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土壤系“三农”

日期:2014-07-29 来源:本网

监利县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总产量曾连续9年居湖北省首位。在这辉煌的背后,站立着一位被人誉为"监利的袁隆平"的人,他就是湖北省第十届、荆州市第三届人大代表,监利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李诗信。

1983年,20岁的李诗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湖北农学院农学系,同年分配到监利县农业局工作。从此,他的人生便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年来,他将自己的青春韶华无私的奉献给了这片热土,用知识和汗水为"农业大县"谱写了一曲曲科技兴农的感人华章,也以突出的业绩当选为湖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

监利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同全国其他农村一样,也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艰难嬗变。在李诗信担任县农业局粮油股股长、种植业股股长期间,他积极引进新技术,试验粮油新品种,推广种植新模式,为监利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监利水稻种植面积190多万亩,南北纵横距离近100公里,自然条件、种植习惯差异很大。为了获取一手资料,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李诗信深入到700多个行政村进行调研,结合监利农村的实际情况向县委、县政府和农业局党委提出了发展农业的许多条意见。

在监利县粮食生产上,大到生产规划、品种布局、抗灾补救,小到环节管理、病虫防治等措施几乎都浸透了李诗信同志的心血和汗水。1992年,为解决"卖粮难"问题,他提出了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发展杂交玉米。并在人称'台湾岛"的三洲镇后洲村办起了1000亩杂交玉米示范基地,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杂交玉米喜获丰收。时任荆州市分管农业的副书记谢作达作了这样的评价--改写了监利玉米种植的历史,为全市杂交玉米种植做出了榜样。

在优良品种的推广上,李诗信认为没有最优,只有更优。1994年,他成功引进了金优系列中晚稻新品种,在全县累计推广3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1.2亿元。1999年,他又主持引进了"两优培九"、"丰两优一号"等优质超级杂交稻种,使监利粮食不仅提高了产量,也提升了品质,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户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被人们亲切地誉为"监利的袁隆平"。

鉴于李诗信在水稻推广种植方面的突出成就,他先后担任了"国家早稻品质改良工程""南方优质稻米生产技术"监利示范区的负责人。

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对李诗信来说,他付出的不仅仅是辛勤的汗水,还有那愧对夭折女儿的做父亲的责任。

李诗信的女儿患有先天性的淋巴肿瘤,前后动过三次手术,但每次手术后,李诗信都是因为工作忙未能抽出时间陪护女儿,三次手术总共才请了15天假。

1995年10月15日,噩运不幸降临,他年仅7岁的女儿因病情突然恶化离开了人世。孩子临终前最大的遗憾,是未能见她的爸爸最后一眼。当时,李诗信为了确保引种成功,正坚守在他的试验田里忙碌着。

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产粮大县的出路在哪里?作为省市两级人大代表的李诗信苦苦的思索着。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他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思路,那就是农业的困境,还是靠农业自身发展来解决。李诗信结合监利的实际情况,及时向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支持产粮大县提高粮食综合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议案。

议案得到了省人大、省农业厅的高度重视,农业厅陈柏槐厅长亲自挂帅,对口联系监利县,确定了国家优质粮产业工程、省级标准化农田建设、稻鸭共育、农村能源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扶持项目,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支持监利县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2004年李诗信同志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稻鸭共育"项目核心示范区负责人。"稻鸭共育"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模式,是湖北省2004年重点推广项目,该项目以优质稻为核心,以稻鸭生态种养为重点,以频振灯诱蛾和沼气肥施用为特色的优质节本高效无公害稻米生产体系。是发展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他深知这一技术涉及种植、养殖、农村、能源、植保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江汉平原湖区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完全要靠自己摸索。而且定在群众基础较差的新沟镇红阳村实施,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作为全县的技术带头人,他觉得自己责无旁贷,欣然接受了任务,又一次挑战自我。接到任务的第二天,他就下到村里联系好了住户,第三天,就带领由种植、畜牧、植保等专家组成的项目实施小组住进了村里。刚开始的时候,群众抵触情绪很大,白天找不到,晚上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为了落实面积,协调种植户和养殖户的关系,与农民同吃同住,跑了多少夜路,饿了多少肚子,已经记不清了,本来身体就不结实的他很快就拖病了,手被玻璃划破了,胃病发了,同事都劝他回县城休息几天再来,但播种季节转眼就到,他硬是挺了下来,冒着高烧、揣着药片一个接一个的拜访农户,一直坚持了半个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工作态度终于感动了群众,他们互相传说:"今年来的工作队和往年的就不同,是搞真的。"面积落实了,技术还得跟上来,李诗信和工作组的同事一道,一边多方查找资料,一边利用自己的经验,群策群力,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平原湖区的"稻鸭共育"种养模式,他们结合当地农田林网建设较好的特点提出了"水上鸭舍"、"718模式"等特色模式和技术,有的还被其他地方借鉴。当年全省"稻鸭共育"项目现场会两次观摩了监利县的核心示范区,李诗信率领的专家组成员在点上共住了5个多月,并做到每日考勤。他们的工作作风及取得的良好效果得到了省农业厅主要领导及各级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

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李诗信十分关注国家的农业政策和农业新科技动态。他常说:"不了解大政策,我们就会变成瞎子;不熟悉新科技,我们就会变成聋子。"在学习的同时,他还深入基层走访群众,调查了解群众意愿,深刻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议案。

李诗信认为,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不足,实践能力差,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监利是一个农业大县,就应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技队伍,光靠我李诗信等少数农艺师,就是浑身是嘴也讲不过来,浑身是手也做不过来。

在监利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队伍,但因为税费改革,精简机构等体制变动原因,2002年8月,全县21个乡镇农技站被撤销,81名农技员下岗。其中有中高级职称的45人,助理农艺师36人,大专以上学历15人。这些人下岗后有的闲赋在家,有的务工经商。李诗信认为这是人才资源的浪费,监利农业要发展,需要这些人才。

经过深思熟虑,李诗信写了《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议案。在议案中,他提出建立农技服务中心,实行招聘制,每个乡镇定员两至三人。实行县级管理,服务乡镇,除公益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外,其余的实行市场化经营。这一议案较好的解决了新形势下,基层农业科技队伍的生存发展方向,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同年,李诗信还与其它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议》。该建议案材料翔实,数据充分,剖析透彻,操作性强,被省人大列为2005年重点建议案。为此,省农业厅还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调研。

李诗信立足从事的农业工作,密切联系实际,时刻做有心人,酝酿着如何让农业发展得更快、更高效、更安全。通过对农业现状的分析,2006年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李诗信又提出了《要求支持发展优质稻生产》和《扶持建立病虫害预警基地》的议案。作为一名农业大县和农技战线的人大代表,李诗信真正做到了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身肩省人大代表之职,李诗信认真履行代表之责,积极参与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去年在全县行风政风评议期间,他先后被县人事局、水利局、统计局、科技局、建设局、卫生局聘请为行风评议员,共向上述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20余条,有力地促进了6家单位行风政风的好转。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诗信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得到了人民的赞扬,党和政府的肯定。其科研成果先后三次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二等奖;他本人被评为荆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荆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省市模范公务员;省市优秀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享受市人民政府专项津贴。

现在,为了让李诗信同志更好的发挥专长,发挥能量,党和人民已让他担任监利县农业局副局长。李诗信说:"不管我的位置在哪里,我的根永远扎根在土壤里,扎根在人民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