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传统剃头在沙市

日期:2018-10-10 来源:荆州日报

在沙市大庆路上荆州大桥的右边有块空地,每天有几位来自附近和埠河的传统理发师,在这块空地架起锅灶烧水,准备开张迎客。

刘师傅说,他们不图钱财,只怕手艺生疏,理个头十元,手脚样样到堂,让理发师与理发者都有一个享受过程,一天理上十来个头,下午五点多钟,就踩着破旧的自行车,悠哉游哉回家去了。

这里能随意找到电工、木工、水泥工和做钟点活的小工,也可看见传统补鞋,修轮胎的手工活。这块未修饰的处女地,保留着原始手工的工艺。

传统剃头现在不多了,在沙市纵然有之,实属少见,也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坐在专业的木质理发椅上,跷着起二郎腿,闭目养神,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享受剃头过程。偶尔有年轻女人抱着小孩剃胎头,剃胎头不给工钱,只给红包和利是。

传统理发老少无欺,十分敬业,对每个细节和工序非常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围布套在脖子上不紧不松,伸缩自然。这里从不用带电的工具,人工推剪“咔嚓、咔嚓”的声音很有节奏,有灵感的师傅一推到位,不须来回均匀,推剪之后用条剪修整,手拿长梳量度比拭需要除掉的头发,头发长短的去留,发型的定位,有经验的师傅根据顾客脸型方圆长短,胖瘦宽窄而掌握分寸,现代文明用语:造形设计师。

现代理发,重在“理”字上;传统剃头,重在“剃”字上,剃字立刀旁。剃头师傅的椅子旁边吊着一块黑乎乎的长布条,品质有牛皮和帆布面料两种,名叫:荡刀布,又称鐾刀布、庇刀布,用来保养剃头刀的刀刃。剃头之前,将剃头刀在荡刀布上来回的“荡”几下,使刀刃更加锋利。理发师手艺在于刀功,刮脸、刮胡,修眼皮,连鼻梁沟,耳沿边也要祛汗毛,剪鼻毛看来很简单,但要眼疾手快,剪掉鼻毛鼻孔会发痒,打喷嚏的生理现象无法控制。所以说传统剃头师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挖耳屎是细活马虎不得,必须慢慢来。

挖耳屎是传统剃头的最后一道工序,师傅的右手三个缝叉夹着梳子、挖耳匙、掸子,右手小指顶住耳门,大拇指和食指将挖耳匙轻轻探入耳洞,一点一点掏出耳屎放在一边,再用细长头部扎有羊毛的掸子清理碎末,一侧完毕,换另一侧,挖耳屎很舒服,徒弟出师三年才接这活。剃完头,师傅取围脖,劲力一掸,迅速对拆披在背上,再用空心拳头在顾客背上轻拍三下,吆喝一声:下一位。

传统剃头,从开始围脖到在顾客背上轻拍三下的全过程,一般不少于半小时,往往很多顾客在师傅的操作下,安然入睡,传统剃头是一个享受过程。这些剃头师基本上是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再过十年、二十年,这道风景将会自然消失。

若把传统剃头申请为“非遗”项目传承下来,未必不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