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杵糍粑:村情俚趣两悠长

日期:2020-03-25 来源:荆州日报

二十八,杵糍粑……

江汉平原有句歇后语“顶着碓窝子唱戏,人又吃了亏,戏又不好看。”

杵糍粑的碓窝子,村里只有一两个,平常就在房前屋后闲置。整块石料凿成,沉重无比,搬运不便,必需几个壮劳力,哼哧哼哧地喘着粗气才能抬走。

哪家的糯米先蒸熟,就先到哪家杵,那接下来就顺着他家开始,一家家杵。

杵糍粑这天,我很忙,一边到隔壁来回侦察,一边督促外婆在灶口喂柴禾。

篜糯米的木甑,口径有芭扇大小,圆筒形,是杉木做的,篜出来的糯米,米香木气混合,感觉非常特别。

“外婆,快加把火!”我家糯米还没上汽,真是急死人,耽误别人的事,还耽误了自己的吃。

“来啦!”九哥憋足一口气,抱起木甑,从厨房里小跑到堂屋,把甑子倒扣在碓窝上,晶莹滚烫的糯米倒出来,白雾弥漫,清香四散。

四个精壮汉子早已木棍侍候,周围是替补队员,他们要随时准备接力。

杵糍粑的棍,也不一般,坚硬结实,代代相传。棍子的把手呈深褐色,光可照人。

杵糍粑是一种劳作,但是寓劳于乐,有很强的观赏性。四人各占一方,两两相对,杵一下,挪一步,嗨哟嗨哟,周而复始。孩子们也跟着起哄,喊号子,以便协调四人的动作,同时鼓舞士气,缓解疲乏。

四根粗长的木棍在碓窝子中上上下下,来来往往,将蒸熟的糯米杵得稀烂,直到完全融为一团,再由两三个人合力将糯米团高高举起,猛砸下来,只听得“嘭”的一声巨响,糍粑重重地摔进碓窝子里面,只有不断摔打,才杵得匀称圆融。

这是杵糍粑的高潮,要胆大心细,不是老手,断不敢玩这种高难动作,因为稍有不慎,就会砸在碓窝子外面,沾染泥灰,只得便宜了猪狗。

屋外寒风呼啸,旁观的人冷得打颤。半大小子们按捺不住,争先恐后抢过木棍胡乱杵几下,顷刻之后,汗流浃背。

孩子们拖着清鼻涕,眼巴巴候着力士从碓窝子里揪出一小块糍粑递来,赶紧接了往嘴里塞。但杵棍似乎比糍粑更诱人,它只有四根或六根,孩子们争抢着,用嘴啃上面粘着的糍粑,头上身上都粘满糯米……

糍粑常有,杵糍粑的乐趣不常有。

(作者系荆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