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日期:2014-08-26 来源:未知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壮腰工程”为主抓手,扎实推进“五个壮腰”,在宏观经济形势趋紧,增长放缓的外部压力下,“壮腰工程”成为荆州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80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4亿元,同比增长3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76亿元,同比增长2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5亿元,同比增长16%;外贸出口额9.1亿美元,同比增长1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8%,低于年初计划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80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8900元,增长16%;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年度目标内。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除生产总值(计划增长13%)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划增长18%)没有完成年度计划外,其他经济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纵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工业经济逆势增长,园区发展后劲增强。“工业壮腰”成效初显,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升、逆势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00亿元,增长1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效益稳步提升。预计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91家、达到804家;实现利税80亿元,增长28%;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83%,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3家、达到60家,完成增加值78亿元,增长20%。开发区建设来势较好。经过两次扩容后,荆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征地拆迁有条不紊,还迁房建设进展顺利,深圳大道建设完工,上海大道开工建设。开发区管理推出新举措,按照“四不变、四统一”①的原则,理清和完善中心城区开发区统筹管理体制机制。松滋临港工业园、公安青吉工业园、江陵临港工业园、洪湖新滩工业园等县市开发区均按新增5—10平方公里的规模加快建设。

(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坚持一月一调度的项目推进机制,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壮腰工程”助推项目投资。借助“壮腰工程”战略平台,与85个省直部门和单位签订厅市合作协议。省级投融资平台在荆拟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各金融机构授信总额达到1000亿元,水利、卫生、林业、移民等民生事业拟投入超过200亿元。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良好。汉宜高铁建成通车,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和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可研报告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沙市机场再次取得民用航空资格,获得通用航空许可证,机场迁建工作正式启动;煤炭储配基地和路口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江南高速、长江镍业、凯乐长飞、伟特电子、美帆金属、中哈能源、华油科技、洪监高速、盐卡三期等项目完成投资过3亿元。争取国省项目资金有新突破。全市发改系统向上争取国家及省资金突破20亿元,达到20.3亿元,占全省10%,居全省前列。

(三)农业经济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农业是“壮腰工程”之基。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市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村经济稳定发展。预计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19.3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量达371万吨,增8万吨,实现“九连增”;水产品产量达115万吨,增7万吨;蔬菜总产量246.2万吨,增10.9万吨。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扩大。预计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700亿元,同比增长31%;全市有效使用的“三品”标志农产品达473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湖北著名商标”28个和“湖北名牌”48个。成功举办湖北名优水产品推介会,“中国淡水产品交易中心”正式授牌。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新增62家,达到2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702家,达到2202家。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环境整治和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已建成农村新社区116个,入住农户16655户;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316个村完成整治任务;积极争取整村推进项目,投入资金8.8亿元,整治100多个零散村庄,修建1200公里田间道路;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建成30万亩高标准农田,搬迁农户3153户,腾退土地9300亩;疏挖沟渠1143公里,硬化渠道96公里,整治塘堰660处,更新改造和新建排灌站122座。

(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壮腰靠工业,工业靠招商。抢抓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编制完成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主动赴发达地区开展对接,与嘉定区缔结友好市区,与昆山市签订战略协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全员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做到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156个,瞄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招商,成功举办国际关公文化学高峰论坛暨湖北壮腰工程招商大会、“企业界人大代表楚天行”、“万名代表促壮腰”等一系列活动,全市共引进项目773个,合同引资过千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90亿元,同比增长52.8%;利用外资9020万美元,同比增长20%。楚王车马阵景区“十一”期间正式对外开放,大遗址保护六大工程、洈水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关公文化园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全市共接待游客15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2.6亿元,分别增长29.2%和31.1%。金融体系继续完善,信用形象整体提升。连续五年被评为“A级信用市州”;湖北银行荆州小微企业专营支行挂牌成立,成为我市第一家专门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营支行;建行私人银行开业;交通银行、深发展银行完成选址,即将正式挂牌。

(五)城乡建设展现新形象,城区功能不断提升。“兴城壮腰”稳步推进。以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对中心城区24个社区实施连片整治,拆违23万平方米,完成城建投资15亿元,沙北新区、荆北新区和开发区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火车站站前广场不断完善,荆楚大道建成通车,明月公园、滨江公园、东升片区等拆迁工作稳步实施;体育中心全面开工建设,海子湖旅游新区、李埠临港新区、华中农高区建设有序推进,古城人口疏散工作启动。城乡统筹规划进展顺利。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建设模式,大力引导农民进城市、进集镇、进社区。松滋市斯家场镇荣获省级卫生镇称号,“福娃模式”成为全省“四化”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中心城区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建成“市县有中心、街办有平台、社区有终端、网格有e通”的四级综合平台。

(六)改善民生力度加大,社会和谐度进一步提高。“壮腰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善民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23万人;城乡就业创业培训3.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2%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1亿元;连续八年提高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开工和完成建设保障性住房23629套,竣工15045套,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发放租赁补贴3685万元。开展“万场公益电影进农村”活动,在2471个行政村放映电影超过3万场次。人口计生、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和防震减灾等专项工作扎实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在肯定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现代产业体系有待完善,服务业发展亟待提速,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繁重;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事业发展与群众期望还有差距等。

二、2013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壮腰工程”的扛鼎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周边市州发展态势和我市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衔接当前和长远、兼顾需要与可能,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的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2%,力争达到140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力争达到46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力争达到136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力争达到740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力争达到65亿元;

——外贸出口增长15%,力争达到10.5亿美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达到191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达到10080元;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5%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万元GDP能耗下降3.5%;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3%、4%、2%和4%。

要完成上述目标,总体上看有利因素较多。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需求面临一定下行风险,虽然经济不会有较大回升,但十八大以后可能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因此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会有所减弱。从自身发展来看,“壮腰工程”实施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势头一直很好,开发(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一是国家、省战略叠加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2013年,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开始实施、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和荆南四河治理正式动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有望获批、江陵煤炭储配基地和“路口电站”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这些国家和省战略将极大地鼓舞“壮腰”士气,增添发展后劲。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现。伟特电子、同洲电子、恒宇伟业等一批项目落地,园区扩规提质明显,大园区、大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三是重点项目建成或投产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宜化磷酸二胺、新生源、国顺铝业、美帆金属、拍马纸业、福娃六厂等42个重大项目将竣工投产,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四是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初步摸底,2013年可开工的3000万元以上项目880个,计划完成投资近900亿元,加上前期工作推进快和招商引资的项目,投资将突破1300亿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综上所述,若要实现2013年的计划目标,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进取意识,增强措施的针对性和连续性,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三、2013年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2013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及中、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入推进“壮腰工程”,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打造经济增长“第四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抓投资,做大做强经济发展底盘。抓发展,项目是关键。在项目上着力抓好“四个一批”:一是扎实加快启动一批。围绕“433”工程②,想千方设百计,将中央和省级战略变成具体的项目。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壮腰工程”;积极推进煤炭储配基地和路口电站,吸引大型能源集团投资;加快推进沙市机场迁建工作,力争“十二五”挤进国家民航规划;尽早发行城投第二期债券;编制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争取纳入更多投资项目。二是提前谋划储备一批。积极应对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在农业基础设施、城镇基础设施、旅游产业、新型工业产业和节能减排方面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着手做好“北煤南运”大通道、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谋划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和省的“笼子”。三是积极主动争取一批。及时跟进国家和省投资政策,掌握资金投放的规模、时间和领域,在确保农经、交通、科教文卫等常规项目资金的同时,力争在工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确保全年争取项目资金超过20亿元。四是优化服务建好一批。继续实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个责任人、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六个一”项目建设机制,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加快荆州长江公铁两用桥、江南高速、洪监高速、荆松一级公路等续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荆南四河堤防加固、荆江大堤综合整治、荆沙铁路电气化改造、江北高速、石首长江大桥、中心医院荆北新院、荆州图书馆等一批新项目尽快开工。

(二)强工业,加快工业壮腰步伐。围绕“两个三”产业计划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一是矢志不渝抓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园区规模,增强园区载体功能,做到园区、项目、产业、港口、物流和城市统筹发展,力争荆州开发区新增10平方公里,各县市区新增5平方公里。二是持之以恒抓工业项目。加快长江镍业、恒宇伟业、同洲电子、伟特电子、置森科技、大和重工、骏马纸业、群力金属、家合宝厨具、白云边生态科技园、山源科技、中翔清大等一批工业项目建设,力促项目尽早投产。三是坚持不懈抓招商引资。结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坚持“全员招商、驻点招商、敲门招商和小分队招商”,探索“挂职招商”和“友好城市对接招商”,形成全员上阵、抢抓项目的浓厚氛围。注重引导新材料、高新技术、特色农业等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企业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落户荆州。四是真情实意抓协调服务。对有意向的项目加强对接洽谈,力争早日签约;对已签约的项目,做好全程服务工作,力促项目尽快落地动工;对正在建设的项目,全面协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力争早日投产达效。

(三)重三农,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华中农高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优化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发展壮大粮棉油等生产板块,加快建设生猪、鸡鸭规模化养殖小区,加快培植长湖、洪湖、江南等三大优质水产品片带。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油菜、水产、水禽、水生蔬菜等“五大宜水”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流通领域中的应用。继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公益性服务体系,稳步推进“三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建立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工农城乡互惠一体的长效机制。

(四)兴旅游,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楚王陵、东门等景区开发与整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文博园、九老仙都景区等项目建设步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推动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二是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物流平台,提升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影响力。依托两湖绿谷等大型物流企业,整合服务功能,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在临港、临高速公路服务区和铁路服务区(站)建立农产品冷链仓储、危化品的安全仓储、废旧品分类、日用品等分类仓储设施。三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完善城市物流产业链。以“万村千乡”工程为抓手,加快完善农村市场物流配送和农产品物流节点建设,全面构建农村生活资料和生活日用品零售网络。

(五)塑形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开展“四城同创”,抓好中心城区的规划和建设。一是加快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以沙北新区、荆北新区、开发区商务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万达广场、文体中心、明月公园、荆江公园等项目建设。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市城区和重点镇为依托,一般乡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网络型城镇体系;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村镇规划编制和规范管理,扎实抓好新一轮“三万”活动;切实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道路和桥梁建设,加大城市停车场(点)、电网、天然气、供排水管网、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城镇管理,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狠抓重点企业节能,继续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广节能技术。继续开展全民节能行动,重点抓好企业生产减排,逐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抓好农村污染源头防治工作,打造生态文明美丽荆州。

(六)保民生,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确保全面完成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一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着力推进五项重点改革④,确保医改收到实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步伐。二是推进就业、收入、社保等民生工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和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工作,继续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完善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制度,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三是推进教育、科技、文体等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搭建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扶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造提升楚绣、漆艺等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新闻传媒、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现代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四是推进物价、扶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工作。抓好“菜篮子”工程,保障农产品生产平稳和有效供给,加强重点商品价格监督和执法检查,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建设,确保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继续开展“六五”普法,积极推进妇女儿童、档案、审计、老龄等各项事业发展,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创新社会管理,加强信访调解,完善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督,增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平安和谐荆州。

注释

①“四不变、四统一”:即中心城区开发区行政区划不变、财政体制不变、统计口径不变、管理体制不变;统一挂“国牌”、统一享“国策”、统一规划、统一政策。

②“433”工程:即四大国家级战略、三大省级战略和三项重点工作。四大国家级战略,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大省级战略,“壮腰工程”推进和深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三项重点工作,铁路、机场和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水利和能源项目,投资和城区开发区统筹工作。

③“两个三”产业计划:《加快荆州振兴总体规划》中指出,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三个千亿级产业和纺织服装、轻工建材、高新技术产业三个500亿级产业。

④五项重点改革: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基本药物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优质价廉的药品;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