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荆州市人民政府

日期:2019-12-25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
对《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的
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荆州市人民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
2018年10月29日至30日,荆州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市农业农村局(原市农业局)局长黄君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并提出四个方面的审议意见。经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审议意见进行认真研究,现就有关落实情况作出如下报告:
一、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
2018年12月12日至28日,荆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专班组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组及市直有关部门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多轮修改,最终形成专家评审稿。2019年1月16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组织召开了规划专家评审会,由著名宏观经济和三农政策专家(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局长)冯海发担任规划评审组组长,专家组组员分别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湖北省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主要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尹昌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徐杰。经过评审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规划稿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精神,紧密结合荆州市实际,明确提出了荆州市实施乡村振兴的六大工程,为荆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同意通过项目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形成了规划(送审稿),并分别于3月4日和3月14日通过了市政府第59次常务会和市委第65次常委会。4月8日,以荆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了《荆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荆乡振发〔2019〕1号)。
截止目前,松滋市、公安县、洪湖市已完成全域规划编制工作,荆州区、沙市区全域规划已完成评审将于近期报区委常委会审议,江陵县、监利县、石首市全域规划正在编制之中。
二、统筹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一)实施精准扶贫提质增效行动,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加强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排查整改。围绕中央巡视组反馈给湖北省的4类14项56个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截至5月,全市排查各类具体问题31783条,已整改17080条,正在整改11282条,需长期整改3421条。二是抓好产业扶贫春季攻势。组建8个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深入贫困村调研指导,累计举办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446场次、5.8万人次,实施贫困村“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183人,落实产业扶贫奖补资金17350万元。三是开展“六项清零”行动。全市已完成2019年春季数据比对工作,建立贫困学生台账信息,核对落实各学段教育资助政策;清理2018年度财政专项扶贫结转结余资金2674.59万元,已拨付资金1745.84万元,统筹用于其他扶贫项目资金928.75万元,成功实现清零;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基本清零,应拆迁房屋444户,已拆436户,剩余松滋市8户预计6月底全部完成;全市危房存量705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17户,累计开工5483户、竣工4415户,占总任务的62.61%;排查出有饮水安全隐患的贫困户2543户、贫困村1个,目前已全面启动改造升级。
(二)实施农业质量提升行动,全域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一是稳定粮食生产。今年,全市水稻春播(早稻、中稻)面积677.65万亩,同比增24.8万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56.19万亩,同比减2.33万亩;中稻播种面积621.46万亩,同比增27.13万亩。二是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大力推广应用中稻—再生稻—油菜(绿肥)、稻渔综合种养、鸭蛙稻、油菜“345”等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扩大“双水双绿”种养规模。预计虾稻共作、稻渔种养面积265万亩,比上年增30万亩以上。一季度小龙虾产量比上年增250%,增量占一季度水产品总增量的61.3%。三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积极争创农产品精品名牌,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成功举办首届荆州鱼糕节暨第四届年货会。洪湖莲藕成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冠。公安县被授予“中国鱼糕之乡”称号。公安葡萄、洪湖藕带、荆州鱼糕、洪湖清水大闸蟹入选全省重点品牌打造名单。“绿水荆江”商标完成注册,“丰之喜”三湖黄桃等三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市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达到484家。预计1—4月规上企业加工总产值245亿元,环比增6%左右。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洪湖浪米业、福娃集团、宏凯工贸、德炎水产)上榜全国500强,其中洪湖浪米业以年主营业务收入131亿元,进入全国前50强,排名第42名。
(三)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一是推进“四个三生态”工程。完成农户无害化厕所改造10.48万户、农村公共厕所697座、乡镇公共厕所253座,累计完成投资2.46亿元。实施灭荒造林10452亩,计划完成4964亩,已完成4350亩,提前一年完成三年目标任务。新建、改建污水处理项目104个,设计污水处理规模每日11.18万吨,6月底全面转入试运行。全市农村配备垃圾转运车辆1333台,日转运能力4305吨;96个乡镇建成垃圾中转站104座,投入运行89座,日转运能力2992吨;开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9座,日设计处理能力2124.2吨;已建成建筑垃圾处理设施2座,日设计处理能力1726吨。二是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全市3550名河(湖、库)长上岗履职,实现了5公里以上河流、184个湖泊、114座水库“河(湖、库)长制”全覆盖。今年以来,清除水葫芦、水花生河渠长度2.8万公里,疏挖渠道4600公里,启动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4个。三是推进“绿满荆州”行动。实施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程,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新增造林65万亩,超额完成63万亩的年度任务,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洪湖市4个县(市)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四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市新增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27个、总数达到97个。申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60个、整治村240个。
(四)实施乡风文明建设行动,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为抓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家风家训进万家”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制定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治理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良社会风气。二是强化农村平安法治建设。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摸排线索1598件,办结1183件,查实428件。全面打响长江生态保卫战,侦办长江流域非法采砂案件27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188人,扣押船只24艘、砂石26.8万吨、资金2387.4万元,移交保护伞问题人员28名。大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雪亮工程”,打造“松滋市微自治”“沙市区老姨妈”“石首市天天敲门”“荆州区局村共享”、“平安洪湖赤卫队”等平安法治创建品牌。三是推进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夯实村民自治组织基础。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推进老人儿童“快乐之家”建设,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五)实施农村改革攻坚行动,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动力。一是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全市排查问题3538件,其中证书未发放到农户问题2501件,涉及农户2951家、承包地面积1.59万亩;暂缓确权问题499件,涉及农户13642家、承包地面积14.19万亩;确权信息不准问题538件,涉及农户916家、承包地面积0.48万亩。二是开展“空壳社”专项清理。对全市注册登记的1008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清理,其中规模较大、管理较规范、带动力较强的合作社1800多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抽查抽检存在异常情形的合作社517个。目前沙市区注销13个“空壳社”,公安县排查出95个“空壳社”,其它县市区正在有序摸排。三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省里确定的“两清”工作阶段性任务,目前全市1501个村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完成率98.88%;1482个村完成清人分类工作,完成率97.63%。荆州区“两清”工作完成率100%,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机制。
(六)实施基础设施提档行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和管网延伸工程项目19处,投资18751万元,目前已开工12处,其余7处工程7月份开工,全部工程年底完成。二是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944公里,完成占比94.4%,建成“美丽农村路”201公里,完成“455”生命安全防护工程745公里。三是积极开展卫生乡镇创建。目前全市创建省级卫生乡镇60个,创建率达52%,新申报国家级卫生乡镇8个、省级卫生乡镇8个、省级卫生村148个。四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和体育运动场地达标,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做好农村体育健身器材配备,实现体育健身器材乡村综合文化广场全覆盖。完成农村智能广播网升级改造,确保广播村村响、天天响。
三、激发人才要素活力
(一)坚持高位推进,成立领导小组。为抓好“三乡工程”项目的落实,全市成立了项目推进工作专班,由党委农村工作部门负责牵头抓总。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现在改为市农业农村局),与市乡村振兴办合署办公,负责项目实施、推进、落实等相关工作。
(二)坚持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荆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人才提升工程”列为六大工程之一,提出“鼓励五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一是鼓励工农联合反哺乡村。深入开展“百企联百村、千社联万户”活动,实施“特色兴村”行动,推动“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二是鼓励乡贤回乡回报乡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鼓励和吸引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新乡贤服务乡村振兴,发挥其资源、人脉优势,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出资出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繁荣。争取到2022年,吸引1万名能人回乡、培育1千家企业兴乡。三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农民工培训制度,实施返乡创业培训专项行动、返乡创业带头人培养计划、返乡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建立返乡创业人员信息共享机制、信用乡村机制和信用园区推荐免担保机制,解决农民工创业缺信用、缺担保等问题。四是鼓励市民下乡共建乡村。鼓励和引导市民依法利用空闲农房、农地等资源,下乡休闲养老、创新创业。建立支持市民下乡创新创业、促进乡村消费、参与乡村生产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争取到2022年,全市推动10万市民下乡。五是鼓励文人下乡服务乡村。鼓励和吸引文化能人、艺术家、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下乡,挖掘整理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反映乡土人情的文艺作品,传承发展大漆文化、楚绣艺术等楚风文化产业和传统手工业。
(三)坚持分类引导,实现共同富裕。强化乡村风情文化宣传,引导市民下乡。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经营体制改革,鼓励能人回乡。洪湖市老湾乡吕蒙口村村民王明龙,看到家乡变美丽了,今年回村兴办“明隆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创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第一期流转73户土地100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14户、76亩,吸收贫困家庭成员17人务工,人均年劳务收入3万元,通过基地带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
四、打造荆州农产品品牌
(一)推动品牌建设。目前,全市地理标志农产品50件,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产品382个(其中有机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142个、无公害农产品22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创建了荆州鱼糕、洪湖再生稻、监利小龙虾、公安葡萄、江陵黄桃以及监利福娃、洪湖清水蟹、小胡鸭等优质农产品和优秀品牌。公安县被授予“江南葡萄第一县”“中国产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示范县”称号。松滋市获评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二)加强质量监管。松滋市被命名首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洪湖市和公安县成为首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8年建成了荆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从5月开通至今,纳入平台管理的企业有441家,全市193家农业生产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可以携带“身份证”进入市场,与平台实现了视频连接的企业有2家,发放二维码63.2万枚,农产品实行挂码销售使用二维码7万多枚,被消费者扫描4000多次。
(三)开展宣传推介。一是积极组织举办本地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先后举办了石首西瓜节、监利小龙虾节、公安葡萄节、江陵三湖黄桃节、洪湖清水螃蟹节等节会活动。沙市区、石首市特色庆丰收活动纳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央七台“丰收中国·鱼米公安”节目在天露湖国家农业公园举办。荆州两大水产企业(荆香缘公司和礼小龙公司)应邀参加央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向全国观众讲述荆州小龙虾品牌故事。二是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各类农产品展销会。2018上海·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洪湖春露”再生稻香米、“天湖”微冻复活保鲜咸蛋黄、“漓湖春”磨皮穿芯莲3个产品获得金奖;第十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副市长邓应军代表荆州市作农业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全省3家),荆州高新区与中农联投控股有限公司现场签约;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洪湖华贵食品公司代表湖北省以产业振兴为主题参展。
(四)打造公用品牌。洪湖再生稻米和公安葡萄获评全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二十强。公安葡萄、洪湖藕带、荆州鱼糕、洪湖清水大闸蟹纳入全省重点品牌打造名单。今年1月,湖北太湖港实业有限公司递交了“绿水荆江”商标的注册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已正式受理。4月下旬,市品牌办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及太湖港实业公司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组织人员前往荆门和浙江丽水考察,拟对照外地好经验、好做法,全力打造我市“绿水荆江”、荆州味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