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中期评估报告

日期:2014-08-25 来源:未知

关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中期评估报告

——2014年4月29日在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明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十二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二五”规划中期实施的主要进展和成效

“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壮腰工程” 为总抓手,大力实施“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战略。总的来看,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发展总体和谐稳定。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四大类33项主要指标,总体进展顺利,执行良好。其中约束性指标12项,除化学需氧量没有达到进度要求外,其他指标都达到规划进度或提前完成,预计期末都可以完成规划目标。预期性指标21项,未达到规划进度的有3项,其中三次产业结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个指标经过努力预计期末能实现规划目标;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项指标,预计期末实现规划目标有一定的难度。(具体完成情况表附后)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落实情况

1、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0年的27.6∶38.9∶33.5调整为2013年的23.9∶44.7∶31.4,二产业比2010年末提高5.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工业发展提质增效。成功纳入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试点城市。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0家,达到1001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2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达到1019.4亿元,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医药化工产业分别突破400亿元、300亿元和200亿元。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油菜总产连续五年保持千万担以上、淡水水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市州第一。家庭农场达到1121家,总量全省第一;农民合作社新增815家,达到3017家;土地流转面积151万亩,占耕地承包总面积的25.4%。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19.6亿元,同比增长1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8.1%。南国城市广场正式营业,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额突破300亿元。熊家冢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国家评审验收,周老嘴红色革命旧址群建成开放,九老仙都、松滋洈水、洪湖岸边是家乡等景区建设加快。全市旅游综合收入111.9亿元、增长21.6%,完成规划进度的56%,低规划进度4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家,完成增加值107.6亿元,增长15.8%,占GDP的比重8.06%,完成规划进度的34.3%。认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建成博士后科研站及产业基地7个,专利授权量达1000件,登记科技成果80多项,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2、交通枢纽地位显现。“十二五”时期,是荆州交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汉宜铁路建成通车,蒙华铁路控制性工程开工,荆州机场建设启动前期工作。江南高速、洪监高速、潜石高速、武汉城市圈环线荆州段等高速公路相继开工,沙公高速前期工作和荆松一级公路建设顺利推进。石首长江大桥可研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咨询评估;引江济汉通航工程、荆州港涉外旅游码头、松滋车阳河综合码头等5个港航项目基本建成,港航建设迈入全省第一方阵。三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176.9亿元,是“十一五”的1倍多,大交通的格局正在形成。

3、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十二五”以来,以“兴城壮腰”为目标,以“四城同创”为重点,全力推进城镇化。城市新区建设已初具雏形,沙北新区、荆北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商务新区、海子湖新区建设拉开序幕;华中农高区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体育中心、奥体中心、明月公园、滨江公园基本建成,世纪金源、万达广场、绿地之窗、卓尔国际城等城市综合体项目相继开工。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荆州开发区深圳大道建成通车,上海大道即将完工,形成“三纵七横”的主干路网格局。各县市区园区加速扩容,全市开发区建成面积达181.4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551家,比2010年增646家。宜居村庄建设示范项目启动,316个行政村完成“清洁家园”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省级考核评定,新增省级生态镇村10个,建成总量达到118个。

4、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举全市之力抓项目、增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十二五”三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4.5亿元,年均增长31.5%,完成规划进度的63%。凯乐光纤、法雷奥汽车空调、奥达整体搬迁、家和宝厨具等一批工业项目投产达效,伟特电子、长江镍业、白云边科技园、上信服装产业园等项目进展较快。水利基础设施累积完成投资51.25亿元,荆南四河堤防加固、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建设顺利推进。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开展驻点招商,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中国天谷·华讯方舟、恒信德龙汽车产业园、福建中陶地板、长江液晶显示屏等一批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落户荆州。

5、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十二五”以来,流经荆州的长江干(支)流、长湖、洪湖水质优良,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国控重点污染源废水、废气等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有所提升。2013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75吨标准煤,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71%;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分别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21.6%、79.3%、67%和76.4%。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5%和100%,新建污水管网241公里,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并公开发布PM2.5监测数据。荆沙河、护城河、荆襄河清淤疏通,启动城市绿化、亮化工程,人水和谐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6、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推进大部门制、大科室制改革,市直机关精简单位7家;荆州开发区采取托管的方式,规划面积由原来的64平方公里拓展到209平方公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干部聘任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撤、并、转事业单位26个;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营改增”试点进展顺利;着力推进城管体制改革,大城管改革初步形成;洪湖峰口镇、监利新沟镇纳入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二是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下放行政审批权限138项,工业项目审批环节从67个减少到23个,全面推进 “一表通”、“一表制”、“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工业投资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搭建联审联办平台;企业登记注册基本实现“零收费”、“零障碍”。三是深入推进金融改革。连续三年实现“最佳金融县市”全覆盖,首支参股创投基金成立(高金创投基金),平安银行、交通银行、汉口银行、长江财险入驻荆州;郢都农村合作银行、沙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改制,组建荆州农村商业银行。四是对外贸易逐步扩大。全市出口主体达160家,三年累积实现外贸出口28.2亿美元,年均增长25.6%,总量居全省第5位。

7、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形势良好。201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三年累计增加24.6万人,完成规划进度的61.5%;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市参合农民达432.8万人,参合率达99.8%,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40元,筹集新农合基金14.7亿元;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8万人,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二是教育事业稳步提升。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84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9.6%和91%,达到规划目标进度。三是医疗卫生工作不断加强。实行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网合一”,综合参保率96%。城乡居民大病医保全面启动并兑现赔付,住院最高支付限额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严格卫生行政许可,扎实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活动,医疗卫生市场不断净化。强化血吸虫病防控措施,通过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验收。四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到2013年底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34678套,超规划目标1078套。五是其他社会事业稳步推进。解决123.9万人饮水安全,文体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力度加大,实施网格化管理,完善大调解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综合治理,刑事案件实现“双降”,公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和执法满意度不断提升。

二、“十二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显现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又有近年暴露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两相交织,集中反映。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着力解决。

一是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十二五”以来,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高开低走局面。进入2012年,受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转型调整影响,我市经济进入较快增长发展阶段,2013年,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比2011年下降3个、11.2个、7.4个和4.4个百分点。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国际经济仍处于“低速”复苏期,国内经济在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将由“结构性增速”进入“结构性调速”时期,我市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二是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与规划目标相比,2013年第一产业比重高出规划目标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规划目标2.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依靠传统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转变。随着国家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低,重大工业项目落地不够,有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三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限上企业偏少,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不够,发展滞后,难以形成制造业升级的强力支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面临资源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有待加强。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展不够,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民生问题的改革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等。

五是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压力很大。受畜禽产品、粮食、棉花价格不稳定的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很大;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放缓,完成“十二五”倍增任务难度较大。城乡收入比从2010年的2.28∶1下降到2013年1.88∶1,但农业大而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没有大的改观,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

三、进一步做好规划实施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十二五”规划实施三年的情况表明,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正确的,规划实施总体上是顺利的,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未来两年工作任务艰巨,必须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十二五”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突出规划引领,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坚持按“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战略加快实施,加大“壮腰工程”的推进力度。一是切实提高规划的执行能力。抢抓国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机遇,挤进并融入长江经济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奋力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二是强化目标责任意识。对个别实现程度不高的指标,进一步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倒排工作计划,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三是着力抓好后期工作。坚持思想不松懈,目标不动摇,精力不分散,加大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战略政策与资金支持,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继续深化改革,鼓励开拓创新。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大部门制、大科室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鼓励各地在社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二是统筹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做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激励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三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发展混合制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建立企业梯次培育制度,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实施科技“小巨人”计划,重视创新型和小微企业发展。四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展。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鼓励社区、商会、环保、公益慈善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三)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壮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六大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打造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千亿”和“五百亿”产业集群。进一步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做大产业规模和工业经济总量。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竹叶山商贸城、华中农资大市场、中航物流科技园和中国淡水渔业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县乡集贸市场改造、农超对接工程,提升商贸物流业发展水平。实施“文化提升行动”,重点抓好古城保护与开发、海子湖文化旅游区、熊家冢遗址博物馆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创建,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三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和环境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信息化,重点支持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项目。

(四)立足城乡统筹,不断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用城镇化引领产业协调发展,以城市现代化引领美好生活。一是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加快沙北新区、荆北新区、商务新区和华中农高区建设,打造万达商圈和绿地商圈;规划建设和完善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加快荆州大道、楚都大道、天谷大道等市政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入口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和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推进蒙华铁路建设,做好沿江铁路和荆州机场建设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打造“一小时”经济圈。积极推进江陵电厂和煤炭储配基地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建设,解决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提升城镇综合功能。立足区域发展差异,建设一批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和宜居村庄。加快推进新沟镇、川店镇、太湖管理区等11个“四化同步”试点乡镇(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物流网络体系。

(五)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好家园。坚持把建设人水和谐城市、推进绿色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推进护城河、西干渠、四湖总干渠治污和城区水系连通;加快洪湖、长湖生态修复,推进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建设。二是强化依法治理和监管。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环评、能评制度、淘汰落后产能以奖代补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惩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三是不断改善城市环境。严格控制建筑工地、城市道路扬尘污染,全面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推进城区燃煤锅炉改造,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试点。实施清洁家园行动,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和规模化养殖污染。

(六)积极统筹协调,确保惠及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继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二是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巩固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和新农合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就医难题。三是努力扩大就业。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全民创业,鼓励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四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完成廉租房租赁补贴发放、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任务。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规范房产开发企业经营行为。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险配套政策。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自然灾害应急预警救援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插表格:荆州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插表格:荆州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