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9年10月30日在荆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荆州市科技局局长万江平

日期:2019-12-25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科技局局长万江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意义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机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201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2016年,国家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提出了建设创新城市指标体系,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其中包含7个核心指标,分别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科技公共财政支出占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截止2018年底,全国共有89个城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其中我省有武汉、襄阳、宜昌3个城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荆州创建创新型城市,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引领荆州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完善城市发展内涵的重要举措。
二、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
201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紧紧抓住创新“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建创新型城市。一年来,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一)启动了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
一是成立了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完成了创建方案。2018年,市政府印发了《荆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长崔永辉同志为组长的荆州市创建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市政府统筹、科技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格局。二是开展创新型城市前期工作。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有关问题;市长崔永辉带队到省科技厅汇报争取;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鸿,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向斌先后多次调研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万江平先后带队到宜昌、襄阳、荆门等地学习考察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
(二)形成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荆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形成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工作的开展。
(三)突出重点推进具体工作
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018年,市级财政科技投入1.94亿元,其中对科技型企业补贴过亿元。如荆州开发区对湖北恒隆汽车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补贴技改投资资金1930万元,对湖北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补贴配套协作奖励1570.22万元等。同时,为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正在开展科技投入资金整合工作,不断提高财政科技投入。
2.培育企业创新创业主体。一是重点推动企业上市。2019年全市培育重点上市后备企业“金种子”和“科创板种子”企业共7家,较去年增加3家。纳入省级“金种子”企业2家、“科创板种子”企业2家。目前已有“金种子”企业——荆州五方光电率先在深交所上市。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2018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1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高新制造业总产值533.59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1.3%,同比提高15.5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3.81亿元,同比增长9.6%,占GDP比重达到16.39%,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三是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先进企业与我市企业合作,推进本地企业转型升级,例如沙隆达公司与安道麦公司合作的安道麦新型农药生产项目,恒隆与深圳国华高科合作的智达电动汽车研发生产项目、利尔化学与湖北三才堂合作项目、能特科技与帝斯曼维维生素E生产线合作项目、能特科技与招商局集团天津药研院原料药合作项目、江汉精细化工与德国瓦克公司合作项目等。
3.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一是依靠我市石油装备、油田化学产业基础和长江大学人才智力优势,打造荆州石油科技城。目前,《石油科技城产业发展规划》已初步成型并召开了专家评审会;油田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获批,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力争两年内建成;长江大学科技园建设已完成选址,计划于2020年开工建设;市政府、长江大学、中石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石油装备产业发展、项目研发、科技转化、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二是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湖北省荆州油田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荆州,标志着我市已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在全省居市州前列。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2家、星创天地4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孵化器9家、众创空间5家、星创天地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3家;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家;市级各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37家。三是组织“企业上云”。2019年6月,全市“企业上云”工作启动并发布了《荆州市“企业上云”实施方案(2019—2021年)》,计划通过3年时间,推动全市工业企业和小微企业“上云”,形成完善的云计算生态体系,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到2021年,全市实现“上云”企业2500家。
4.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一是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先后下发了《荆州市加快功能区项目建设“放管服”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荆州市激励创业创新工作方案(试行)》和《荆州市工业园区区域性统一评价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多个创新型改革文件,简政放权,优化投资环境。二是构筑便捷交通网络。今年我市的浩吉铁路、石首长江大桥、沙公高速、武监高速洪湖新堤至武汉段相继建成通车,市域内跨江通道交通网逐步形成。城北快速通道——复兴大道实现“庄王大道——上海大道”的实验性通车。荆州机场加快建设,力争顺利实现2020年5月底主体工程完工、年底通航的总体目标。城区内南北通道、沿江大道(江陵——李埠)纷纷动工兴建,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三是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2018年以来,以荆州古城、纪南文化旅游区为主体,大力开展了科技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随着省第二届园博会、荆州方特东方神画成功开园,以及沪渝高速车马阵互通、石首长江大桥、汉洪高速、江南高速、荆州武王大道凤凰大桥等一批重点旅游基础配套项目建成使用,今年国庆节黄金周期间,荆州旅游井喷式爆发。据初步统计,全市共接待游客28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3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9.8%和43.6%。
5.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一是大力参与实施“我选湖北”计划。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我选湖北·凤鸣荆州”计划促进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在荆就业创业服务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推动各类引才、育才、留才载体建设,重点推进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出5年内鼓励和支持5万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荆就业创业。二是开展各类招才引才活动。每年以政府名义组织人才招聘团赴各地高校招聘毕业生,开展“民企进校园”、“两圈一带”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月)等招聘服务活动。三是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实施能人返乡工程。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荆州市市直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和特殊岗位人才的实施意见》、《荆州市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长江大学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广泛吸引各类人才。
6.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一是推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今年,全市银行机构设立小微专营机构16家;开发和推广个性化、差异化的信贷产品159个;实行“银税互动”工作机制,引进、移植“纳税信用贷”、“云税贷”等信贷产品,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做实“续贷周转金”,建立“政银保风险补偿”机制。二是融资基金稳定增长。目前,我市已注册设立长证产业基金、湖北清研基金、招商慧康基金、荆楚基金等4支专项基金,基金总规模40亿元。4月底,我市与长江基金和省高新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发起设立荆州县域经济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10亿元。
7.加强科技支持乡村振兴。一是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鼓励和引导广大科技人才到基层开展科技创业和科技服务,培育当地特色优势产业。2018年,我市共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40名,县级科技特派员235名。推广新技术60余项,推广新品种20多个,培训农民超10万人次,发放培训资料7万余份。二是大力推广“双水双绿”新型种养模式。全市虾稻共作面积254万亩;小龙虾产量35万吨,占全国30%;再生稻种植面积103.7万亩。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减少3.9%、2.1%。以农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助力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总体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201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增长7.5%,人才总量达到40万人,六大支柱产业加速壮大,11个省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互联网+放管服”改革领跑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市创新指标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的要求差距较大。例如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应在2.5%以上,2018年我市为0.82%。主要原因是我市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偏低,工业企业数量偏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自主研发不够活跃。
2.财政支持创新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2018年全市科技公共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27%,低于全国4.13%的平均水平。鼓励科技创新的范围不够广,奖补资金额度偏低。政府激励机制乏力,客观上影响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加大对创新典型的奖励力度和范围,营造全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氛围,形成加速创建创新型城市的共识。科学整合科技研发经费,提升财政科技投入的资金使用效率。
(二)激活培育创新创业主体。一是持续推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重要抓手,依托重点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二是支持企业充分利用税收优惠、金融扶持、财政补贴等各项政策,积极落实国家、省、市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措施。三是继续推进“千企千亿”技改工程。在优势传统产业中加快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链水平。重点支持和培育具有鲜明特色、技术含量较高、配套能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四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较高、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较强,知识产权市场竞争优势初步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优势企业,影响和带动一大批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有效提升市场竞争优势,打造荆州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一是推进石油科技城建设。完善石油科技城产业发展规划,依靠重点企业和长大“校友会”以商招商;扶持我市石油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加快发展;推进长大科技园建设进度,充分发挥长江大学“核心”作用。二是加快“双创”平台建设。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人才创新创业超市等双创平台建设,定期开展双创平台管理培训会,重点开展县域双创平台培育活动,提升创新创业水平,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三是做大做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成果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工作,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拓展技术成果买卖双方联系沟通渠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
(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一是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理念、技术和资源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各种便利化服务。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形式,支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二是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育。针对我市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加大人才引进政策扶持力度。
(五)积极融入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谋划产业链。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做大航天航空领域产业。利用荆州市新建民用机场以及增设通用航空项目契机,招商引进上下游关联产业制造业,尽快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扶持龙头做强光电子信息产业。加速通信和电子信息领域材料应用企业发展壮大。完善新能源汽车制造全产业链布局。围绕汽车零部件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建设,形成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