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民的重托

日期:2014-07-29 来源:本网
在“鄂南明珠”石首,正崛起着一座占地1.6平方公里的新兴化工城,这里高楼林立、烟囟高耸、管道连绵、车辆穿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这就是蜚声中外的湖北楚源集团公司。现在,楚源集团拥有11家子公司,总资产近20亿元,近7000名员工,是一家集生产、科研、工贸为一体的活性染料、颜料以及染料、医药中间体、生物制药、化肥、化机制造、宾馆及物业开发等为产业的综合性集团公司。近年来,楚源产品80%销往欧美及亚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2项省地科技进步奖和6项专利,有5个产品列入国家级新产品,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项目计划;集团公司被认定为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化工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国家100家外向型企业集团和湖北省100家骨干企业、全国化工500强企业,2005年一举成为荆州市工业企业的首强企业。

近几年来,杨志成先后当选为荆州市第一、第二和第三届人大代表,当选为湖北省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还曾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
“既然人民要我当一个人大代表,我就一定不能辜负人民的重托,就一定要履行人大代表的光荣职责。”让我们顺着杨志成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探访一下这位人大代表坚实的足迹和心路历程吧!……?

以“工业兴市”为己任

杨志成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人大代表,首要的就是把企业办好,为“工业兴市”做出贡献。杨志成22年的创业经历,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1983年的冬天显得格外寒冷。杨志成只有5间队屋的石首化工二厂走马上任。杨志成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跑市场,找项目,请师傅,带着20多名员工,跟着从上海请来的师傅小心翼翼地生产乙醚,做化学胶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用5个机煤炉子生产乙醚,到年产300吨的工业乙醚生产线竣工投产,再到扩建一套年产1000吨的工业乙醚装置,不到3年时间,他们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丰厚。
?
就在人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新产品对氨基笨甲醚含量合格,但颜色却成了黑色。这时有人戏称他们的产品为“老(恼)火牌苯甲醚”。一锅原料10多万元,他们连续投放10多批,颜色仍无好转,干部员工心急如焚。当时企业已倾注了全部资金,此举失败,将关系着企业生存。此时有人也提出转产,有人还提出变卖设备养命。在重重困难面前,杨志成连夜扒上火车,马不停蹄地赶赴北京求教,但找了多家单位仍没有人理睬。他又心急火燎地南下上海寻求解决办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杨志成终于请来了上海染料研究院某高级工程师。进厂三天,这位高工只是走走看看,一言不发。但是最终还是被杨志成求贤若渴的精神所感动,临行前他说了一句话:“母液配置要科学。”真是一字值千金啊!杨志成迅速改进了生产工艺,新产品果然金黄闪光,很快占领了市场。

1992年4月,企业与香港建源公司合资,联合组建中港合资湖北楚源化工有限公司,创立了石首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何谓“楚源”?楚者,“极目楚天舒”、“惟楚有才”之楚;源者,“建源”、“财源滚滚”之源。楚源集团因此而得名。此后,“楚源”作为中国化工领域一大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愈来愈大放异彩。

“没有高科技,没有新产品,就难以抢占国际市场的制高点。”在开发新产品上,杨志成最初的口号是“开发一个,储备一个,调查几个”,形象地说成“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市场上的”;后来,随着国际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杨志成又提出新口号:“国内没有的,世上少有的,用户满意的”;现在,杨志成的口号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发一个新产品,衍生一家新企业。”染料的开发,诞生了华丽公司;二萘酚的开发,诞生了鑫慧公司;氨基酸的开发,诞生了鑫源公司。

杨志成明白,人才是企业的灵魂,没有人才,发展企业是一句空话。杨志成果断提出“与大专院校联姻,走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道路”,并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要务常抓不懈。20多年来,楚源集团每年用于人才开发的投资平达100余万元,先后引进国内外化工专业人才、专家500多人,其中引进“洋打工”12名。并与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学院联手创办了楚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100多名生产技术一线的骨干员工被分期分批选送到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深造,现均已成长为生产技术的骨干和中层以上管理干部。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楚源集团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2003年,杨志成特地邀请湖北省人事厅组织对公司管理和工程人员进行职称考核,他本人荣获正高职工程师和高级经济师职称,19位中高层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获得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职称,600多名生产一线员工获得初、中级职称。2005年,杨志成得知美国耶鲁大学一名生物学博士有回国创业的念头时,不惜高薪聘请他为楚源工作。他先后10多次在武汉和石首之间来回奔波,终于为该博士在武汉大学联系了工作岗位,还无偿解决其吃、住、行问题,并一次性投入500万元建立了项目实验室。如果该项目研发成功,将为楚源集团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留住人才,杨志成现代版“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至今令人津津乐道。那是1988年夏天,楚源公司正处于创业最艰难的阶段,现任集团公司总经理的陈烈权因家庭负担重,而在企业工作工资收入又太低便萌生了辞职念头。他在得到杨志成的默许后,没几天便在一所技校上了班。一天晚上,月光如水,杨志成专程来到学校看望他。两人兄弟般坐在竹床上交心谈心,不时用芭蕉扇纳凉驱蚊,竟然越谈越投机。是杨志成的一颗赤诚之心打动了陈烈权,他在杨志成的感召下,毅然返回了公司。“以情感人,换位思考。这是杨董事长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得意之笔。”陈烈权事后深有体会地说。
?
“英雄不问出处”。楚源集团的许多高管成员,当初都是寂寂无名者,是杨志成慧眼识才、精心培养提拔起来的,现在他们都是楚源集团的中流砥柱。陈烈权,原石首一中化学教师,现为楚源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集团公司总经理;成协松,原部队退伍军人,现为楚源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楚源高新公司总经理;刘卫斌,原是一名普通的电焊技工,他是杨志成第一批送出去深造的大学生,现为湖北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楚源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楚源华丽公司董事长……?

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周坚卫视察楚源后动情地说:“楚源的发展确实了不起。这是石首的骄傲,也是我们湖北的骄傲!”

2002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视察楚源后,对杨志成亲切地说:“从你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楚源人与时俱进的精神。”
?
以“致富一方”为己任

“办厂一地,致富一方”,这是杨志成创办楚源集团的初衷,也是杨志成造福桑梓、无私奉献宽广胸怀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人大代表,他认为:一家富,只能算是大树一棵;一地富,才是森林一座。因此,他总是以“致富一方”为己任。

从1998年到2003年中,杨志成从顾全大局出发,先后对长江农药、鄂南制药、石首造纸厂、石首明珠实业、石首油脂厂、中实化工股份等数家企业实行了整体收购与兼并,挽救了一家又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使不良国有资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湖北楚源的发展,直接解决了公司6000多户家庭20000多人的经济来源,并使他们逐渐发展致富奔小康。在这6000多个就业岗位中,其中有2000多人是破产企业的下岗职工。杨志成为下岗职工就业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不仅如此,湖北楚源还拉动了运输业、商贸业和第三产业等相关行业,间接地使石首及周边地区10多万人受益。

由于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楚源向所在地张城垸村和孙家拐村陆陆续续征用一部分土地。尽管征地时按国家的规定,给予了一定的土地出让金补偿,但是杨志成认为,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征地的资金再多也有“坐吃山空”的时候呀。“一定要为他们谋求一个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长远路子”,杨志成这样思考着,于是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出台了:凡是18周岁至35周岁的男女村民,先后陆陆续续都成为了楚源集团的干部员工,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和一份可观的薪水;就是35岁以上的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男女村民,也优先安排到楚源打零工。据不完全统计,楚源为这两个村近千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并有53名村民进入了楚源的中层和高层管理者队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两个村家家户户都有“楚源人”。几年下来,原来比较贫穷的张城垸村和孙家拐村慢慢地富裕起来了,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一辆辆摩托呼啸而过。于是,就有人说“我们真是沾了楚源的光,沾了杨志成的光啊!”杨志成想得更远,打算和这两个村联合创办企业,想把张城垸和孙家拐村变成楚源的子公司呢!

石首市调关镇伯牙口村是个地处偏僻、又比较贫穷的地方,没有一条象样的路通向外面,晴天尽是沟沟坎坎,雨天更稀泥一片水汪汪,外面的农药化肥很难运进来,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很难运出去,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群众怨声载道。想修一条象样的“晴雨路”,资金却还人老大的缺口。杨志成得知此事后,带着2万元现金,亲临现场出谋献策,感动得一村老小唏嘘不已。不久,一条村民称之为的“致富路”,从伯牙口村逶迤而出,向着外面精彩的世界延伸、延伸……

杨志成认为,“一方有困难,八方来支援”,这才是人大代表应有的美德。团山寺镇六虎山村,因为1998年的洪水,生产遇到了困难,杨志成送去了30吨磷肥,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省人大代表徐言珍想办一家粉末冶金厂,苦于没有资金,杨志成慷慨解囊,几年的功夫,徐言珍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团山寺镇茶庄庄主万金凤举步维艰,杨志成亲自出马帮他考察,拿出改造茶叶品种的方案,又从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终于让他的茶庄重展了生机;……这样的事例,真是举不胜举。

对待自己的名和利,出生寒微的杨志成看得很淡泊。他常说:“跟过去比,我们的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知足者常乐!”
?
一次,一位香港商界的朋友对当时收入只有1万多元的杨志成说:“你既有经营头脑,又懂行,又有市场。我出钱,我俩合办一家企业,我保证你一年的收入在100万元以上。怎么样?”
?
“100万元?”杨志成睁大眼睛,脑袋摇得像拨浪鼓,非常严肃地说:“100万太少了!”?
香港朋友如坠五里雾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试探着问:“那你要多少?”
?
杨志成哈哈大笑地说:“我现在一年都赚几千万,你那100万怎能满足我呢?”
?
香港朋友这才恍然大悟,钦佩得连连竖起大拇指。?

杨志成认为,楚源集团的每一步发展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作为个人来说,没有任何理由居功自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最近有人问到,年过花甲的杨志成,如今已功成名就、名利双收,怎么还如创业当初雄心勃勃,何不激流勇退,图的是什么?可是他却朴素地说:“做人要有一种精神,别忘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还是一名人大代表哩!”

以“为民解忧”为己任

杨志成认为,作为一个人大代表,既要紧紧盯着本企业的干部员工,更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大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政府排难,为人民解忧。
?
1996年,楚源集团正准备收购国营石首有机化工厂时,杨志成得知有一名职工谭新民的妻子因离家出走,其小孩中午饥饿难忍,涉水摘西瓜充饥时落水身亡。闻讯后他放下手头的工作,即刻前往探望。杨志成看到谭家两间油毡盖顶的房子,四处露天,床上行李只剩下几块棉絮,锅里碗里颗米无存,他泪流满面。围观群众告诉杨志成,小孩的父亲还不顾家计,长期沉溺于打牌赌博。回公司后,为照顾谭家的生活,杨志成带头拿出500元工资进行捐助。在他的带领下,半天时间公司捐款达1万多元。他还派专班帮助料理谭家后事,又用捐款为这名员工修建了住房,还将尚未收够企业的这名员工提前安排在楚源集团工作,还派人将他出走广东的妻子接回,破例安排她从事包装生产。
?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失子之痛的夫妻,看到由楚源人捐助而新建的楼房,感受到楚源杨董事长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得硬要下跪表示谢意。现在的谭新民与以前相比,脱胎换骨,判若两人。就这样,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在杨志成的关爱下获得了拯救和新生……?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杨志成是个爱管闲事的人!”此话的确不谬。那是2001年3月的一天早晨,春寒料峭。上班途中,杨志成发现石首运管所门前围着一大圈人,只见大红的横幅和条幅在风中猎猎飘动,人声鼎沸,气氛十分紧张。杨志成一打听,原来一位下岗职工在那里开了一家早点铺,因为不交10元钱的环卫管理费,环卫所的人就来整他:不但扯起了横幅和条幅,还拉了一车垃圾堵在他的店子门前,脏兮兮的,臭哄哄的,生意自然是做不成了,抵触情绪也就更大了,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杨志成以人大代表的身份立即打电话给当时的石首市市长钟鸣,把看到和听到的情况一一汇报,并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电话过后不到二个小时,由于人大代表和市长的干预,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一次,销售公司38岁的副经理陈滋生因突发重病倒在了地上。正在吃饭的杨志成闻讯后赶忙把饭碗一丢,马上安排小车把陈滋文送到市人民医院抢救,并且一直守候在其病床边。但经过紧急治疗,陈仍不见好转,医生说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
于是,杨志成又亲自打电话与武汉同济医院联系,连夜派车从武汉接来心血管专家方教授会诊。这一夜,杨志成没有合眼,由于抢救及时,又挽救了一条生命。
?
陈滋文感慨万千地说:“这是我的第三次生命。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入党,是共产党给我的;第三次生命,是楚源集团给我的!”他说他没有丝毫的理由,不拼命地为楚源工作!

一位楚源员工为此送给杨志成一副对联:“寒暑天,五更天,运筹企业发展篇,霜发染鬓边;信仰坚,意志坚,为人师表领头雁,奉献伴华年。”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向未来,人大代表杨志成和他的楚源集团已制定出中期发展规划:从2004年开始,楚源要在三年内成为荆州市首强企业,五年内跻身于湖北省工业企业的十强企业,七年内成为全国综合实力和整体规模最大的活性染料化工企业之一。到“十一·五”末,楚源集团将实现年销售10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出口创汇3.5亿美元。

浩浩长江东去,滚滚楚源奔流。站在新的历史的制高点上,我们坚信,不断追求卓越的杨志成和他的湖北楚源集团,一定会乘风破浪,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