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日期:2019-12-25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19年1月21日在荆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荆州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视察荆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六稳”①抓调度,聚焦项目强支撑,聚焦产业转动能,聚焦环境优服务,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一)经济社会运行总体平稳。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5.95亿元,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4.31亿元、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7%,涨幅控制在2个百分点以内。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81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7元、增长8.3%。贫困户脱贫16096户、48767人,贫困村出列53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了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二)长江大保护成效明显。
  “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②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户无害化厕所、农村公厕、乡镇公厕、城市公厕、交通公厕和旅游公厕等六类厕所建改任务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江陵县“厕所革命”招投标及机关事业单位厕所开放经验在全省推广。新改建乡镇生活污水厂和管网项目104个,提标改造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0座。城镇、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100%、62.8%。精准灭荒6102亩。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首次发布绿色发展指数。PM10、PM2.5累计浓度分别较上年下降6.5%、12.5%;优良天数274天、达标率77.2%,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1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达标,预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减排14%、12%。完成造林6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8.9%。松滋、石首创成省级森林城市,洪湖获评全国国土绿化模范市。洈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考评验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出台荆州市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③分工方案,涵盖重大事项26个、重大项目83个,总投资3656.45亿元。荆州全域纳入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荆江大堤综合整治主体工程完工。打响“长江生态保卫战”,办理刑事案件156起、治安案件173起。
  (三)“四资共抓”势头向好。
  招商引资有新突破。2018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85个,其中工业项目完成412个,全年新开工产业项目320个。成功引进吉利新能源、中材建筑产业园、中农绿城等5个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航天科工、中国供销等32家世界和国内500强、央企、上市公司先后落户荆州。项目投资有新进展。工程项目报建审批时限压缩至99个工作日以内。荆州大道、园博园、荆江沙市段生态修复等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3个,完成投资106.13亿元;荆州民用机场、环长湖湿地公园、荆州盐卡综合物流园、五方光电等18个省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41.1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全市储备库项目737个、总投资5340.16亿元,建设库项目704个、总投资3605.77亿元,储备库转建设库的转化率达45%,超省定标准15个百分点。市场融资有新成果。PPP累计落地项目数32个、总规模303.26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二、第四位,PPP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④。入选省级长江大保护融资项目37个、总投资2209亿元,融资到位资金70.3亿元,投资额和融资额均居全省第二位。核准企业债券21.5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考核排名全省第一,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59%、15.04%。向上争资有新成绩。全市发改系统向上争取中省预算内资金23.9亿元。
  (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破立降”纵深推进。无效供给逐步破除,依法启动湖北天发集团等82家“僵尸企业”清理工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67家、达1154家。新动能逐步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0%,同比增长10%。企业运行综合成本降低,工业用电、工业用气等用能成本和物流、融资、涉企税费、制度性交易成本等继续下降,累计为企业减负25亿元。“去防补”有力有效。去产能、去库存任务全部完成。去杠杆步伐加快,完成股权及相关融资10.73亿元;上市公司新增1家、达9家。风险基本可控,企业债券没有发生兑付风险。短板逐步补齐,围绕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城乡建设四大领域,谋划20亿元以上项目78个,总规模4017亿元。“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新增市场主体6.7万户、增长11%。省、市、县、乡、村五级“一网覆盖”率先在全省实现。“一次办好”事项占市级政务服务事项比重达90%以上。“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正式运行。第三方评估市直全覆盖。“一城三区、一区多园”体制改革巩固升级。荆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第三个以农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江陵经济开发区完成扩区调区。荆州军民融合产业园纳入湖北省军民融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荆州生物产业园发展规划。获批建设荆州联合新材料产业园。“一区多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45.7%。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市1314个村完成清产核资,占比86.4%;1129个村完成清人分类,占比74.3%。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持有率达99%。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425.93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71.55%。
  (五)创新动能不断集聚。
  创新平台逐步壮大。新增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全市累计达5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3家、达31家。湖北技术交易所荆州分所在长江大学挂牌成立,油田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即将落户。孵化器、众创空间⑤覆盖8个县市区。82家市直部门数据在“荆楚云”上实现迁移、共享。创新主体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5家、总量突破200家。全国贯标⑥试点企业达5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新增26家、达166家。省级隐形冠军⑦企业新增66家、达82家。电商企业销售额过百万元的达1232家。“双创”扎实推进。成功举办“双创活动周”湖北(荆州)分会,现场服务30多家创业创新项目。返乡创业新增5647人,创办企业5377个,带动就业1.6万人。国家级星创天地⑧新增2家、达4家,创业孵化基地新增2家、达36家。品牌量质提升。“三品一标”⑨新增63个、达382个。新注册商标6150件。“久隆”汽车动力转向器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菲利华成为年度全省唯一获评国家“质量之光”企业。四机赛瓦油气井封层桥塞入围全国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五方光电、亿钧耀能荣获工信部“绿色工厂”称号。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招投标环节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价。失信联合惩戒典型案例69起,守信联合激励信贷资金1.15亿元。
  (六)城乡建设取得实效。
  城区改造加快升级。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导则专项规划。投资138.5亿元,完成中心城区政府投资项目262个,“六纵八横”⑩14条城市主干道框架拉开,复兴大道、荆江大道、沪渝高速八岭互通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荆州古城墙修缮、护城河及古城内湖泊疏浚清淤等部分世行贷款项目基本完工。区域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蒙华铁路荆州段开始铺轨,荆州长江公铁大桥公路桥通车,洪监高速主线全面贯通,沙公高速(观音垱至杨厂段、岑河互通连接线)即将建成,318国道改线文旅区段、洪江高速洪监段等建设加快。新改扩建农村公路2126公里,完成农村公路“455”生命安全防护工程3984公里。探索推进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编制乡村振兴全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引进“三乡工程”项目416个、总投资85亿元。“双水双绿”产业快速发展,稻虾共作面积新增45.8万亩、达254万亩。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39.97万亩。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新增2498家、2103个,达9562家、8659个。公安县“三个合作社”、石首“富集体”经验全省推广。松滋市洈水镇获评全国运动休闲主题小镇,洪湖市瞿家湾镇获评省级水乡园林古镇,江陵县三湖农场获评省级黄桃小镇。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新增27个、达70个。松滋市樟木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荆州开发区移民新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七)对外开放走向深入。
  外贸势头稳定向好。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主动研判、有效应对。实现进出口总值16.6亿美元、增长31.1%,其中出口15.72亿美元、增长29.2%。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达46家,全年销售总额超过3亿美元。组织83家企事业单位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达成采购意向4.9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95万美元、增长14%。外向型主体不断增加。新增破零企业42家,持续有出口实绩企业达160家,出口过亿美元企业达到4家。外商投资企业159家,其中新引进设立外资企业14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3倍。口岸建设取得突破。编制完成荆州综合保税区和荆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可研报告。荆州水运口岸整体通关时间压缩三分之一。推广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经验,企业入驻率和使用率达85%。
  (八)社会民生事业全面推进。
  精准脱贫年度任务全面完成。统筹整合各类财政资金21.64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实施产业发展、健康、教育、就业、整村推进、住房安全、扶志自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攻坚“八大行动”,如期完成年度计划。社会事业继续加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1006万人次。整合资金30亿元、划拨土地500亩支持长江大学建设国内“双一流”高校,职业教育中心覆盖8个县市区。荆州中心医院新院建设进展顺利,荆州一医新门诊大楼主体工程完工。圆满举办第二届“荆马”和第五届市运会。成功申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创成“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就业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7.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80元提高到103元。基本医疗保险总额控制下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政策出台,完成996个病种分值确定等各项准备工作。全市棚户区改造开工24344套,完成率100%;农村危房改造完成10217户;1.8万名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和主要目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庆”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考”之年,是牢记嘱托、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新时代荆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大干”之年。当前,荆州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但也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黄金期、窗口期。
  从战略层面来看,全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提出“一芯支撑、两带发展、三区协同”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为我市打造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重要动力源、特色产业增长极,打开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机遇。从需求市场来看,荆州消费和投资需求空间大。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消费总量居全省第四位,消费潜力巨大,服务消费转型升级需求明显。同时,我市基础设施短板多,投资需求空间大。今年我市计划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597个、总投资3681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8个、总投资1505亿元。从产能周期来看,低端、无效产能出清正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特征更加明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持续巩固。
  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部分经济指标不达预期。生态、民生历史欠账多,水环境修复任务艰巨。人均GDP水平不高,地方财力与投入缺口较大。此外,部分经济指标增速退位、县域发展分化、实体经济困难“三大压力”,还存在增长后劲培育壮大不够、要素保障解难纾困不够、政策落实见效不够等问题,“三大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对标“十三五”中期规划调整目标和周边区域发展态势,结合我市发展实际,201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8%;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
  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以上;
  脱贫31659户、83884人,贫困村脱贫92个;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1.5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5%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完成全年预期目标意义十分重大,要贯彻中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六稳”工作部署,建议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不懈抓好“四资共进”,稳定经济增长。
  完善项目引资、投资、融资的储备库、建设库、达效库,积极争取资金,夯实经济底盘。狠抓招商引资。聚焦产业链招商,探索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招商,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加强项目策划、推介和对接,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0个以上,其中工业项目不低于60%。增强有效投资。继续落实“四大家”领导领衔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五日督办”、重大项目建设月调度等机制,确保储备库和建设库转化率不低于30%。建立重大项目联动协同推进机制,建好投资项目达效库。做实项目前期,力争开工建设中农联荆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城、洈水运动休闲小镇等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做优服务保障,建成荆州民用机场场道和航站楼、荆州东站、洪湖至嘉鱼长江大桥、石首长江大桥等一批重大项目。创新项目融资。谋划、实施一批高质量的PPP项目,确保全年新落地15个以上。搭建企业债券融资服务平台,全年申报企业债券30亿元。积极申报“绿色债券”,重点推出一批水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募投项目。积极对上争资。精准研判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和新兴产业基金。密切跟进长江大保护、乡村振兴战略、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等投资走向,建立争取资金工作台账,精心筛选项目,充实完善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全市争取项目资金不少于去年。
  (二)坚持不懈抓好高质量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
  研究贯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市域谋划,打造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着力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培养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3家。搭建需求对接平台,推进荆州区石油科技城、氢燃料电池、服装智能制造等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档升级军民融合暨光通讯电子信息产业园。组织开展“千企上云”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升级。加快实施“千企千亿”技改工程,确保全年实施技改企业300家以上,完成技改投资120亿元。抓好精准调度,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0%。完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机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落实市级培育百领企业激励政策,确保百领企业达100家。积极推动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与材料业,积极培育光通信、新型显示、智能终端、5G通信、网络安全、量子通信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加快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荆州生物产业园。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1.5%。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推进“个转企”,实现企业数量占比提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助推中小企业质量升级。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新增上市企业1家。建好上市后备资源库,主动对接科创板。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0家。
  (三)坚持不懈抓好长江大保护,打造“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
  标本兼治,将“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打造成“万里长江、美在荆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三禁两治”成果,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出台荆州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办法,巩固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整治工作成果,强化长江干支流、四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国控14个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省考核要求,总体水质稳中趋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善土壤治理项目库,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扎实开展“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继续坚持试点县周调研、全域月调度机制,加强精细化管理,确保完成“厕所革命”总任务的70%;实现全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全面转入试运行;完成102个乡镇转运设施建设,并配套建设数字监测设施;精准灭荒4861亩。坚决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实施一企一策,完成19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积极申报全国第二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投资56.6亿元治理中心城区污水,消除90%以上的黑臭水体,基本解决城区污水直排问题。巩固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成果。专项整治长江沿线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法排污,确保关停到位不反弹。新造林63万亩,确保创成国家森林城市。积极申报全省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完成洪湖退垸还湖10万亩。加强长江大保护涉水项目建设。推进实施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加快建设四湖流域骨干河渠堤防等重大项目,争取启动荆南四河河道疏浚、内荆河航道整治等前期工作,力争洪湖东分块安全转移工程获国家立项审批。
  (四)坚持不懈抓好绿色发展,打造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重要动力源。
  以新理念指导新发展,依托长江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全省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重要动力源。切实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实施。做深做实重大项目年度清单,力争开工重大项目40个。更大力度推进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绿色宜居城镇建设,重点推进砂石集并中心、城市绿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改造升级园区循环化水平,确保废水收集率、处理率达100%。探索“两山”理念实现路径,重点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三湖和白鹭湖退垸还湖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创建荆州古城5A景区,确保建成华夏历史文化科技园和园博园等重大文旅项目。发展绿色金融,全年信贷贷款余额同比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增幅2个百分点以上。积极参与全省碳排放、用能权交易,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模式,完成全年节能和碳排放目标任务。支持文旅区创建省级绿色发展示范区、石首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力打造创新平台。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新增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推动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新建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推进江汉平原科创中心、湖北水产产业研究院、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着力培育创新主体。研究贯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深入开展“我选湖北·凤鸣荆州”活动,加大创新创业战略团队引进力度,落实大中专毕业生在荆就业创业各项政策。积极组织申报科技项目,新增30家高新技术企业。
  (五)坚持不懈抓好产城融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大城际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引导人口集聚、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加快提升城区功能。投入198.74亿元提升中心城区交通通达性。规划扩建长港路。加快建设荆江大道、机场大道等主干道。建成荆州大道、海子湖大道等重要交通线。开工建设环城北路、荆江沙市段生态修复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重大项目。优先搬迁荆州古城符合条件的民生项目。新建8个大型停车场、11条绿色廊道。加大5G商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力度。建设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全面完成棚改清零任务。加快完善城镇交通互联互通。加大交通攻坚力度,确保建成蒙华铁路、荆州长江公铁大桥、沙公高速北段、洪监高速、石首长江大桥等重大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洪松高速江松段、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等重大项目。启动石首市通用机场及航空产业园建设,争取完成洪湖卓尔通用航空机场审批。加快推进“两疏港一循环”铁路专用线规划和建设,争取江陵铁水联运中心纳入交通运输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持续推进普通公路“建养一体化”,力争总投资107亿元的3个项目包全面开工。规划打造荆江绿色产业新区。统筹规划建设荆州开发区和江陵开发区融合发展片区,推进产业互补和公共基础设施共享,实现优质产业聚集和现有产业升级,发展绿色能源和新型材料产业,打造荆州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示范区。
  (六)坚持不懈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江汉平原示范区。
  以推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落地为总抓手,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推进产业扶贫,全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占比达6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率不低于60%,全年确保9个深度贫困村、92个贫困村、31653户、83883人脱贫。着力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建设高标准农田106.6万亩,保障粮食供给能力。加快发展“双水双绿”高效种养,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0万亩以上。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新申报“三品一标”标志产品20个以上。继续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6月底前全面完成清产核资、清人分类。加快实施富美乡村“421工程”。新增富美乡村示范村50个。持续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荆州高新区打造“中国绿谷”、洪湖市、松滋市整县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以上,再培育农民合作社500家、家庭农场400家。支持打造特色小镇。谋划打造一批“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特色小镇,新增省级特色小镇1个。
  (七)坚持不懈抓好改革开放,促进非公经济健康成长。
  以市场化、法治化改革为重点,促进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成果,制定“僵尸企业”退出实施办法,滚动排查钢铁、金融、涉房、涉地等各类风险隐患和问题。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强化中省市减税减费有关政策落实。提升产业链水平,推进新时代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推进科技研发资金机制改革。畅通经济良性循环,完善金融、用地、用能、物流等要素保障机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动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口岸进出关时间再压缩三分之一。积极对接湖北自贸区,加快打造粮食、肉类等特色口岸。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推行“一次办好、一网覆盖、一站式服务”,实现高频事项零见面审批300个;加快专网与省政务服务网对接共享;“一窗受理”事项达到80%以上,减少办事提供材料70%以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优化审批制度改革,将工业项目施工许可压缩至50个工作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启动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市工作。强化信用评价、联合惩戒、信用惠民工作,在财政支持、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国有土地出让等11项政务工作中使用信用报告。聚焦企业关切问题,推动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积极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全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行差异化信贷政策,落实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责任制,引导资金更多投向中小微实体企业。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建立服务民营企业工作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用好财政实体经济发展调度资金和重大产业基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品牌创新。
  (八)坚持不懈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群众获得感。
  将民生工程转化为发展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开工建设集就业训练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公共就业实训中心、人力资源产业园为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以上。妥善安置转业军人,重视对中美经贸摩擦中受影响企业的岗位稳定问题,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城镇困难职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推行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办学,扩充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全面实施“县管校聘”,推进实施新高考。落实对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各项支持政策,加快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加快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荆州技师学院等搬迁。完善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总额控制下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开工建设市民之家、市委党校等公共项目,建成鄂中南区域医疗中心、荆州一医综合门诊大楼等重大项目。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落实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协调推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危房改造任务。
附件:注释

附件
注释

 ①“六稳”:中共中央政治局2018年7月31日召开会议,要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②“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从2018年起,用三年时间,全力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加快补齐生态建设和民生领域的突出短板,更好地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推进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实施园区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开展绿色发展示范,探索“两山”理念实现路径,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交易平台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④PPP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2018年12月3日,荆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崔永辉在第三届中国PPP论坛上作《PPP模式的荆州实践》作主题演讲,交流经验。
  ⑤“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器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原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后来引入经济服务,指导企业能够不用或很少借用其它帮助将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成功地打入市场。众创空间是新型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统称,能够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前者服务企业,后者服务创业者。
  ⑥“贯标”:指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⑦“隐形冠军”:不仅包含拥有不少拳头产品的大牌企业,还包括块头小、不知名,却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里做到全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的中小型企业。
  ⑧星创空间:泛指农业的“众创空间”。
  ⑨“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⑩“六纵八横”:“六纵”是楚都大道、海子湖路、荆州大道、红门路、三湾路、王家港路;“八横”是荆江大道、荆李路、凤凰西延线、高阳大道、复兴大道、明珠大道、沙公连接线、荆沙大道东延线。
  公安县“三个合作社”、石首“富集体”经验:公安县探索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资本合作社,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巩固基层党组织和集体所有制。石首市154个行政村普遍富裕,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村均收入达25.6万元。
  基本医疗保险总额控制下按病种分值付费:住院医疗费用按病种分值付费,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确定医保基金年度分配总额,不再将额度直接分配给医院。医院通过收治住院病人获取分值,医保局汇总所有医院总分值,对应基金额度,得出每个分值单价,再按照各医院实际分值和单价进行付费。简单地说,类似于过去“工分制”的劳动计量和分配原则,即医保局“定工分”,医院“挣工分”。
  “一芯支撑、两带发展、三区协同”:省委、省政府明确的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一芯”是以武汉为中心,培育国之重器“芯”产业集群。“两带”是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三区”是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
  “五日督办”:每月15日至月底每隔5天对5000万元以上新项目入库、投资上报、项目建设等情况督办;次月1-6日对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实时调度。
  百领企业:培育百家以上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单项冠军、领军企业。
  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河道非法采砂整治,船舶污染防治,尾矿库综合治理,长江沿线港口岸线资源清理整顿,长江两岸造林绿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专项治理,企业非法排污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退垸环湖还湿10个方面的内容。
  “两山”理念: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疏港一循环”:两疏港是松滋市车阳河港区疏港铁路、公安县朱家湾港区疏港铁路;一循环是江陵煤炭储配基地至盐卡港循环线。
  “建养一体化”:普通公路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社会资本,由社会资本承担项目的实施及交工验收后5年的养护服务工作,政府根据项目建设及养护的绩效评估情况,按照合同分年度向社会资本支付合同费用,养护期满后,项目的养护工作,交由地方政府承担。
  富美乡村“421工程”:沿长江、环洪湖、环长湖、环洈水建设4个自然湿地文化风情带(圈),建设200个示范村和10个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