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十二五”奋力赶超“十三五”激昂跨越

日期:2016-01-19 来源:荆州日报

“十二五”期间

〉〉〉工业经济增量提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49家增加到1141家、净增49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7家、净增15家,福娃集团、中兴能源产值突破百亿元;税收过千万的企业达到74家、净增35家。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产值分别达到1500亿元、490亿元和270亿元,11个产业纳入省重点扶持成长型产业集群。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粮食产量“十二连增”,我市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保持全国市州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2.2万个增加到4.1万个,数量居全省市州之首。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51.3亿元,为建国以来投入最多的五年。

〉〉〉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

万达、绿地、卓尔、世纪金源等一批知名城市综合体进驻荆州,限上商贸企业由387家增加到917家。电子商务高速增长,石首市、监利县分获全国、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旅游总收入由2010年的52.3亿元增加到166亿元,年均增长26%。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沪蓉高铁通车,江南高速通车,潜石高速荆州段、武汉城市圈环线荆州段、东卷高速建成,江北高速、沙公高速加快建设。蒙华铁路全线开工,荆州长江公铁大桥合龙,石首长江大桥开工。全市96%以上的乡镇通达二级以上公路。荆州组合港等港航项目建设加快。“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交通投资493.5亿元、水利投资103亿元,分别为“十一五”时期的3.5倍和2倍。

〉〉〉开放开发取得新进步

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试点城市,成功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达到251.9平方公里,是“十一五”时期的1.7倍。累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930亿元,利用外资5.3亿美元,外贸出口51.5亿美元。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33个,华电江陵电厂、荣成再生科技、香港家居产业园等116个10亿元以上项目落户荆州。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

新增校企共建研发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4家。申请国家专利6900项,登记省级科技成果453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14项。高新技术企业由47家增加至102家,预计产值由63.5亿元增加到132亿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4件,新增注册商标8804件。

〉〉〉中心城区形象改观

成功获批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累计投入城建资金73.6亿元,新建、改建和拓宽城市主次干道60条、124.7公里。沙北、荆北、商务片区建设加快推进,荆州火车站、市体育中心成为城市新地标。新建明月、临江仙、玉桥、范家渊和荆襄河湿地“五大公园”,新增绿地314公顷。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松滋市、公安县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评审,松滋市、石首市、监利县创成省级文明城市,洪湖市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新建通村公路5145公里,新增农村安全饮水人口210万人。连续开展五轮“三万”活动,农村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全面开展“绿满荆州”行动,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0%。节能减排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中心城区内河补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程有效实施,村级垃圾清运体系实现全覆盖。“三禁两治”工作持续深化,空气质量得到改善。成功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

累计民生支出1037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的79.6%。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8万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4.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连续11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累计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3.7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4.1万户。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两基”教育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新、改、扩建学校508所。成功承办湖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全覆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东方之星”号游轮翻沉事件救援及善后处置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以荆州命名的军舰入列东海舰队。计划生育、扶贫开发等工作取得新进步,统计、物价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城乡网格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平安荆州、法治荆州建设强力推进,公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和执法满意度大幅提升。信访总量逐年下降。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完善,食品药品、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政务效能逐步提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表通、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模式全面铺开,企业注册登记“三证合一”在全省率先实施,行政审批事项调整为291项。文物旅游、卫生计生、文化广电、教育体育等“大部制”改革顺利完成。市环科所、市房产估价所等一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成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全省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在我市颁发。

〉〉〉依法行政能力提升

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452件,政协建议案、提案1531件。“六五”普法全面完成,我市被赋予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人大立法权。

〉〉〉政风行风得到改善

深入开展“治庸问责”、“行风政风评议”、“晒实绩、比作为”等活动。强化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着力整治违规多占住房、超标办公用房、违反财经纪律等“四风”突出问题,清理“吃空饷”439人,腾退超标办公用房1.5万平方米,“三公”支出大幅下降。

“十三五”期间

政府工作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荆州实施,积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市,坚持扩大开放,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把握“三维纲要”,推进“四化同步”,深化“五路壮腰”,加快推进壮腰工程“十年大振兴”,与全省同步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努力将荆州建设成为江汉平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主要发展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5%、10%以上。

力争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000亿元台阶,主要指标平衡协调,总量比2010年增加1.5倍以上,增幅保持全省第一梯队,份额占比继续提高。

主要工作思路〈〈〈

打造更有支撑力的大产业;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大城市;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大环境;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大民生。

打造更有支撑力的大产业〈〈〈

加快培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三个千亿产业和轻工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三个五百亿产业;

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

推进质量强市和品牌强市建设;

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推动服务业向个性化和高品质转变;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大城市〈〈〈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加强与“两圈两带”和周边城市的联动合作,推进优势互补、区域协同、融合互通。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按照“一核五极”区域发展模式,统筹谋划“一江两岸”开放开发,致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实施网络强市战略,实现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打造江汉平原数据中心和后台服务基地,加快建设智慧荆州。

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支持松滋、公安、石首、监利、洪湖加快建设中等城市。

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力争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

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大环境〈〈〈

加快形成“双十字”铁路网络、“三横七纵一环九桥”高速通道、“一港十区”水运网络,建成荆州民用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坚持把绿色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地”工程,加快创建生态市。全面提升城乡水利、生态安全保障水平。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快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为更多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创造条件。

进一步强化普惠性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大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充分就业、稳定就业。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健全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逐步实现“住有所居、老有所养”。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推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体育强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加大血防综合治理力度,实现血吸虫传播阻断目标。

实施“三年扶贫攻坚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省定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与全市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严格安全生产监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难忘2015

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趋优”的良好态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0亿元、增长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0.5亿元、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6.1亿元、增长12.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9亿元、增长10.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79元、13824元,分别增长9.3%、9.5%。

(责任编辑:子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