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建设:提升荆州战略地位

日期:2014-08-07 来源:荆州日报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在农村流传广泛。作为一个道理,这句话更得到了荆州决策层的认同和践行。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指导思想和工作措施上把发展交通事业放在优先地位,交通事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超过60亿元,为“九五”时期投资总和的三倍。2006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在建工程投资总规模达到77亿元,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在荆州五年发展的交响诗中,交通建设无疑是一段华彩的乐章。

重点项目———拓展荆州发展空间

用大戏连场、好戏连台来形容我市五年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就,非常贴切:2002年10月1日,总投资12.58亿元的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2005年3月26日,总投资约7.21亿元的襄荆高速公路至荆州长江大桥连接线建成试通车; 2006年8月28日,投资总额逾24亿元的荆东高速公路全线建成;2005年12月29日,概算投资2975.15万元的螺山干渠宦子口船闸主体工程完工。

此外,沙市锣场段一级公路、318国道关沮至观音土当一级公路、洪沙线改造工程、207国道城区出口路“铺黑”改造工程、荆州市物流中心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完工。五年间,我市用于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逾40亿元。

在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投用的强力推动下,我市初步形成了“一横一纵”的高速公路及国道骨架,基本实现了荆州到周边省市主要大中城市通达高速公路目标。这种立体交叉的交通网络,不仅极大地优化了荆州的物流环境,还从广度上拓展了荆州经济发展的空间。

路网建设———挖掘荆州发展潜力

如果说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从广度上拓展荆州经济发展的空间,那么农村路网建设则是通过改善农民出行条件、促进农民经济发展,从深度上挖掘荆州经济发展的潜力。

五年来,我市农村路网建设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空前、规模空前。“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县通乡公路改造65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2200公里,新增了700个通达等级公路的行政村;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35%的行政村贯通水泥路(油路)。仅在2005年,全市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4亿元。其中,通乡公路完成投资额1.5亿元,完成建设里程153公里,通村公路完成投资额2.5亿元,完成建设里程990公里。当年,全市新增267个行政村贯通水泥路(油路)。“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县通乡公路改造65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2200公里,新增了700个通达等级公路的行政村。

“三个定位”———提升荆州战略地位

进入新千年以来,荆州人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说法:荆州处在中国四大经济增长极的中心位置,地理优势、区位优势以及经济后发优势明显。其实,支撑这种说法的一股重要力量,就是近年来荆州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从陆上运输看,随着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大桥连接线、荆东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的建成投用,国家“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中的沪蓉(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二广(二连浩特至广州)高速公路在我市形成十字交叉格局;

从水上运输看,随着螺山干渠宦子口船闸主体工程的完工、石首工业码头的开工以及荆州港盐卡(二期)多用途码头工程的开工,我市长江、汉江航运能力已经和正在发生质的飞跃;

从农村路网看,随着县乡等级公路、通村公路、农村客运候车棚以及招呼站延伸和布点,我市已经构造了纵深到村、密如织网、四通八达的农村交通网络。

正是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市委、市政府对荆州战略地位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升,并提出了新的定位:荆州要成为率先实现交通现代化的示范城市、公路运输的主枢纽城市、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国家一类口岸城市。

如今,这“三个定位”已经得到国家和我省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认同。这不仅是对五年来我市交通事业发展成就的最好评价,也将荆州推上了新的战略位置和新的发展平台。

                     (责任编辑: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