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2019年6月27日在荆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日期:2019-12-25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唐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不断加强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导,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强化领导、夯实基础,全面推进保障体系建设
1.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突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市政府中心学习组认真学习中央、省委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精神,时刻保持与党中央决策部署高度一致。全市积极宣传《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2016年1月,《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陈述了打造文化魅力荆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内容,指明了今后五年的事业发展方向。2016年7月,市“两办”出台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荆办发〔2016〕15号),明确了荆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服务项目和内容、设施和设备及人员配备方面的49项实施标准。在此框架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个领域相继制定完善标准体系,如《荆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至2020年)》、《荆州市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农村智能广播网建设管理和使用办法》等,较好完善了全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间表、路线图。
2.引领带动示范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是省文化部门提请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的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继2017年松滋市成功创建首批示范区后,今年公安县已完成第二批验收工作,石首市已全面启动第三批创建工作。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了县级党委政府政策、资金、人才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倾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如松滋市投资8000多万元,兴建了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市群艺馆新馆。公安县累计投入2个多亿,重建20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石首市引进社会力量投资2.4亿元打造的“西普体艺中心”被省体育局命名为全省健身活动基层示范站点。
3.不断加强财政投入。2013年至2016年,全市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持续加大,实现突破性增长。2016年文化事业总投入9100万元,较2013年的5100万元净增4000万元,年均增幅19.6%,全省排名靠前。2017、2018年度全市文化事业费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二)加大力度、覆盖城乡,全面推进文化设施建设
1.市县场馆提档升级。全市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将市级“三馆”(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和县级“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列为重点扶持项目。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8个(市级1个、县级7个);群艺(文化)馆9个(市级1个、县级8个);博物馆6个(市级3个,监利县、石首市、洪湖市各1个)。其中,总投资1.32亿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荆州市图书馆新馆于2017年12月28日正式开馆,各类读书、讲座、展览活动络绎不绝,成为中心城区文化设施新地标。建成31家市民共享悦读书吧,将服务网络延伸到中心城区大街小巷,方便了市民的阅读需求,改善了阅读环境。同时,纳入省“两馆”建设补助的县级项目共6个。松滋市群艺馆已于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沙市区文化馆也于2017年正式开馆。公安县图书馆、文化馆,监利县文化馆等县级“两馆”项目已完成了规划、选址、招标等工作,目前已开工建设。
2.基层网点全面覆盖。全市以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农民体育工程、农村智能广播网建设为内容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争取项目和配套资金改扩建乡镇文化站126个,其中达到国家三级标准以上的78个;依托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统筹整合设置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90个,实现全覆盖;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农村智能广播网已建成一个市级平台,8个县级平台,109个乡镇平台、村级平台2452个,安装音柱53199个。目前,全市一网,实现了 “四级可控、三级插播、上级优先、应急优先”功能。
(三)打造品牌、完善供给,全面推进服务效能建设
1.立足阵地免费开放。公益一类的“三馆一站”是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的主阵地。全市各级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立足阵地、对标施策,面向社会公布开放时间、服务事项,全心全意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市图书馆作为国家一级馆,新馆开放一年多来服务到馆人次已达到50余万。市群艺馆将一楼外租门面全部收回,免费向社会团队提供活动场所,如今馆内常年驻点活动的群众团队有20余个。同时,公益二类的市体育场馆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格落实低开免开政策,三大体育中心年免费接纳市民120万人次以上。
2.创作生产文艺精品。近年来,全市各级国有院团文艺创作生产迈上快车道。歌剧《有爱才有家》、汉剧《优孟衣冠》、歌舞剧《沧浪水清》、花鼓戏《虾戏稻香》、楚剧《棚改春潮》等14台独具荆州文化特色的精品剧目纷纷立于舞台,传递了荆州的时代精神。其中,歌剧《有爱才有家》入选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名单,代表湖北参加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并进京参加全国民族歌剧优秀剧目展演。汉剧《优孟衣冠》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完成中南五省巡演。音乐、舞蹈、曲艺及美术书法摄影等群众文艺创作也蓬勃发展,今年市群艺馆创排的舞蹈《击壤歌》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大奖,创造了我市群众文艺的新高峰。民间创作团队保持活跃,民间剧团吸引大批爱好者,为我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3.匠心营造活动品牌。2018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荆楚文化旅游节。公益文化单位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一馆一品”、“一馆多品”的服务理念已初见成效,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公益场馆创立并坚持5年以上的活动品牌已超过50个。如市图书馆创立的“小太阳读书节”深耕全民阅读二十二年,荣获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年参加活动人数达15万人次。市教育局在全市打造的中小学生诗词大赛影响深远。市群艺馆创立的“社区消夏文化节”已走过20个年头,着眼于社会文艺团队,与推广群众广场舞相结合,惠及面延伸至镇、村,基本做到了每个村、社区都有一支广场舞队、腰鼓队,每年都有逐级展演比赛。此外,沙市区章台梅文化艺术节、公安县三袁文化节、松滋市乐乡大舞台、荆州国际马拉松、中国龙舟公开赛、农村智能广播网等一批影响力大、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4.拓展服务提升效能。公共服务注重顺应需求,不断扩大惠及面。市图书馆合理利用新馆报告厅常年开展“楚都讲坛”,彻底摒弃以往活动靠组织观众的陋习。通过网络报名、预约取票、主动进场的方式,邀请全国各领域专家学者举行高端讲坛,场场爆满,真正做到了让有需求的市民朋友喜欢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市群艺馆举办的群众零基础艺术系列公益培训班,将培训时间安排在周末和晚上,让更多的“上班族”参与其中。每年春季班、秋季班培训科目一经推出,市民踊跃报名、积极响应。市群艺馆还牵头成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首个志愿者团队—荆州市崇艺文化志愿服务队,与中心城区90多个社区“结对子、种文化”,惠及市民达40万人次。在公益文化单位的带动下,基层群众文化团体(队)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常年开展活动、有一定规模、一定艺术水平的基层文化团队已达800余支。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由于文化建设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与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适应;三是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水平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敲门砖”,好的场馆是高人气、好服务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市没有一个专业剧场,各类演出依托荆州市会议中心舞台呈现,质量难以保证。市群艺馆设施陈旧老化,馆舍面积严重不足。县级公共文化场馆设施普遍老化,功能布局落后。乡、村两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还未全部达标。
(二)财政投入不能满足文化事业发展需求。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市文化事业费总量虽逐年有所增长,但与我省其他城市相比,与我市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人均文化事业费长期排名靠后。如公共图书馆年度购书经费严重短缺、群艺(文化)馆年度活动经费不足等。
(三)专业人员青黄不接。专业岗位人才缺乏,艺术人才储备不够。市县专业文化人才基本断层,各院团、文化馆在编在岗人员中,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人才奇缺,引进难、留不住。近一半的乡镇文化站配备的公益性服务岗位工作人员少于2名,且在编不在岗、兼职多岗等现象较为普遍。
三、下步工作安排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距离全国、全省要求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不到两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强力推进、全面完成。
(一)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荆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至2020年)》是全面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法规标准。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继续推动市县两级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及标准。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配套和政策支持,并逐级绩效考核,确保2020年基本达标。
(二)继续加大设施建设力度。按照“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总体原则,进一步改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及早谋划荆州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立项开工,打造荆州文化新地标;强力督办县级“两馆”综合体项目提档升级;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
(三)顺应需求提供服务供给。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各级公益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工作,配齐人员,落实经费,明确免费开放的基本空间、服务项目、时间等,保证群众享受公共文化建设成果的便利性和均等性;加强“一县一团”建设,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大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扎实抓好送戏下乡等工作;探索推进数字文化服务,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手段网络化,向广大群众提供更为广泛、更为先进、更为方便的服务。
(四)培育构建专业人才队伍。坚持教育、培养、引进并重,统筹抓好专业人才队伍、基层骨干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人才队伍。配齐配强公益文化岗位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文化人才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公共文化事业。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做到村、社区有文化活动骨干,农村居民聚集点有文化活动组织者和志愿者队伍。
(五)建全完善长效保障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有的实践做深入细致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制度进行固化。逐年提高全市人均文化事业经费,根据文化设施运营和业务活动开展需要,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活动经费等进行科学测算,足额纳入财政预算。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将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总分馆制、法人治理结构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机制。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将以此次人大调研为契机,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寻求支持,再加力度、再加措施、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群众需求相匹配,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