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人大代表履职档案之十四:柔弱身躯扛大梁

日期:2014-12-22 来源:荆州日报

在胜利街办王板桥社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位瘦弱的女性骑着电瓶车,准时来到沙市区胜利街办王板桥社区服务大厅,她就是省人大代表、王板桥社区党委第一书记杜芝凤,一位从事社区工作多年的“老社工”,过了退休年纪依然工作在社区岗位上。

改善环境惠及居民

记得刚到王板桥社区(原沙市三纺居委会)担任主任时,面对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低矮旧平房、一张破损不堪的办公桌和几把摇晃晃的椅子,她没有抱怨和退缩。

社区的实际状况比她想象的还要差。辖区道路狭窄凹凸不平,违建占道经营严重,晚上无路灯,辖区无公厕,夏天无树荫,更谈不上活动场所了。居民区大多是七、八十年代的房子,居民烧饭用的多是煤炉,一到烧饭时间,楼栋内烟雾缭绕,邻里之间经常为公摊的水电费扯皮,家长里短的,有时还会发生大的矛盾纠纷,闹得不可开交。

初到王板桥社区,面对一大摊子事情,她真正感受到了居委会工作的艰难。那段时间,她逐户上门看望居民,调查民情,收集居户信息、调解社区矛盾。流过多少次眼泪,受过多少次委屈,连她自己都无法统计。时间长了,居民开始对她的工作给予支持。

乱搭乱盖、占道经营,是许多老城区的通病,王板桥社区也不例外,居民反映很大。杜芝凤亲自上门做工作,自拆、帮拆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她不顾自己身体欠佳,参与城区拆迁工作,受到大家好评。

把居民小事当大事

经过她和居委会一班人的不懈努力,辖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居民生活也有了质的变化。社区建起了千余平米的“党员居民服务中心”、五层楼带电梯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办了50余张床位的“老人公寓”,办起了“居民学校”、“妇女儿童救助维权站”、“四点半钟点课堂”、“家政服务”、“简易物业”。社区还实现了网格化管理,建立了居民和党员信息平台,设立了全省一级警务室,配有治安巡逻电动专车,小区基本实现了电子监控全覆盖。

如今的王板桥社区,街道宽畅了,配套设施健全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水、电网改造后,邻里间多了和谐气氛、少了许多口舌之争。家家户户安装了煤气管道,浓烟滚滚的煤炉几乎看不到了,空气变清新了。

这些年,社区还开辟了室内外活动场所,装配近三十余件(套)各类文体娱乐健身器械,建立了近4000册藏书的社区图书室,每年组织举办“迎春”、“消夏”、“金秋”和“暖冬”文化节活动,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辖区居民常说:我们虽然住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房子,却能享受现代小区生活环境,住在王板桥是我们的福。

杜芝凤常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上为党和政府多做工作,下为居民排忧解难,履行好代表的职责。

为了社区的发展,为了辖区居民的利益,她经常带着伤病,顶着骄阳,冒着冰霜,赶在早中晚上下班时间去相关部门等候批文,等候着最后的结果,经常顾不上吃饭。

辖区内企业宿舍多,下岗失业人员回来的多,为了缓解社会压力,维护家庭和睦,在各级妇联支持下,杜芝凤率先在城区创办“下岗工人社区就业一条街”,开展“百姓创家业”活动,促使上百名妇女实行了就业和创业。居民陈志发妻子无业,小孩在读书。他从棉纺厂下岗后,既无技能又无本钱,本不富裕的陈家更加捉襟见肘。在杜芝凤的帮扶下,开了一家小商品店,解决了一家生活。某厂女工姜国凤下岗后,生计无着,杜芝凤帮她申办小额贷款,建起禽蛋制品加工厂,产品还进入到大超市销售。

“小巷总理”日理万机

社区干部要把居民小事当大事、当自己的事去办。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王板桥社区,无论男女老少,家里有难事急事烦心事都爱找杜芝凤,有时深更半夜打电话或一早一晚找上门,她都热情接待。

居民李克春办理退休时,不慎将资料全部遗失,哭着跑到杜芝凤面前求助。杜芝凤一连几天冒着高温酷暑,跑多个部门及时为她办齐了退休资料。孤儿卢迪从读中学到入伍复员回家参加工作,都是杜芝凤一手操办,比对待自己儿子还耐心。今年87岁的王兰香老姨妈5年前老伴去世后,一人独居生活,杜芝凤把王姨妈视为自己母亲,吃穿用看护一手承担。

辖区某化工厂一对双下岗职工子女学习成绩优秀,考上高中后因经济困难准备辍学。杜芝凤知道后及时与南航荆州基地领导取得联系,开展爱心助学。南航荆州基地为该生提供了三年的学费近万元,2010年该生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

社区一位退休老党员为表达对杜芝凤的赞扬,特意写了一首打油诗:杜芝凤你最棒,社工干部好榜样,王板桥有了你,居民生活喜洋洋。

近年来,杜芝凤先后被省市区授予“全省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荆州市首席社区工作者”、“荆州市首届十佳小巷总理”等光荣称号。

(责任编辑:荆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