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米团子:乡愁百结寄稻香

日期:2020-03-25 来源:荆州日报

稻,原本只是自然界中一种普普通通的植物,脱粒成米,于是摇身一变,成为这个星球上一半以上人注定无法离开的主食。然而,它又不仅仅只是一种食物。据考古发掘,早在一万年以前,我国长江流域就已有水稻栽培的遗存。经过千万年演进,稻米早已成为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仓廪足而知礼节,农耕文明生息于华夏大地,而稻米则滋养千年。

对许多人而言,无法计算一生中到底吃过多少餐饭,但在记忆中总会有关于米饭的印记。每当傍晚炊烟袅袅,飞鸟相与还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厨房中就会飘来米饭的清香,一位又一位母亲倚门呼唤,调皮的孩童从村头的水塘里,从村外的田地里四处归来。一碗饭,寄托多少儿时的回忆,昔时的乡愁。

监利千山风雨多,濯缨台下涨寒波。监利,作为座落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的千年古县,史书说这里“土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稻谷之丰,古已有之。20世纪末,此地的粮食产量曾多次高居全国前列。目前,早已无法考证此地何时开始种植水稻,但年年稻米流脂,勤劳又聪慧的监利人开始在吃上面动脑筋,米团子应运而生。

米团子,又叫粘米团子,顾名思义,以粘米为原料,磨成粉,揉成团状,上甑蒸熟即成。还可以在里面包上各种菜食,丰俭由人,包罗万象。装在各种蒸锅中的米团子,圆圆滚滚,看起来与北方的馒头无异,但一个是以米为原料,一个则是面粉。稻米和小麦,两种不同的粮食,在监利人手中,从形状上实现了统一。而这种自然界中常见的形状,又被人们赋予了别样的涵义。

喜欢吃米团子的不仅仅是监利人,地处江汉平原南部的仙桃、洪湖等地的人们也对其格外感兴趣。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别的地方吃汤圆,而这里的人们则合家吃米团子。根据自古而来的民俗,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正月十五意味着过年的结束,整理行装,收拾心情,再一次举家团圆,开启新一年的奋斗,于是这一天的食物格外有深意。圆溜溜的汤圆,讲究的是圆,而圆滚滚的米团子,讲究的则是一个团,合起来,还是中国人格外珍视的团团圆圆。

吃完这一口米团子,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离家万里,总有叶落归根的时候。漂泊百年,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人与情。米饼、米粉、米皮、米豆腐……一样米,养育百样人。不管走过多少路,吃过多少家的饭,心心念念的还是故乡的那一口。晶莹洁白的大米,透明鲜亮的米浆,在蒸气中变成一个个充实饱满的团子。热气腾腾,一口咬下,皆是米香,满口幸福。人生难得大悲大喜,怀感恩之心,得三餐之饱,小小确幸,足慰平生。

    (作者系文学博士,长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