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文化引领法治建设

日期:2015-09-01 来源:新华网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以法治文化建设奠定法治国家的坚实根基。

一、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

法治文化是指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生长出来,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积淀下来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内容。法治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社会活动是按照法治精神实践的方式、过程和实现的结果。

(一)法治文化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精神支柱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主与法治具有内在统一性,真正的民主离不开法治。法治为民主创造稳定运行的空间,引领民主走向理性轨道,保障民主健康发展。没有法治及相关的意识形态建设,民主政治就无法立足,甚至会走向反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法治文化具有规范力,可以内化为公民的个体思想,从而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社会形成一种有法律且被严格遵守的状态。法治文化的形成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土壤,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政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只有培育和形成以法治精神为内核的法治文化,才能更加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 法治文化是推进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根本保障

法律与任何制度性的东西一样,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的解读,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美国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英格尔斯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制度以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化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法治文化体现个人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实践。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统治,其后果是造成了法治基础相对薄弱。反映在文化上,人治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较为深远。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不仅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也必然是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转变的过程。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以新的观念、道德推动法律的执行和发展,从而为法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三)法治文化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生动力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各项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在实践中,还存在法律实施机制某些环节的失灵,已制定的法律得不到严格执行,执法过程中也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其根源不在于法律本身,而在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滞后,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适应的法治文化环境。法治文化作为一种推动力,可以使人们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阶段。

二、以法治文化建设为引领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的目标,这就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要提高法治意识,全面普及现代法治精神,切实以法治文化引领法治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一)加强法治理念教育,培养法治精神

弘扬法治文化,重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指针,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为前提,法制教育应以切实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为中心目标,将法治内化为公民自愿自觉的行动,培养公民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敬。要把法治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特别是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部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把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作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依法执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各个层面,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二)推进公正司法,建立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体系

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举动祸害尤烈,因为后者不过是弄脏了水流,前者却破坏了水源。”作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在公平正义法治价值体系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观,必须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良法存在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实施来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在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推动全社会参与,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把握法治文化建设的规律,在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注重文化融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要大胆吸收借鉴外来先进法治文化。强化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广,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和法治文艺活动,让参与者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法治熏陶。鼓励引导支持法治文艺创作,努力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发挥执法机关和专业文化团体、业余文艺团体、各级文化馆站的作用,贴近实践,贴近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法制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让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以丰富生动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文化修养。建设一批传播法治文化的主阵地,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抓好政府网站及有关法治专栏建设,提高信息发布质量,丰富法治文化内容,增强与群众的交流互动,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子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