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14-08-22 来源:未知

关于荆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4年2月11日在荆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奋力实施“壮腰工程”,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呈现“逆势稳进、位次前移”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4.9亿元、增长10.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5.6亿元、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0.5亿元、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8.3亿元、增长13.5%;外贸出口11.27亿美元、增长22.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9亿元、增长26.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1%,低于年初计划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6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909元、增长13.8%;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年度目标内。纵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农业经济稳步提升,发展基础更加夯实。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总产77.2亿斤、增3亿斤;油菜总产1220万担,增106万担,连续五年保持千万担以上;生猪出栏499.2万头、增24.8万头,家禽出笼7718.9万只、增426.3万只;水产品总产121.9万吨、增6.2万吨。农业经营主体增多。家庭农场达到823家,总量全省第一;农民合作社新增815家,达到3017家,28家被评为全省第二批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土地流转面积151万亩,占耕地承包总面积的25.4%。农产品品牌效应显现。松滋“街河市辣椒”、荆州区“纪山米”、 “荆州大白刁”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总量达14件;20个水产品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江陵双低油菜示范片建设通过农业部测产验收;监利县获评“优质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被农业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全省唯一的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

(二)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大力推进“工业壮腰”,稳步提升运行质量,促进工业经济稳步发展。支柱产业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达1001家,净增153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达到1019.4亿元。企业效益有所改善。实现销售收入1709亿元、增长20.6%;实现利税152.7亿元,增长59.7%;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6.87%,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达到75家,完成增加值107.6亿元,增长15.8%。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建成博士后科研站及博士后产业基地7个。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大项目强力推进。坚持每月召开投资调度会和重点项目推进会,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在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52个、净增123个,完成投资768.4亿元,占投资比重59.7%,提高7.7个百分点,纳入全市重点调度的100个项目完成投资327.7亿元。凯乐光纤、法雷奥汽车空调、奥达整体搬迁、家和宝厨具等一批工业项目投产达效,四机热加工中心、江南高速、长江公铁两用桥、荆南四河堤防加固、万达广场、绿地中心、市体育中心等项目进展较快。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荆州开发区深圳大道建成通车,上海大道即将完工,“三纵七横”的主干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各县市区园区加速扩容,全市开发区建成面积达181.4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551家,增371家。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实际到位资金740亿元,增长51%,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0个。中国天谷·华讯方舟、恒信德龙汽车产业园、福建中陶地板、长江液晶显示屏、中联重科专用车等一批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落户荆州;金科环保成功牵手中国高新集团共建12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创民营企业“嫁接”央企的先河。重大战略争取和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成功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中心城区老工业基地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编制完成;1亿美元古城保护与开发世行贷款和荆州经济开发区4亿元企业债券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总装机容量472万千瓦的3个大型火电项目与我市签订开发协议,石首长江大桥和江陵电厂一期可研报告通过预审;沙市机场迁建开展选址工作;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和江陵煤炭储配基地前期工作推进顺利。

(四)商贸旅游繁荣活跃,外贸出口稳中向好。积极发展汽车、家电、信息等热点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优惠消费政策,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全市网络商品交易企业和服务提供商达245家,实现网上零售28亿元,荆州在线、华晨方舟等一批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洪湖清水大闸蟹等特产实现网上营销。巩固传统市场,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实现出口11.27亿美元、增长22.2%,化工产品出口6.17亿美元,增长46.4%,占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文化旅游业平稳发展。《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得批复,荆州文保中心科研大楼主体工程完工,旅游集散中心和文博园进展顺利,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1.9亿元,增长21.6%。松滋洈水获评国家级湿地公园,松滋桂花树遗址、荆州区郢城遗址和马山群墓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民间刺绣、郢城泥陶等7个项目入选全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财政运行态势稳健,金融市场活力凸显。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13.2亿元,增长23.3%,完成税收94.6亿元,增长22.1%,占财政总收入的83.6%。其中,国税收入47.96亿元、增长18.7%,地税收入46.74亿元、增长25.6%。金融体系日趋完善,服务功能逐步提升。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38.7亿元,比年初增加279.8亿元;贷款余额802.2亿元,比年初增加159亿元。连续六年荣获“金融信用市州”,连续三年实现“最佳金融县市”全覆盖。首支参股创投基金成立(高金创投基金),通过参股、信贷等多种方式对38家中小企业给予扶持。平安银行、交通银行、汉口银行、长江财险入驻荆州;郢都农村合作银行、沙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改制,组建荆州农村商业银行;民营银行成功破题,“荆楚银行”通过预核。

(六)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功能设施不断完善。沙北新区、荆北新区建设加速推进;商务新区、海子湖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华中农高区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项目建设全面启动。中心城区完成城市建设投资30.9亿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78.3公里,改造供排水及燃气管网193公里;中山公园改造、明月公园一期、滨江公园一期等11项工程完工,太岳路跨荆襄外河桥梁工程等27项工程在建。完成中心城区绿化提档升级,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3.1公顷。洪湖滨湖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公安斗湖堤、松滋新江口等5乡镇入选“全省百强乡镇”。宜居村庄建设示范项目全面启动,316个行政村完成“清洁家园”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省级考核评定。新增省级生态镇村10个,建成总量达到118个。

(七)各项改革深化推进,制度红利逐步释放。推进大部门制、大科室制改革,市直机关精简单位7家;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干部聘任制,内部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撤、并、转事业单位26个;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营改增”试点进展顺利;着力推进城管体制改革,大城管改革初步形成;洪湖峰口镇、监利新沟镇纳入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下放行政审批权限138项,工业项目审批环节从67个减少到23个,全面推进 “一表通”、“一表制”、“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工业投资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搭建联审联办平台;企业登记注册基本实现“零收费”、“零障碍”,服务效率明显提升。深入开展治庸问责和“转作风、抓落实、晒实绩”主题活动,探索实施“电视问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八)民生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和谐稳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民生保障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8.47万人,扶持创业6144人,带动就业2.5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5.23万人。企业基本养老金九连涨,人均每月上调150元。纳入全市低保对象33.6万人,中心城区城市低保标准从每月340元提高到39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年1680元提高到1900元,建成城乡养老服务示范性中心63家,新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中心32个。保障性住房竣工18740套,新增租赁补贴1907户,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发放计划生育奖扶资金3556万元,惠及家庭1.7万户。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十四届省运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场馆改建和改造工程即将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大病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比例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市级统筹基本实现全覆盖;松滋、石首纳入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新建学校9所、改扩建学校131所,市职教中心、东方中学教改完成。社会管理取得实效。实施网格化管理,完善大调解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综合治理,刑事案件实现“双降”,公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和执法满意度提升,圆满完成为民十件实事。

在肯定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增速不协调、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改革覆盖不全、力度不够,社会事业发展与群众期望还有差距等。

二、2014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14年是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壮腰工程“三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也是建市二十周年。综合分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充分考虑我市发展的现状和潜力,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的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力争达到155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力争达到6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力争达到1714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力争达到835亿元;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力争达到80.7亿元;

——外贸出口增长12%,力争达到12.3亿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达到2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达到1.1万元;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的减排任务。

完成上述目标,总体上看有利因素较多。一是国际发展环境趋于稳定。欧元区经济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美国经济复苏明显,新兴经济体进入减速周期,只要不发生大的金融风险,低速增长仍可延续。二是国内宏观经济增长预期增强。各地逐步进入本轮经济调整的中后期,市场自我修复功能有所增强。特别是中央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对稳定市场预期起到较好效果。荆州作为后发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存在阶段性差异,随着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的实施,荆州承接产业转移步伐越来越快,产业支撑带动和支撑能力越来越强。三是自身发展动力较强。2014年,我市计划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75项,年度计划投资1110亿元;新增近200家企业纳入限上法人管理。此外,伟特电子、长江镍业、东特车辆等40多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基于以上分析,初步判断2014年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和形势稳中趋好。

三、2014年计划安排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2014年,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思路,以改革统领全局,抢抓“四化同步”机遇,以更大力度抓投资、调结构、促转型,确保圆满完成壮腰工程“三年见成效”的阶段性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深入推进改革,鼓励开拓创新。始终突出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改革的牵引带动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是继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统筹推进社保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做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激励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责,鼓励各地在社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大部门制、大科室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三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发展混合制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建立企业梯次培育制度,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实施成长型科技企业培育计划,发展创新型企业。探索行政审批“非禁即可”管理模式,让民资和外资更加积极、更加畅通地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四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展。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搭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人民群众信息交流的平台。鼓励社区、商会、环保、公益慈善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共同维护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加快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壮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六大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打造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千亿”和“五百亿”产业集群。扎实推进小微企业“成长工程”,把更多有经营活力、发展潜力、竞争实力的企业培育成规模以上企业。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竹叶山商贸城、华中农资大市场、中航物流科技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县乡集贸市场改造、农超对接工程,提升商贸物流业发展水平。实施“文化提升行动”,重点抓好古城保护与开发、海子湖文化旅游区、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关公文化园、松滋洈水旅游风景区、“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抓好50家技改示范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完善淘汰落后产能以奖代补机制,鼓励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着力扩大投资规模,增强发展后劲。把扩投资当作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投资总量的扩张拉动经济增长,以投资结构的优化加快经济转型。一是积极谋划重大项目。借助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积极开展旧城改造,完善生活配套、商业消费、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中心城区集约发展。围绕“蒙华铁路”开工,谋划“千亿级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华中地区新的能源中心和重化工基地。抢抓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继续完善“三横五纵一环”高速公路网(含过江通道),启动沿江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沙市机场迁建等工作,将荆州建成长江中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继续健全“领导挂帅、专班推进、全程服务、跟踪督办”的工作机制,加快重点项目开工和建设,全力推进华讯方舟、斯米克新型建材、奥尔马重工、卓尔国际城、义乌小商品城二期等69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早竣工、早投产、早收益。三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精心谋划引进一批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完善激励、考核、服务等推进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招商。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传统观念,强化投资强度、税收额度、科技含量和环保程度等评价指标,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四是继续优化投资环境。简化投资项目前置审批,积极稳妥推进征地拆迁,合理安排土地供给,搭建银企对接和融资担保平台,为项目建设做好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快落地。

(四)着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确保增产增收。用谋划工业的思路来谋划农业,以“品牌化、规模化、组织化”作为提升产业化水平的方向,切实提高农业效益。一是提升农业投资和建设效益。继续实施国家新增粮食产能规划,整合支农资金,加快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灌区泵站改造和中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改造,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加快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扶持中兴能源、福娃集团、白云边等重点企业向百亿迈进。三是强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推广“公司(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法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稳步推广规模经营。

(五)着力统筹城乡发展,谋划多点支撑。围绕“联系畅通、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目标,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加速城乡互融。一是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加快沙北新区、荆北新区、商务新区和华中农高区建设,打造万达商圈和绿地商圈;规划建设和完善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加快荆州大道、楚都大道、天谷大道等市政工程建设,加强入城口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和公众参与城市管理,重点抓好流动摊贩、建筑垃圾和查违控违等治理。二是畅通县域交通。加快推进江南高速、江北高速、洪监高速、潜石高速、荆松一级公路、沙市至公安高速、武汉城市圈环线洪湖段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三是提升城镇综合功能。立足区域发展差异,建设一批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和宜居村庄。加快推进新沟镇、川店镇、太湖管理区等11个“四化同步”试点乡镇(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打造新型城镇、农村新社区和美丽乡村。

(六)着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一是积极扩大就业。加强就业信息管理,定期开展就业对接和招聘活动,重点做好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新增就业7.5万人。二是强化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加大对低保家庭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巩固医改成果。发展医养结合、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健全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分配、管理及退出机制,建成保障性住房1.74万套。三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大科技、教育、文化、民政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投入。扎实做好校舍和校车安全管理;加快荆州中学、沙市中学和实验小学迁建进度;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创业培训。全力备战省运会,确保十四届省运会成功举行。四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和安全体系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努力建设和谐幸福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