政府报告解读之二:新年开新局 迎接十七大

日期:2014-07-30 来源:荆州日报

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四大要点:一是坚持以快促好,好中求快。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要咬定发展不放松,继续强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和经济总量,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实现在速度、质量、效益、后劲相协调的基础上加快发展。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着眼于提高经济的开放度和市场化水平,用改革的思路、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在深化改革中增强发展活力,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安全饮水、困难救助、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环境治理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和谐荆州建设。

四是坚持求真务实,依法行政。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抓落实作为转变作风的中心环节,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谋划发展,促进发展。切实转变职能,推进依法行政,锲而不舍地优化环境,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政府。

又好又快  发展经济

加速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兴市”主战略地位和开发区(园区)主战场地位不动摇,立足现有基础,壮大支柱产业,培育产业特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继续实施“双百”工程,对100家重点企业实行跟踪服务,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具有技术和产品优势的企业加快发展,帮助一批市场潜力较大的困难企业搞活经营。对沙市热电联产、沙隆达生产装置改造、恒隆转向器四期、环球汽车发动机、神电300万台电机扩建、楚源染料中间体扩规等100个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大协调落实力度,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和投产见效。力争完成工业投资70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认真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把实施“满园工程”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来抓,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同类企业、产业链延伸企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机电和汽车零部件、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纺织印染、森工造纸等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开发区(园区)。完善水、电、路、办公商务、环保等设施,以及金融服务和劳动力培训等配套功能,加强技术开发公共平台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对开发区(园区)项目开工率、投产率的考核力度,荆州开发区力争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开工项目40个,新增投产企业40家。

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力争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积极推进质量振兴活动,力争年内培育1-2个国家级品牌。

加快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高度重视企业家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营造企业家创业、成长的良好氛围,激励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工业兴市”中建功立业。

 

建设新农村  切实为三农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4%。

落实农村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支农惠农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兑现直补资金,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强对农民负担和“一事一议”的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新途径,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不懈地调整农业结构,加强专业小区和板块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健康种养方式,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力争粮食总产增加1亿斤,新增标志性农产品80个以上。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落实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力争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抓好7个省部级试点合作组织建设,每个县市区培育1-2个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农业合作社,搞活农产品流通。坚持不懈地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努力减少动植物疫病损失。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力争机耕、机整、机收面积达到50%以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荆南四河综合治理、荆江洪湖分蓄洪区、荆江河势控制、引江济汉、氵危水水库整险加固等工程,抓好6个大型灌区续建和18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扎实做好防汛抗灾工作。认真抓好高产农田建设,大力实施血防整县推进和四湖流域水利血防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坚持走“一主三化”的发展道路,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在营造良好环境、培育特色产业上下功夫,推动县域经济争先发展。

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项目,部门联动,集中力量办好李埠、花基台等139个新农村建设试点。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坚持用市场化的思路、产业化的办法,加快资源整合和开发步伐,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掘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作为战略产业来扶持,重点抓好熊家冢楚墓抢救性发掘与保护利用、纪南城遗址公园和海子湖旅游目的地项目推介及招商建设,积极推动荆州古城整体策划开发,精心打造“楚文化游”、“三国文化游”品牌。加强洪湖湿地保护和利用,开展氵危水4A级景区创建工作,完善天鹅洲、黄山头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

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发挥老商埠优势,加强以北京路、中山路、沙隆达广场为骨架的中心商务区建设,加快沃尔玛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推进商业布局和经营业态调整。加强工业品、农产品、消费品和农资等物流规划和设施建设,支持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荆州商业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发展网络通信、信息咨询、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村市场消费。同时,加强烟草、生猪屠宰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加大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加快改革开放  创新机制体制

 

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认真解决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竞争上岗、分流安置步伐,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县乡政府的事权及财政保障责任,提高公益性服务水平和基层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业“小三场”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和完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全面实施部门综合预算,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和人员。

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扩大民间投资。加强对民营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服务,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引导民营企业围绕支柱产业开展协作配套和深加工,努力使一批企业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大力招商引资:围绕发挥比较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在延长产品链、延伸产业链、扩展技术链等方面,精心策划一批招商项目。突出抓好园区招商,推动企业盘活存量抓招商,依托项目寻求增量抓招商,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效果。认真组织好长三角、珠三角和境外专题招商活动,重点引进技术档次高、有助于产业升级的大项目、大企业。加强对签约项目的跟踪联系和协调服务,力争到位资金增长20%。

扩大利用外资和出口:积极引进外资,帮助现有外资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增加在荆投资规模,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加强大通关建设,努力扩大化工、机电、轻纺、水产加工等骨干产品出口规模,力争过千万美元的出口企业达到8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劳务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