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言行诠释着代表职责

日期:2009-02-14 来源:本网

三月,荆楚大地,春寒料峭。然而,走在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新场村的田间地头,却到处生机盎然,菜花飘香。一道道清泉从机井里涌出,欢快地奔向农田。每当提起这里的变化,群众都会打心眼里称赞一个人。他,就是荆州区人大代表、八岭山镇财政所所长郑云华。

他乐于代民说话管事

郑云华从2002年开始,连续两届当选为区人大代表。在第一次与选民见面的会上,他说,人大代表一头连着选民,一头连着政府,既要代表群众说话,督促政府办事,又要把政府的工作向群众宣传,为群众顺气鼓劲。简朴的话语,赢得了选民的热烈掌声。

作为财政所长,他经常走村入户,检查落实农民负担政策;同时,他时刻不忘人大代表职责。在与农户座谈中,他认真搜集群众意见,一条一条地记在代表日记上。在一次走访中,一位学生家长反映,有的初中骨干教师先后“借调”进了城,不仅使乡镇中学教师不稳定,而且有的课目缺少任课教师。郑代表意识到,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子弟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他通过多种渠道调查了解了部分农村学校情况,认为这种情况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当年的人代会上,他撰写了《关于加强区直部门人事管理的议案》,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严格实行学校定编管理,奖励安心本职工作的乡镇教师;同时,通过实施“分层拓展”计划,强力推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现在,荆州区城乡中小学教育呈现出平等竞争、百舸争流的喜人局面。

郑云华代表遇事喜欢探个究竟,叩问合不合法,对群众有不有利。2007年,他在几个村调查时,发现有免费检查、赠医送药的活动。几个穿白大褂的“大夫”正在忙着给群众边检查边宣传,收钱发药。郑代表细心观察,前来求医的群众大多是妇女和老年人。经过打听,这些穿白大褂的并不是医院的医生,推销的所谓“祖传秘方”也不是国家批准生产的药品,说白了,属于游医假药,打着送医下乡的旗号骗取群众钱财。他立即将情况向卫生部门反映,医政执法人员及时赶赴现场进行了处理,并向群众揭穿了游医的骗术和害处。一些老人和妇女听了,恍然大悟,拍手称好。为了保障农村群众身体健康,他在去年人代会上撰写了《关于加强农村医疗市场管理的议案》,得到了区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卫生部门一手抓医疗市场管理,一手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全区农民都拥有了初级医疗保障。近5年来,郑代表共写各类议案、建议11条,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数得到了落实。

他乐于为民当家理财

八岭山镇是一个近郊农业镇,以粮油种植为主,经济效益不明显。2002年,郑代表在新场村调查时,农户刘先柏介绍,他种植黄金瓜(甜瓜)销路很好,亩平纯收入3000元左右,后茬正好栽晚稻。村支书反映,该村有许多农户想种,但缺乏启动资金。郑代表听后,立刻意识到,瓜稻连作是郊区农民致富的一种好模式。他回财政所后,与所委会商量,决定在新场村办科技示范点,财政所拿出1万元周转资金,由村委会负责借贷给科技户种黄金瓜,请刘先柏担任技术指导。当年,该村黄金甜瓜种植面积达200多亩,瓜熟时节,商贩纷至沓来,黄金瓜不出村就被抢购一空。瓜农一算帐,一亩甜瓜平均收入3500多元。

八岭山农民种瓜致富的经验传开后,不仅在全镇迅速推开,而且向城郊其它乡村发展。连续几年种植,全区面积近万亩,逐渐出现了品质参差不齐、竞相压价等现象。郑云华代表在调查后,邀请区农业专家、请镇政府领导和瓜农代表到财政所共商“甜瓜经济”。通过反复研讨和论证,他们确立了“树品牌、抓外销”的发展思路。镇村合作,政府将所有黄金瓜种植户编入“八岭山黄金瓜种植协会”,农技部门制订统一种植标准,村委会监督农户重施有机肥,禁用有“公害”农药激素,财政所安排专项资金为黄金瓜种植协会注册了“八岭山”商标,甜瓜上市时,村委会向会员验收发放商标。同时,财政所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最近两年,八岭山的黄金瓜种植又焕发了勃勃生机,“八岭山”牌黄金瓜,以其优良的品质、良好的信誉,已经走出了荆州,远销西安、深圳等城市,瓜农个个喜笑颜开。

在八岭山新湾、王场和三桥三个村,有6000多亩耕地,水源十分缺乏,十年九旱。因人工引水渠道长,损耗大,经济上不划算,加上农户思想不统一,灌溉问题难以解决。郑云华代表在这3个村与干部群众座谈,走在田间地头察看,苦苦思索着解决的办法。几千亩良田因旱减收甚至绝收多叫人心痛啊!有的农户建议,“要解决抗旱问题,只有打机井。打一口机井要几千元,可6000亩耕地要几十口机井,资金哪来呢?”郑代表听后,觉得群众的建议有道理。他第二天急匆匆地赶到省水文地质大队托熟人帮忙论证。在得到可行性方案后,他联络王志春、许汝望、杨官军等区人大代表,向区人大常委会提出了议案和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区人大常委会接到议案后,十分重视,请区政府、区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的负责同志和部分人大代表实地视察,现场办公,确立了分年度拨付资金打机井的方案。3年来区政府共投入资金21万元,打井60口,修建硬化渠1000米。昔日干旱地,如今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三个村的农民为表感激之情,自发在渠道旁竖起了一块“农税渠”纪念碑。

他乐于替民排忧解难

2004年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八岭山镇朱家岭村,调查农村税费改革情况。当时,总理饱含深情地对干部群众说,一定要把农村政策落实好,把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好。郑代表聆听了总理的嘱托,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总理走后,他主动找到市人大代表邓富成,商量当地群众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邓富成代表是朱家岭村人,两个人共同谈到了该镇的太(湖)川(店)公路。这是连结太湖农场、八岭山镇、川店镇和318国道“四点一线”的一条通乡干道,全长42公里,仅剩八岭山镇境内8公里未硬化。由于过往车辆多,路况越来越差,群众出行、防汛抢险都苦不堪言,而且,这还是前往八岭山风景区的一条旅游线路,修好这段路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和邓代表一起撰写了修建太(湖)川(店)公路八岭山路段的建议,送到区人大常委会。几个月后,市人大常委会幸正荣副主任一行前来走访调研时,他又积极联系其他几位市区人大代表,向市人大领导反映,市人大领导十分重视,表示积极督办。经过郑代表的多次反映,在市区两级人大的重视协调下,在市区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如今该路段已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大道。

郑代表常说,看到群众有困难,我不伸手帮一把,心里就不安。他用实际行动默默印证着他的承诺。农民冯士华,在一次车祸中摔伤了腰椎神经,一直瘫痪在床,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小孩读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郑云华在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把他作为帮扶对象,自己掏钱为他家购种买肥,农忙时经常到他家帮忙。为帮助冯家发展经济,郑云华又为他家买了两头小猪和饲料,帮助他逐步脱贫。郑代表除了在生活上给予扶持外,还在精神上鼓励他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在郑云华的帮扶下,冯士华的病情逐渐好转,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这个家也一天天脱贫了。冯士华逢人便讲:“我这个家在最困难时,多亏了郑代表的搭救啊!”

郑云华代表管公家的钱“抠门”,对自己也不大方,但他偏偏喜欢结交穷亲戚。八岭山中学学生郑聪就是其中的一位。20065月,郑聪的父亲因病去世,撇下了体弱的妻子、一双儿女和几间破旧的房子。郑聪这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聪明懂事,他知道单靠母亲无法供他和姐姐继续读书,便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在下村征收合作医疗基金时,郑云华得知了这一情况,当晚就找到学校校长,表示诚心想帮扶郑聪姐弟。他和学校协商了解决郑聪姐弟生活问题的具体方案,每学期资助他俩的学习费用,直到高中毕业,以后又经常为他们买衣服、给零用钱,还常常鼓励他们勤奋读书。如今,郑聪姐弟俩在郑代表爱心温暖下,在明亮的教室里发奋学习,双双成绩优异。郑代表到底做了多少好事,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他自己已经忘了。因为他总是惦记着未做完的事情,总是琢磨着明天要做的事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郑云华代表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走着,一步步走向群众,身影深深地印在群众心里。

(责任编辑李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