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居正灵栖天井渊

日期:2018-03-30 来源:荆州日报

张居正墓园就在荆州日报社西北方向的斜对面,它是2004年修复的。

这个地方的古地名叫“天井渊”。公元六世纪前后,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称:“江陵东北十里有天井渊,周回(围)二里许,深不可测,其中潜室见之,则有兵寇,祷雨亦多验。”可见自古就是一处非常神奇的地方。众所周知,沙市这块陆地系沙洲连片而成,而当长江改道之后,但凡有大水经过的地方,便留有一连串的渊、塘、湖、池;其中,水深的池塘或湖泊,被称为“渊”。到了明朝时,这里就是大片水面中的一处高阜,它南濒长江渡口沙市,西邻荆州城,北靠楚故郢都纪南城遗址,是一处河湖密布、港汊纵横的平原水乡风景胜地。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因严嵩当道,倒行逆施,朝政不修,纲纪废弛,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以官卑职微,忧愤国是,且又无以申其志,便托归田养疴之名,告假返归故里。为远避尘嚣,他就在天井渊置田数十亩,“植竹种树,订茆结庐,以偃息其中”,并给此地命名为“乐志园”。从此,他在这里先后生活了六年,杜门谢客,偃息其中。此际其心如止水,形似云烟,或潜心攻读,纵横驰骋于诸子百家之中;或兼习稼穑,时复周行于阡陌垄亩之上,或内省反思,仰古俯今以探求宁神养气之道;或优游湘衡,苦索兴替以寻求治世理国之策……天井渊湖山多情,令人流连忘返:其天光水色,交相辉映,莲荷环植,葭蒹葳蕤,修竹拂云,芙蕖遍野,放眼四望,一派旖旎风光。

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以因缘际会,当上了内阁首辅大学士,由于他勇于任事,锐意改革,乃至以历时十年的“万历新政”,而使濒临败落的明王朝重获生机,“岁入白银达四百万两、太仓积粟可支数年”。

张居正去世后,他的墓园就修在“乐志园”的故址古天井渊一带。张居正以江陵县一个出生于军户家庭的平民子弟,一跃成为内阁首辅大学士的奇迹,早在明朝时期,就给无数出身寒门之家的年轻人,尤其是湖广(明朝时的行政区划,含今湖北、湖南两省)地区的青年俊彦,树立起了人生的楷模。

如今来看,湖北地区在明朝国祚延续的276年期间,朝廷前后共开办了88届选用人才的科举考试;一共产生出990 名进士。据当代学人唐柳琴考证,自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届科考,湖北地区考中的进士共有141人,平均每科录用的进士不到五人;而自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也是有29届科考,共考中的进士为346人,平均每科录用的进士已接近12名。然而,从嘉靖三十五年至崇祯十六年,也就是“张居正奇迹”发生之后,在前后共计30 届科考中,被选拔出来的进士已达503人,平均每科录用的进士已接近17名。

唐柳琴还考证出,在明朝的湖北地区,其所属八府的进士录用人数,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排在前四名的府分别为:黄州304人、占30.71%,武昌193人、占19.49%,荆州171人、占17.27%,承天127人、占12.83%;这四个府的总数为795人、占83.3%.在这四个府当中,黄州府自宋以降,即学风甚炽,排名第一无可厚非;武昌是湖广行省之治所驻在地,名到前矛,也顺理成章。荆州排名第三,张居正的榜样效应,显然对当地学风日盛带来巨大影响。那时候,荆州府领辖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彝陵、宜都、长阳、远安、归州、兴山、巴东等,共计二州十一县。其中,又以江陵县的学风最盛,在那段时间,就涌现出了如曹忭、陈大宾、刘楚先、张楚成、张汝济、傅作雨、傅作舟等在历史上留下光辉业绩的优秀官员。因他们这个人才群体所取得的成就之突出,足以令当地被后人誉之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时至今日,张居正那一心为公,勇于担当,关切民生,不徇私情,诚笃至正,婉拒馈遗的家国情怀,仍然是荆楚大地桑梓家园后生学子的光辉典范。2014年1月7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述张居正的话说:“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张居正类似于这样的原话,讲过两遍:一次是在万历二年,他说:“致天下之道,莫急于安民;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请定面奖廉能仪注疏》)另一次是在万历九年,他又说:“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执政理念及政治思想,核心就在于尤其注重推求“安民之道”,他的这一思想,在今天注重政治文明的社会实践中,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现在,张居正的铜像高耸于古天井渊遗址处其墓园的基座上,作纱帽袍服造型,身姿挺拔,兀然挺立;左手微曲持笏,右手稍托玉带,稍稍蹙着的双眉下一对眼睛炯炯有神,分明可见这位改革斗士胸襟闳阔、磊落伟岸、风骨傲然、质朴刚正的超卓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