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题询问以后政务服务环境建设情况的报告徐朝平

日期:2014-08-25 来源:未知

关于专题询问以后政务服务环境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4年6月26日在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朝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就市人大专题询问以后政务服务环境建设情况作报告,请予审议。

政务服务环境建设,是一项领导高度重视、群众高度期待、社会高度关注的工作。近年来,市人大每年都围绕政务服务环境开展专题询问和调研督办,这既是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支持,也是对政府工作的依法监督。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专题询问以来,市政府各部门立行立改,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服务管理方式,推动服务效能提升和发展环境改善。今年1-5月,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结行政审批事项13万多件;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成交项目346个,成交金额78.2亿元,增效节资6.04亿元。

一、整改情况

去年10月31日市人大专题询问以后,市政府主要领导认真落实询问意见,真正把整改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市长李建明同志专门用半天时间走遍了政务大厅每一个窗口,与政务服务中心的同志一起调研座谈;常务副市长吴方军同志先后11次到政务服务中心开展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应该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荆州的政务服务环境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和较为明显的变化。

(一)体系重构取得新进展。坚持唱好“大合唱”,打好组合拳,不断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该集中的坚决集中。继续把深化“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作为优化政务服务的重要举措,要求部门在规定时间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确保所有审批项目进驻到位、审批职能授权到位、非税收入票据控管到位,基本做到职能归并、应进必进。目前,全市40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174个行政许可及非许可审批项目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中心工作人员180名、首席代表30名、副县级领导4名,实现了行政审批“一个领导分管、一个科室承办、一枚印章审批”。市农业局、市住建委将增设的审批服务科室整体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分别将14项、35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驻中心办理,彻底解决了“只挂号、不看病”的问题。市民政局根据专题询问意见,将社会团体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殡仪服务站设立、涉港澳台收养等4项审批事项进驻服务中心,民政审批事项咨询、收件、办结全部在政务服务中心完成。消防支队也将审批业务成建制进驻。二是该精简的坚决精简。按照“精简事项、权力下沉”的要求,组织专班对62个市直部门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进行集中清理,初步审查保留行政权力3166项、比去年减少了三分之一,其中行政审批事项减少78项、占42%,做到了下放一批、调整一批、取消一批、整合一批。三是该下放的坚决下放。将138个审批事项下放至县市区,编制行政服务指南,在显示屏和网站逐项公开。市卫计委将“医疗广告审查”等11项审批事项下放至各县市区。

(二)流程再造取得新进展。坚持把优化审批流程作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让审批流程设置更科学、运作更顺畅。一是推行注册“一表通”。委托上海卓繁公司研发“一表通”审批模块,由市工商局牵头,将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窗口所需的4张申请表格,整合成1张,将需要填写的212项基本信息减为87项,将需要提交的30项材料减为13项。现在,企业只需在一个部门填写申请表格,即可一次性完成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等审批事项,较好地解决了企业注册多窗口申报问题。市国土局将法定的23个工作环节合并成8个,将涉及的近62项审批资料简化为40项。市工商局大力实施工商注册资本金认缴制改革,全市市场主体登记呈现“五个明显增长”,即窗口咨询数量、名称预核数量、企业登记数量、办理增资数量、一人公司登记数量明显增长。截至5月底,全市新登记公司1555户,同比增长55.2%;市场主体累计发展到245993户,同比增长22.0 %;300个公司办理了增加注册资本变更登记,增加注册资本46.03亿元。二是推行收费“一表制”。凡是基本建设项目,一律按照“收费一览表”公布的项目和标准,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缴纳,有效杜绝行政审批收费“弹性”,促进了项目审批提速、提效,遏制了“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如万达广场、沙北新区安置房建设、荆房投公司公租房建设等项目实行“一表制”收费后,审批效率大大提高,企业反映较好。三是推行“一站式”服务。凡是工业投资项目,一律按照“业主委托、中心代办、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实行注册、立项、验收等行政审批事项一站受理、全程代办。特别是对工业用地审批,统一实施“绿色通道”专班服务。过去从意向性征地到办好土地证,法定时限至少需要3个月,现在通过归并环节、并联作业,将现场踏勘、权属调查、实物指标调查、地籍测量和地价评估等环节同步进行,审批时限缩减到43个工作日。四是推行审批容缺受理。按照“容缺受理、补缺发证”的思路,将工业项目规划审批授权给各属地规划分局,免费提供放线、测绘、竣工测绘服务,推进审批服务前置前移;针对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互为前置问题,取消《单体设计红线图》,不再将施工图设计、审查作为规划许可的前置条件;在项目选址时,积极协调环保、国土、建设和安监等部门提前同时介入,有效地避免了项目搁浅。

(三)整顿市场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强中介组织管理。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保障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中介组织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脱钩改制,土地评估事务所已与土地部门实现脱钩,市环保科研所改制工作加快推进。2家施工图审查机构已经成立,6家单位获得防雷技术服务资格。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房地产、土地、建设、环境评价、会计等中介机构收费标准的通知》,中介机构收费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二是规范招标投标管理。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精简招投标报建资料,将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报件资料从原来9个环节减少至4个,将与工程有关的货物招标从原来8个环节减少至4个,将施工招标报建资料从原来11个环节减至5个。建立评标专家库,入库专家1279人、涵盖9个专业,实现县市区专家库联网、专家资源共享。自主研发远程电子招投标系统,实现网上招标、网上投标、网上评标、网上开标等功能集成,并对项目招投标进行全流程电子跟踪。强化招投标监督,特邀5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担任招投标社会监督员,建立综合监管、行业监管、行政监察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招投标综合监管体系。三是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企业市场准入机制,对不良行为多、信用等级低的单位进行重点监管,并视情节轻重限制其市场行为。近两年,网上公示和曝光不良行为企业26家,实现“一处曝光,处处受制”。推进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出台《关于荆州市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工作建设的意见》,着力推动企业信用、农村信用、社区信用和区域信用建设,2.3万户中小微企业和162万多户个人信用档案录入征信系统。

(四)优化服务取得新进展。一是做实“七零”服务。开展政务公开“零保留”、咨询服务“零模糊”、事项办理“零差错”、业务办理“零障碍”、许可审批“零延时”、服务对象“零差别”、真诚沟通“零距离”服务,从项目引进落户到建设投产,为项目提供全程优质便捷服务。沙市经济开发区明确四名班子成员,对企业注册、立项、供地和报建等四个阶段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荆州开发区每月代企业向国税、银行等部门进行纳税申报和报送资金核查表,深受企业好评。市公安局开通赴港澳“二次签”自助受理区,目前已办理自助业务3万多人次。二是实施代办跟踪服务。对中心城区工业项目注册、立项、验收等实施全程代办、送证上门。成立工业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中心,深入荆州区、沙市区和荆州开发区,走访企业70多家,为华讯方舟、东特车辆、拓能光电等近40多家企业代办了注册登记、地形测绘、竣工验收测绘、房屋产权登记等行政许可事项100多件,减免费用78.6万元。三是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去年下半年以来,共为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减税1.16亿元,为困难企业减免土地使用税464.4万元,减免其它税种391.8万元;为企业办理退税7.8亿元;办理软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福利企业增值税优惠4.13亿元;免征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已为4.02万户登记和变更手续实行了“零收费”。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补贴相关职能部门,解决工业项目审批实行“零收费”之后的资金缺口问题。四是启动“中梗阻”专项整治。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中梗阻”问题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在全市召开动员大会,出台《关于专项整治“中梗阻”问题的实施方案》,对查实的“中梗阻”问题,对当事人给予通报批评,实行免职处理,并公开曝光。对群众反映强烈、造成恶劣影响或部门系统内发生三起以上“中梗阻”的单位,取消文明单位和绩效考核评优资格,对分管负责人实行免职处理,并追究主要领导的纪律责任。

二、存在问题

虽然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政务服务环境仍然不容乐观。去年市人大对政务服务环境进行专题询问时指出的问题,提出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就目前来看,其中多数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并继续加以整改。

一是前置审批仍然偏多。以工业项目审批为例,在项目正式立项之前,必须形成发改部门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书、国土部门的用地预审报告、环保部门的项目环境评价以及水利等部门的一系列评估报告,审批事项之间互为前置,所需资料和程序交叉重复,严重影响办事效率,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整个过程动辄半年以上。

二是联审联办协调落实仍有难度。由于部门职能设置条块分割,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加上有的职能部门对“窗口”授权不够,个别关键性审批事项“前店后厂”、“体外循环”,联审联办很难真正落实到位。

三是中介机构清理和规范工作有待加强。少数中介机构仍然承担着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与主管部门同处办公,主管部门与中介机构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混为一体,有的向中介机构收取管理费,在中介机构报销费用。就目前看,我市中介机构既有明脱暗挂的问题,也有市场培育不充分的问题,导致竞争不足,形成垄断经营。

四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仍待提高。经过前期整改,一些企业和群众反映办事过程中服务态度明显好转,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情还是难办。有些干部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主动性不够,办事程序僵化,服务方式不活,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现象。

三、下步打算

下阶段,市政府将继续以打造“全省最优发展环境”为目标,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群策群力,克难攻坚,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一)最大限度简政放权。市政府将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再清理,建立权力清单,实行动态调整,达到简政放权、优化环境的目的。一是清理一批。市政府正在以2013年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的初步清理结果为基础,结合中省取消、下放、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及我市机构改革后职能调整的实际情况,对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再次清理。没有纳入清理的国安局、银监局、海关、检验检疫局等垂管部门,要求其将权力事项报送备案。2013年10月省政府下放市(州)的54项审批事项也纳入了本次清理范围。二是整合一批。为简洁明了、方便群众,适用同一条法律法规依据的同类事权,原则上予以整合。属于部门内部的权力事项,如部门内部资产的处置、人事调整等不纳入权力事项统计范畴,作为内部权力事项予以归并。三是下放一批。法律、法规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行使的职责,我们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交由县市区行使。同时,积极推动市级行政权力向县市区下沉,法律法规规定由市级人民政府部门行使的职责,县市区有能力和条件承接的,原则上下放至县市区;县市区没有相对应机构的,仍由市级部门行使。截至目前,市级249个行政审批事项已经下放了138个行政审批事项。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录已经编制完成,拟在7月15日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公布。

(二)最大限度优化办事流程。一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针对一些部门审批事项明进暗不进、明脱暗挂,以及告知事项不清楚、群众办事来回跑等现象,市政府将全面推行“七零”服务,实行办理事项一次性告知,缩减中间环节,做到一门受理、统一抄告、限时办结。对群众办事推诿塞责、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严肃追究相关办理窗口的责任。二是严格执行一周办结制。按照“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的原则,对原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环节、办理步骤、办理程序进行再优化。凡本级、本部门权限内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严格按照“一表制”、“一站式”的服务模式办理,审批、办理必须在一周内(五个工作日)无条件办结。对工业投资项目,取消前置审批;非现场踏勘、技术审查、会商会审的前置审批,一律改为后置;压缩承诺件,增加即办件,窗口即办率要达到80%。对因特殊原因不能在一周内办结的,需说明理由报同级监察部门审核备案,并承诺具体的办结时间。三是大力推行联审联办。市政府将根据行政审批服务各阶段不同特点,将审批事项的办理分为登记注册、项目立项、规划用地、施工报建、竣工验收、产权登记等六个阶段,分阶段大力推进联审联办。通过联审联办平台,把过去分散在各个窗口、与群众联系密切的审批事项集中起来,指定牵头单位,完善不同阶段实施办法和操作流程,实行多部门同步审批、并联审批、联审联批,破除部门行政审批互为前置的问题,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

(三)最大限度规范市场秩序。一是在减少收费上下功夫。市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文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收费标准做了明确规定。7月上旬,我们将组织力量对全市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专项督查,规范基建项目和涉企收费,严格执行收费事项“一表制”。凡未列入收费一览表的项目一律不准收费,凡能够降低收费标准的,尽量降低标准,把政府在审批环节中的收益全部砍掉,将各类中介收费降到最低,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在规范中介机构上下功夫。加大中介机构清理力度,推进中介机构与原主管部门实现“五分开”(即人员、产权、职能、财务、办公地点分开),解决中介机构明脱暗挂的问题。加大中介组织培育力度,坚持“非禁即入”的市场准入原则,大力引进外地品牌中介机构,加快本地机构培育,确保每个行业的中介机构能够形成良性竞争。近期,常务副市长吴方军同志正在对环科所、土地评估所等各类中介机构开展专题调研,即将研究出台进一步清理和培育中介机构的意见。

(四)最大限度整治“中梗阻”。市委、市政府将整治“中梗阻”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市委办、市政府办制发了文件,市优经办印发了专项整治方案。6月12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中梗阻”问题专项整治会议,李建明市长亲自出席会议作动员讲话。我们将认真落实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政令不畅等问题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专项整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取信于民。一是营造浓厚氛围。发动主流媒体,通过设置活动专栏、专题,对“中梗阻”整治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对发现且查实的“中梗阻”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倒逼整改。发挥“12345”市长热线电话、市长信箱、行风热线及“e线民生”等公众诉求渠道,公开向社会征集问题线索,充分调动群众和社会监督作用。二是开展换位体验。要求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选派一名班子成员,亲身体验一次代办服务,不事先安排,不提前招呼,组织新闻记者全程参与换位代办全过程,将代表性案例通过媒体发布。三是加大问责力度。联合纪委监察部门,强化政府督查力度,严格对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对发现的“中梗阻”行为,不讲情面,不讲条件,一把尺子量到底,一视同仁查到底。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打造全省最优发展环境,责任重如泰山。对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虚心接受,认真践行,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为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