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必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日期:2015-09-01 来源:光明网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普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有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诚信友爱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社会秩序的建立,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巩固。

必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何谓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法治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社会活动是按照法治精神实践的方式、过程和实现的结果。

中国具有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人治文化影响深远,法治基础相对薄弱,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不仅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也必然是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持续转变的过程。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匹配的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法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内在因素;法治文化具有教化与调控的功能,具有软约束力,在精神与思想深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法治文化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人们的社会行为总是要接受文化的指令,法治文化可以使人们在更深层面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司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水准;法治文化还可以使人们具有判断力,当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或出现立法空白和冲突时,就会借助于自己的法治文化理念做出是非或可否判断。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途径

首先,加强法治理念教育,培养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法制教育应以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为中心,培养公民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敬与信仰。为此,必须在全体公民特别是立法、执法、司法等部门公职人员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必须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依法执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各个层面,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其次,推进公正司法,建立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良法存在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实施来保证。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举动祸害尤烈,因为后者不过是弄脏了水流,前者却破坏了水源。”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文化价值观,必须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法治文化的建设只有体现公平正义,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植根于人心中,才能真正被信仰。因此,在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要通过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高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树立宪法和法律的威信,彰显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加强法治文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让宪法家喻户晓,要在全社会形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这对宣传和弘扬法治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应以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广泛而深入的方式使民众逐步接纳先进的法治文化,并使法治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生活,改变民众的行为方式。

法治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在全社会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观念、意识以及尊重法律、相信法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方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法律成为每一个普通公民的精神支柱,人们崇尚法律,懂得法律的神圣;遵守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捍卫法律,监督政府和公职部门,依法参与公共管理。

(责任编辑:子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