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4-08-27 来源:未知

关于我市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3年10月31日在荆州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荆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我市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今年以来,市政府以“优化政务环境、服务壮腰工程、助推荆州振兴”为主题,以机构整合为契机,积极探索政务服务与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一体化新模式,着力打造政务服务大平台,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9月底,市政务服务中心受理行政审批事项232294件,办结232287件,按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99 %;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成交项目587个,成交金额87.57亿元,增效节资10亿元,节资率11.46%;“12345”市长热线受理各类有效来电2568件,办结2536件,办结率达98.75%。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省市领导十分重视政务服务环境优化工作,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候长安、省政务服务督查组专员叶汉增、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丁贵桥、市领导李新华、李建明、易发新、吴方军、黄汉桥等领导多次到政务服务中心调研视察、指导工作。我们围绕打造全省最优发展环境,内强管理,外塑形象,各项工作运转有序,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一是整合组织机构。原市行政服务管理办与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整合的决定宣布后,办(局)筹备工作组迅速行动,成立专班,明确责任,限定时限,严明纪律,统一财务,顺利完成行政服务管理办与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的整合,组建了荆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和新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同时,办(局)机关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分离”要求,下设单位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经济环境投诉中心,实行监管与服务分离、机构分设、人财物分开,解决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弊端,形成了“一体三翼”、“一办三中心”的“荆州模式”。

二是完善机构设置。按照大部制改革要求,办(局)机关将原两机关11名班子成员,按照“三定”方案,核定为1正3副1纪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原三个单位近10名班子成员,调减为1正2副共3名。目前,办(局)临时内设了综合科、人事科、审批管理科、审批代办科、交易管理科、督查科等六个科室。下设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经济环境投诉中心,监督管理招投标协会、荆源信息事务所2个社会组织。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原有的9个科室精简为综合科、工程科、土地科、采购科、信息科等5个科室,相关业务科室人员整体进入设有18个席位的交易服务大厅,实现了职能集中、人员精简、效能提升的目标。

三是加强场所建设。面对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及管理机构多年租借办公的情况,我们积极努力争取支持,将原国土资源学校综合教学楼改造成市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场所。通过严格的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程序,仅用2个月时间完成了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70平方米的新的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2013年1月14日正式投入使用。政务服务中心1-4楼为敞开式办证大厅,完善更新了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开评标室办公设施,配有全程监控的电子监控系统和审批管理网络系统,为方便办事市民在服务大厅设立了休息区、等候区。新的政务服务中心启用后,网上交易、数据管理、电子评标、网上监控等功能更为完善,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规范了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行为。

(二)完善政务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三集中三到位”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起草了《荆州市工业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实施细则》、《企业注册登记“一表通”方案》、《荆州市非国有资金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荆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重要业务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针对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投标人库、招标人代理库、区域评标专家库、项目交易数据库、企业诚信库、人才库管理制度等“六库”建设,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同时,严格开展“三制”管理,实行“会员制”,通过建立会员资料信息库,对投标人投标文件与信息库资料进行比对,确保真实性;实行“审查制”,成立招标文件审查室、资格证件审查室,防止违规设定条件、排斥潜在投标人及假借冒用资质围标串标骗标等行为;实行“公示制”,通过招投标网站和公共媒体,对中标结果公示,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上“曝光台”,使其“一处受罚,处处受制”。

二是规范服务体系。规范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以推行集中审批、联审联办为重点,办理涉及企业和社会法人的企业设立、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行政服务事项。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区级政府权限内审批服务事项,为市民提供社保、低保、计生、户籍、婚姻登记、强农惠农资金发放、劳动仲裁等行政服务。乡(镇)、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土地管理、农业服务、司法调解、财政惠农、用电办理、电视收费、新农合、农业保险理赔、资产评估代办等事项。规范名称及标识使用,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窗口)、便民服务大厅(室),统一使用“XX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XX人民政府政务服务XX分中心”、“XX乡(镇)、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大厅”的名称。健全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按照“一楼式办公、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收费、一网式运行”的原则,指导督办各县、乡(镇)、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场所进行建设。2012年,以市政府名义通报表彰了4个县级行政服务中心、14个乡镇级便民服务中心、27个村级便民服务站、5个政府工作部门窗口。

三是建强电子网络。我市自主研发了电子招投标系统,并进行了改造升级。同时加大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建设, 实行招投标全程监督,实现网上报名,网上下载招标文件,网上支付保证金,网络上传投标文件,招标过程更规范更科学。目前,全市已有95%以上工程类项目进行电子招投标。建设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网络管理系统,并与财政非税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了三项功能(直接调用非税系统进行开票、审核、作废、回单;定期下载执收单位、收费项目等非税基础信息;所有在非税系统的开票信息可以进行对账)。今年8月份,完成了进驻部门非税收入票据由政务服务中心控管到位。

(三)打造政务服务亮点。

一是落实“三集中三到位”。推进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行政审批科室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缴入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的“三集中”工作。对进驻单位“三集中三到位”情况逐一诊断,下发了《整改意见函》。今年8月,全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后41个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归并职能、应进必进”的要求完成了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驻到位。实现充分授权,各窗口单位以文件形式直接赋予首席代表直接受理权、直接审批权、协调督办权、行文用印权,逐步建立“审批依法规范,监管到位有力”的批管分离机制。积极履行“五项义务”: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受理的审批事项;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审批事项资料归档备案;对本部门窗口核准审批事项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特殊情况下需办理事项应报告部门领导会商会审;对不属窗口受理事项的协调答复告知义务。实现分类进驻,按照应进必进,分类进驻,立体监管的原则,凡涉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和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工商、土地、文化、教育、环保、安监、科技等部门成建制整体进驻;涉及政务服务事项较少、办件量不大的部门设立综合窗口进驻;因涉及保密和场地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进驻的部门设立分中心,统一监管。目前,28个单位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独立窗口,11个单位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综合窗口中,4个单位设立分中心。

二是大力推行代办服务。组建由市专职代办员、部门协办员、园区代理员组成的代办网络和组建了近40人的代办队伍,对工业投资项目一律按照“业主委托、中心代办、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实行注册、立项、验收等行政审批事项一站式受理、全程代办、送证上门。去年以来,为东特公司、宇乐科技、新潮实业、双赢电器等公司38个项目提供代办服务,涉及投资额118亿元。同时,为提高代办服务工作质量,举办了由各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分管审批业务的领导、业务科长及中心城区各工业园区代办员参加的“荆州市工业项目行政审批代办工作培训班”,进行了工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土地审批流程、工商注册流程等流程培训和经验交流。与县市行政服务中心对接,积极协助县市办理需要市级审批的事项;与市、区招商局对接,及时了解项目签约、落地情况,主动与投资者沟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跟踪服务”;与各工业园区对接,直接把代办工作延伸到各园区。

三是实施审批流程再造。精减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对全市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及上级下放管理的事项进行了再清理。市级共保留行政审批项目227个,其中行政许可项目175个,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52个,减少行政审批项目74个,其中行政许可事项减少50个,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减少24个。同时对全市30余个部门所涉及的249个行政审批事项严格审核,明确下放138个行政审批事项,其中108项采用直接下方方式,采用委托下放、服务前移、核减程序等方式30项。实行注册审批“一表通”,企业登记注册,只需在首办部门填写申请表格,就可一次性完成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等审批事项,做到“一门受理、同步审批、限时办结”,解决了企业注册多窗口申报问题。企业“出生”所需的31份资料,精简为13份,企业填报的7份表格整合为1份,实现审批提速提质提效。推行审批收费“一表制”,由市监察局牵头组建了收费清理专班,通过一个多月的工作,对市直涉企收费部门的4类40项收费进行集中清理,并以市政府荆政发〔2013〕1号文件下发执行,推行基本建设项目和涉企收费“一表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由34项减少为27项,做到了该收的收上来,该减的减到位,坚决杜绝行政审批收费“弹性”。对建设过程中除涉及危化行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项目外,项目所涉及到的立项、规划审批、用地报批、工程报建、工程竣工验收等前置审批,属非政府投资的项目,非技术性审查的报告及文件,一律采取“容缺受理”的方式进行流程再造,让项目主体少跑路、少等待、少劳心,腾出更多的精力解决“围墙内”的事情。目前,已有25个窗口证照、批文实现100%现场打印,20个部门窗口审批率和现场办结率达98%。

(四)健全综合监管体制。

一是统一监管模式。即统一机构、统一平台、统一制度、统一专家库、统一行业自律。将政务服务与交易监管整合成新的监管机构,政府采购、土地交易服务职能并入新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并实行严格的“管办分离”;将建设工程、土地拍卖、政府采购、医药耗材、广告特许经营等全部纳入平台集中交易;制定“三金”管理、标后管理、网银缴纳、联席会议、打击围标串标等35个规范性制度;将专家征集日常化,建立涵盖建筑、土地、交通、水利等11个门类,总数过1419人的专家库,实现了市县二级专家资源联网共享,强化专家征集、考核、评价、退出机制,实现专家库动态化管理;制定《会员守则》,签订《诚信宣言》,进一步规范了交易市场主体行为。

二是实行全程监督。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过程和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标前、标中、标后服务与监管。实施重点重大项目评审会议制度,为业主提供标前招标文件制作、法律法规咨询等指导服务。评标活动中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全过程参与监督,并适时邀请50名“特邀监督员”中的部分代表参与重大项目招投标过程的现场监督。强化中标企业廉政约谈制度,宣传法律,重申纪律,并督促项目顺利实施。在行政审批过程中,按市纪检监察部门要求,审批流程实行视频监控,阳光透明,防止暗箱操作,真正做到源头防腐治腐。

三是严格相关程序。通过现场投诉、网络投诉、信件投诉、电话投诉等方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严厉打击未招先建、围标串标、规避招标、转包分包、工程挂靠等违法违纪行为。对全市989项招投标项目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对违法违规项目采取通报、罚款、取消投标资格等措施督促整改,整改率达100%。

始终坚持把握住政务环境的“生命线”,大力开展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提升政务服务队伍形象。在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建立党支部,通过“四比一看”、“五学一帮”扎实开展“学雷峰、当标兵、作奉献”活动,号召161名窗口工作人员和61名干部职工立足岗位争创一流部门、一流队伍、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形象。开展外出学习交流、组织党校教师讲座、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等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缓解窗口人员工作压力,不断提升窗口人员的归属感、凝聚力、向心力,营造团结、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市工商局窗口开展“创青年文明号、争当壮腰工程急先锋”活动,市公安局窗口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活动,市房产局窗口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着力打造“12345”热线服务品牌,制定《关于印发构建市政府便民利民平台工作方案的通知》,将市长热线、市长信箱、行风热线、党报热线、e线民生等诉求渠道予以整合对接,形成了全市统一的公众诉求平台。促进市长热线办与《江汉商报》进一步深化联动模式,对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作出详细解读,对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过程跟踪报道,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公开展示,实现媒体新闻热线与政府公开电话双向监督,进一步拓宽了服务职能。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前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个别单位“三集中三到位”不够彻底。少数审批部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不主动、不彻底,审批职能归并不到位,授权不充分,没有将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中心”,特别是一些审批职能在二级单位的部门,窗口工作人员协调能力不够,审批效率不高。

(二)推行联审联办困难较大。目前,行政审批环节涉及部门较多,并联审批、联审联办难度较大。一是受互联网与部门专网对接保密要求的限制,并联审批、联审联办操作上有一定障碍;二是进驻中心的部门有的需要部门内部科室之间流转审批,都影响了联审联办的效率。

(三)实施窗口管理激励机制手段有限。市政务服务中心作为职能单位集中办公的场所,窗口工作人员人事关系、工资福利仍在本部门。即“一变四不变”:办公地点变,审批主体不变、审批权力不变、审批责任不变、审批人员隶属关系不变。在这种体制下,缺少应有的激励机制和手段。

(四)规范中介组织发展的任务艰巨。目前,我市中介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发展不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培育中介市场,建立健全行政监管机制、信用评价机制、准入机制、行业禁入和退出制度,积极探索对中介活动的新型管理模式。

三、今后的打算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繁杂,任务艰巨,我们将按照打造“全省最优发展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克难攻坚,迎难而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落实一个意见。《关于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荆政发〔2013〕1号)已经下发执行,我们将认真做好落实工作,进一步规范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严格按照1号文件要求,科学界定机构职能,规范行政审批办理事项、服务标准、收费依据,规范使用名称,悬挂全省统一的机构标识,规范考核监管措施,树立良好政务服务新形象。

(二)建好一套系统。按照全省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建设“一网一库一规”的工作要求,加大远程电子评标系统建设力度,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促进电子评标系统改造升级,通过网络重组业务流程,打造“高速线”;通过数字认证加密,打造“安全线”;通过网上监控,打造“廉政线”;通过电子招投标,打造“效益线”。

(三)建强一支队伍。按照《荆州市政务服务中心部门窗口和工作人员考评办法》(试行)》,积极组织161名窗口工作人员和61名干部职工,扎实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建设一流的政务服务队伍。注重窗口巡查、学习交流与文体活动等日常管理工作,在政务服务中心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热潮,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营造一种氛围。积极打造政务服务中心文化,对工作人员生日、生病及其它大事等情况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关怀和帮助,使之切实感受到中心大家庭的温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缓解窗口工作人员工作压力,激发窗口工作人员便民利民、服务发展的工作热情,激发广大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和谐、奋发有为的工作氛围。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深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工作永无止境,打造全省最优政务服务环境,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认真接受市人大的工作监督,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敢为人先的气魄,不断推进我市的政务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服务“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