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15年计划报告

日期:2015-04-20 来源:荆州市发改委

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5年1月20日在荆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5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等诸多不利因素,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发展态势,顺利完成壮腰工程“三年见成效”阶段性目标。初步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0亿元,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0亿元,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1655亿元,增长2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8.2亿元,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6亿元,增长13%;外贸出口总额13亿美元,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5%,低于年初计划目标1.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1100元,增长12%;节能减排指标预计能够完成。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除部分经济指标增速趋缓没有完成计划外,其他各项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纵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10家、达到1110家,实现利润92.6亿元,增长24%。支柱产业较快增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和电子信息主营业收入分别达500亿元、260亿元和135亿元。“监利-江陵家纺产业集群”纳入省重点扶持成长型产业集群,总量达到11个,居全省市州首位。创新能力有所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家、达到89家。中油科昊、江汉建机等5家企业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企业技术中心2家,拥有博士后科研站及产业基地7家,院士工作站22家。恒隆、楚源等8家成为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

(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集群优势逐渐凸显。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加快推动市场农业、科技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种植业喜获丰收。粮食总产81.6亿斤、增4.4亿斤,增量全省第一;油菜总产1207.8万担,继续保持全国市州第一。养殖业发展加快。生猪出栏535万头、增35万头;家禽出笼8500万只、增800万只;水产品总产132.5万吨、增10.6万吨。新型经营主体增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5万个,土地股份合作社18个、合作联社40个、家庭农场4100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10万亩,增59万亩。品牌建设成果丰硕。“洪湖渔家”、“满意村”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达到14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国家免检产品9个。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达到16个。

(三)项目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调整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扩大投资规模,投资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基础设施投资继续领跑。完成交通投资132.5亿元、增长64%,超过“十一五”的总和。江南高速建成通车,引江济汉工程通水通航。江北高速、洪监高速等6条高速同步施工;公铁两用桥、318国道改扩建和荆松一级公路加快建设;荆江航道整治、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和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进展顺利。重大战略争取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加快编制《湖北省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①。蒙华铁路可研报告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沿江铁路、荆沙铁路扩能改造、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华电江陵电厂获得国家能源局“路条”,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荆州机场选址②获得国家民航局批复,正式启动预可研;石首长江公路大桥即将得到国家发改委核准。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实际到位资金突破千亿元,达1040亿元、增长40.5%,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5个。

(四)现代服务业日趋活跃,内外贸易持续增长。积极改善消费环境,挖掘消费热点,激活消费需求。商贸物流业繁荣发展。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新增357家,达到1027家。万达广场、绿地之窗、义乌小商品城等城市综合体建成营业,两湖绿谷电商销售突破140亿元。环荆州古城国家湿地公园申报进展顺利,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关公文化园、松滋洈水、石首天鹅洲等景区加快建设,九老仙都一期工程建成开放,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7.7亿元,增长23%。口岸通关能力继续提升,全市港口年吞吐量2850万吨,增长8.9%。

(五)财政税收增势良好,金融信贷支撑有力。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33.3亿元,增长17.8%,完成税收111.2亿元,增长17.5%,占财政总收入的83.4%。其中,国税收入51.6亿元、增长7.7%,地税收入59.6亿元、增长27.6%。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67亿元,比年初增加228.3亿元;贷款余额967.3亿元,比年初增加173.2亿元,连续七年被评为省“A级信用市州”,实现“信用县市区”全覆盖。多层次资本市场日趋完善。县域农村信用社重组农商行基本完成,招商银行正式营业,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加速落地。菲利华成功上市,结束荆州连续13年没有企业上市的历史;天发股份成功重组,能特科技通过定向增发;金科环保、达雅化工等中小企业实现场外挂牌。

(六)城乡面貌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推进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规划编制工作。商务新区、农高区、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城市新片区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松滋市、公安县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洪湖市成为全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新滩镇、弥市镇等13个乡镇成功创建国家级重点镇,新沟镇获评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镇。滩桥镇、太湖管理区等11个“四化同步”发展试点镇加快建设。城乡环境有所改善。开展“绿满荆州”行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完成造林37.6万亩,增长82.8%。“三禁两治”环保行动初见成效。新建城市公园绿地近100公顷,临江仙公园、明月公园、荆襄河湿地公园和西干渠带状公园绿地建成开放,玉桥公园基本竣工,洪湖湿地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首市桃花山镇李花村等10个村被评为全省绿色示范乡村。

(七)各项改革协同推进,制度红利逐步释放。继续开展行政审批集中清理和流程再造,审批事项由184项减少至147项。梳理和优化项目流程211项。市直382家事业单位经过分类改革后减至249家,减少35%;减少事业编制7646名,减少31%。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水域经营权、林权等为抵押物的担保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确权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江陵县整县推进工作位于全省“第一方阵”。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监利县、松滋市和石首市全面启动第二批县级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善民生成效明显。成功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新建和改扩建学校134所。洪湖市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沙市区、公安县通过省级验收。荆州中学、沙市中学迁建进展顺利。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扶持创业6288人,带动就业2.4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72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成功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图书馆新馆项目建设顺利,基本实现广播“村村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到每月1566元;中心城区城市低保由每月390元提高到430元,农村低保由每年1900元提高到2500元;新建城乡养老服务和互助照料中心315个;新农合参合率99.8%;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35963套,基本建成19038套。社会局面平安和谐。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建立,公众“一感两度两率”明显提升。积极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累计化解各类信访积案432件。人口计生、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减灾等工作扎实推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支撑还不稳固;局部地区水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亟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很重;农业增效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部分群众生活依然困难等。

二、2015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壮腰工程“五年大跨越”的承上启下之年。结合国内外环境、周边区域发展态势和我市发展阶段等因素考虑,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力争达到165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力争达到65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力争达到200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力争达到945亿元;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5%,力争达到101亿元;

——外贸出口增长11%,力争达到13.8亿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达到225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达到12200元;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万元GDP能耗下降3.5%;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3%、4%、2%和4%。

从宏观形势来看,美元强势复苏,日欧深陷泥潭,新兴经济体增长乏力,世界经济增长预测普遍调低;国内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投资动力减弱与新动力接续不足并存的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可能性较大,经济有望有所好转。从自身发展来看,实施壮腰工程三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提高、增幅位次前移,我市已进入厚积薄发的追赶期。一是中省战略叠加带来新机遇。国家作出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有利于我市打造集“水公铁空”于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同时,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和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建设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有利于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狠抓项目投资取得新成效。蒙华铁路、煤炭储配基地、江陵电厂、长江液晶、中科清洁燃料、再生纸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奥尔马重工、骏马烟卡纸、高田汽配等一批项目投产达效。三是全面深化改革迸发新活力。市场决定作用增强、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社会投资领域开放、行政服务环境优化,进一步释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但也面临着企业成本上升和融资问题突出,部分传统行业企业生存困难;中小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不够等。综上所述,要完成各项目标,总体上看有利因素较多,但仍须增强机遇意识和进取意识,增强措施的针对性和连续性,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才能实现新常态下有新作为。

三、2015年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2015年,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更大力度转方式调结构,狠抓改革攻坚,强化风险防控,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为壮腰工程“五年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一)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营造抓投资的浓厚氛围,确保投资增长20%以上。一是抓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和推进工作机制,着力抓好200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706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241亿元。先进制造业方面,过亿元重大项目320个,今年计划投资528亿元。重点抓好华讯方舟、五方光电、江汉建机、白云边扩能改造和天冠生物能源等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方面,过亿元重大项目91个,今年计划投资185亿元。重点抓好蒙华铁路、江陵电厂、煤炭储配基地、洪监高速、江北高速、沙公高速、荆松一级、石首长江公路大桥、纪南城至楚王车马阵旅游公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沿江铁路、荆州机场、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农林水方面,过亿元重大项目34个,今年计划投资36.8亿元。重点抓好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和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大中型病险水闸泵站更新改造、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和血防综合治理等项目。现代服务业方面,过亿元重大项目143个,今年计划投资312.8亿元。重点抓好金源世纪城、竹叶山商贸城、卓尔荆州国际城、两湖绿谷商业广场、农高区高科技农业展示馆、荆岳综合物流园等项目。生态环境方面,过亿元重大项目29个,今年计划投资30.8亿元。重点抓好金科环保“城市矿产”、农高区城市公园和水系改造、古城保护与开发世行贷款等项目。社会发展方面,过亿元重大项目89个,今年计划投资147.6亿元。重点抓好关公文化园、荆州中学和沙市中学迁建、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乡镇卫生院和健康养老等项目建设。二是着力激活民间投资。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着力建立全市PPP③项目库,健全完善管理办法,营造宽松规范、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重点抓好318国道荆州段改扩建工程、洪湖新堤港区综合码头等5个纳入全省首批95个鼓励社会投资项目开工或加快进度。三是培育投资后劲。开展项目储备“增量提质”专项行动,结合“十三五”及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专项规划编制,谋划一批基础性的关键项目,充实重大项目库,深化前期工作,确保实现项目库总量不低于计划目标的150%。四是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应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新要求,突出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发挥本土企业二次创业和全民创业的积极性,着力引进和催生一批有质量、快落地、早投产的项目。

(二)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以改革的办法,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创新。探索建立“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精简、下放、提速一批审批项目,逐步做到审批清单之外的事项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建立全流程联合审批机制,完善全过程实时监督、行政问责、责任追究制度,推动“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巩固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管理方式,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运行效率。二是加快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力争在首次公开募投、“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上实现新的突破。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依法落实“先照后证”,稳妥推进“三证联办”改革④,全面开展企业信息公示和监管工作。积极推进企业直供电试点,加快医疗、养老、供电等公共服务价格改革。深化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稳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三)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明确发展导向,优化空间布局,优化存量、培育增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城区老工业搬迁改造和承接产业转移,提倡清洁生产方式,鼓励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壮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海洋石油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谋划项目,提升制造业竞争优势。着力抓好上下游关联产业、物流、金融、人才等配套服务,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二是加快开发区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开发区扩区调区,着力提升园区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引导重点产业向开发区集聚,提升专业化、集群化、高新化发展能力,将开发区打造成全市项目投资的尖兵、对外开放的窗口。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⑤,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建立以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的网格化区域市场体系。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将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的战略之举,规划建设电商运营、人才孵化和物流配送中心,打造跨境电商平台,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完善农村商贸网点和配送体系,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加快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景区、洪湖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力争达标5A级景区。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发展能力。稳定产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继续抓好连片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创建“百亿斤粮食大市”。一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和农田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项目,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活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推动福娃集团、洪湖浪米业向百亿规模挺进,力争农产品加工新增200亿元以上。三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股份合作农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解决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带动力不强、发展不规范等问题,加快构建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支持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加快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五)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协调可持续性。注重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建设和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拓展城市、建美乡村。一是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启动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等专项规划编制,依法开展以社区违法建设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继续加大荆北、沙北等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楚都大道、海子湖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建设改造,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古城疏散与新区整体联动。集中力量打造环古城景观带和“荆江风情、十里画廊”滨江景观带。二是切实提高城镇化水平。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规划多规融合、紧密衔接,引导中心城区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加快荆江城镇带、江汉运河生态城镇带建设,促进临江与腹地联动、产业与城镇融合,构建分工有序、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支持中心镇、口子镇、特色镇发展,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旺镇。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分步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推进护城河、西干渠截污和城区水系连通,促进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有机融合。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继续实施“绿满荆州”行动。强化环境监管和执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禁止秸秆焚烧,推进工业、生活和农村面源污染 “三污同治”。开展“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行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推进环境连片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六)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稳定。一是强化基本民生保障。进一步落实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推进解决企业用工难,力争全年新增就业7.5万人。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着力增加中低收入保障,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加大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争取年内建成保障性住房17981套。二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优化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校地共建共兴、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探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就医新机制,为群众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社会服务为依托、政府推动为手段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加强场馆经营管理,不断满足全民健身需求。三是全面加强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荆州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不断提升公众“一感两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依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设平安和谐荆州。

注 释

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突破口,省发改委正在编制《湖北省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重点实施防洪除涝、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土地整治、粮食安全和环境治理与恢复五大专项工程。

②2014年11月,国家民航局正式批复荆州民用机场场址,确定机场选址为岑河镇以东,距中心城区直线距离17.5公里,计划“十三五”建成通航。

③“PPP”即公私合作的公共服务开发运营方式。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合作并共同承担风险,约定期满后将项目移交给政府。该融资模式广泛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最大优点是充分发挥民营资本作用。

④“先照后证”是指市场主体先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再到审批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三证联办”是指工商、质监、税务部门在数据互换、档案共享、结果互认的基础上,一次性办理和发放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实现行政效率提升。

⑤“五个一百”工程是指全省重点培养100个服务业改革试点区和示范区、100名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100家服务业龙头企业、100个服务业知名品牌、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

(责任编辑:荆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