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人大代表履职档案之十一:大山赤子土家情

日期:2014-12-10 来源:荆州日报

——记省人大代表、松滋卸甲坪土家族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杨征民


    汽车在水泥路面上疾驰,两旁青翠的山林让人目不接暇,隔窗欣赏卸甲坪旖旎的自然风光,心旷神怡。

时隔不到一年,再次走进被誉为“荆州屋脊”的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黄杨公路已经打通,路旁栽上了树苗。山坡上,特色无公害蔬菜郁郁葱葱,黄灿灿的的果实挂满了树枝,村民脸上溢满了笑容。

卸甲坪变了……

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是全省12个散居少数民族乡之一。山高林密,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贫穷和落后是昔日卸甲坪的真实写照。

杨征民是省、市及松滋市三级人大代表,卸甲坪土家族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2009年底,他上任伊始走进凤凰淌,见到的道路是那样难走,吃水靠肩挑手提……。转了一圈,难见村民的欢声笑语,唯有一双双期盼的眼神。看到家乡发展如此滞后、父老乡亲生活艰辛,他感到强烈的震撼,心情沉甸甸的。

2011年,松滋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卸甲坪土家族乡脱贫致富特色发展三年规划。杨征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大伙儿走出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说群众话,想群众急,办群众事”,从此成为他的工作准则。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26公里的庆卸公路是进出卸甲坪的最主要通道,但长期失修,已严重损毁,柏油路变成了“水泥”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当地土特产运不出去,生产资料运不进来,村民出行异常艰辛,去一趟松滋市区要多花2个多小时。“这路必须得修”,村民们与杨征民想到了一起。

没有规划,没有项目,没有资金,怎么办?杨征民带领乡党委班子开始了艰难的修路之旅。缺规划,他们一级一级地找,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寻求支持,寻求帮助,庆卸公路终于挤进了十二五规划的末班车。钱不够,就组织干部群众齐上阵,自筹资金、自己测量、自己组织施工。2013年底,庆卸公路全线贯通。

家住庆卸公路旁的村民覃仕珍过去一直被出门难所困扰,现在她“再也不愁东西卖不出去,肥料也弄不进来了”。

江西观、凤凰淌两座高山一直没有通村公路,群众想修,可村里不敢修——6公里山路修上去,每个村都会负债100余万元,且比较效益低。2012年,乡里决定挤出近60万元资金予以支持,杨征民也跑村串户做农户的思想工作,硬是把两条路修上了山,将江西观发展成了高山蔬菜基地。

路修通了,特色农业发展有了规模。2012年,卸甲坪村成立了欣兴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网络合作农户80户,开始试种生态香菇。目前,该村已建成大棚98个,年产香菇6万袋,产量15万斤,产值约60万元。村民高兴地说,现在每斤香菇的市场价格4到5块,一个大棚就可以挣3万多块钱,不想富都难!

2013年,卸甲坪乡充分挖掘高山资源,出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村民在不破坏山林资源的前提下,养殖土家生态羊、生态猪,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村民收益。

近年来,杨征民还带领乡党委一班人谋划发展卸甲坪土家文化旅游产业。曲尺河特色村寨、黄林桥生态小镇、金汤温泉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全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土家文化得到很好传承,农户生活水平也明显提升。

卸甲坪是一个少数民族乡,也是一个贫困山区。杨征民说,虽然我们在卸甲坪发展香菇大棚,在江西观种植高山蔬菜,在曲尺河生产土家坛菜,特色产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步伐还不够快,卸甲坪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非常多。我们将继续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打造土家特色农业品牌,深入挖掘土家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带动群众发家致富。

灰瓦白墙,金锤倒挂,走在曲尺河民族风情街上,浓郁的土家族风情扑面而来。

卸甲坪土家族乡越来越美了,卸甲坪人笑颜越来越多了!

(责任编辑:荆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