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3-08-21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2年8月29日在荆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静芹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抓好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等各项工作,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扎实推进、计划指标进展良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3.77亿元,增长4.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4、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7%,居全省第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居全省第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7.07亿元,增长4%,增速居全省第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7.7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2%,增速居全省第7。进出口总额完成93.2亿元,增长44.9%,增速居全省第6。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3%、8.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5、0.2个百分点。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确定的9个主要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等2个指标暂未达到预期水平,主要受国内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部分行业发展存在一定困难,稳住经济增长压力较大。

1.稳住经济大盘措施有力有效。稳增长措施多点发力。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早,全方位靠前发力,推出“开门红”九大行动举措,实现一季度强势开局。面对3月中下旬以来超预期冲击,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的通知》《关于加快消费恢复提振的若干措施》等近20个相关支持政策对冲下行压力,通过应急施策、精准发力,政策效应迅速显现,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稳住经济大盘的一揽子政策,出台《荆州市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工作清单》,新增降费退税减税缓税34.75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289.65万元,惠及企业5916家,受益率达89.54%,居全省市州首位。减免市场主体房租1475万元,惠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061户。累计减免担保费1568.5万元,代偿3.88亿元。稳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经济循环。安排财政惠企资金3.3亿元。加大重要原材料稳价保供,守住不发生“拉闸限电”底线。落实兑付种粮补贴1.5亿元。落实货车司机“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荆州港港口吞吐量3389万吨、增长61.8%,增速全省第2。荆州地铁集团完成运量351.8万吨、增长44%,铁水联运运量295.2万吨,均创历史新高。

2.产业基础持续巩固。三次产业占比为14.9:38.7:46.4,结构更趋优化。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农业总产值实现360.5亿元,同比增长6.2%。夏粮夏油喜获丰收,小麦总产56.50万吨,同比增幅18.97%;油菜总产58.44万吨,同比17.23%。工业经济承压行稳。33个行业大类、1088家企业实现产值增长,产值百强重点企业完成产值984.47亿元,同比增长22%。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6%。新增7个产值过5亿元的增长点,美的冰箱新产业园、亿钧光伏新材料等重大增长点顺利投产。服务业快速复苏。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发放首轮“惠购湖北”消费券47.26万张,消费券核销率达89.3%。网上零售增长较快,全市限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8.1亿元,同比增长35%。限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73.7%。全市接待游客29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6%。

3.投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好于预期。工业投资增长39%,占总投资比重40%,较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24%,占总投资比重58%,较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武松高速等299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荆荆铁路等394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按序时推进,江北高速东延段等129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美的“空冰洗”、亿钧耀能光伏玻璃等3个百亿项目已部分投产达效。华鲁恒升、云图控股、仙鹤纸业等4个过百亿元项目加快建设。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招商签约数、工业项目数、重大项目数、合同引资额、外向型项目、入库开工等6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引进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7个,新签约金山化工、金凤科技、利尔化学等6个投资过百亿项目。争资争项成效明显。动态调整“五个重大”工作清单,建立县乡两级“五个重大”工作清单。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发布。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纳入“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8.5亿元。新增政府债券资金92.53亿元。

4.城乡发展提能提效。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全面启动中心城区“1+10”重点功能片区建设,完成政府投资61亿元。荆州大学城、关沮新城等片区加快建设。成功获批省级海绵城市试点,18个项目进展顺利。开工老旧小区改造213个,完成投资1.7亿元。纪南文化和旅游集聚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县域发展不断提升。启动《荆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推动各县市区围绕“1+2+1”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产业集群。落实扩权赋能强县改革,深化“县直报省、省直达县”改革,逐条逐项梳理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清单,提高县域统筹能力。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乡村振兴有序推进。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派驻544支驻村队伍、2638名驻村干部,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确定43条片带推进村283个,实施项目101个。

5.生态环境稳步向好。长江高水平保护稳步推进。深入贯彻《长江保护法》,持续推进长江保护修复,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肯定。制定《荆州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攻坚提升专项行动2022年重点工作清单》,全市182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已拟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1678个。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完成所有涉水企业及8个工业园区排污口排查整治,查处2起偷排直排涉水违法案件。36个国、省控断面(水域),优良断面(水域)29个,占比80.6%。土壤污染状况保持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严格生态环保执法。开展全市生态环境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检查医疗废物与医疗废水场所点位255个,发现环境问题12个,整改完成12个;检查企业98家(次),排查隐患11个,已整改隐患11个,行政处罚1家次,罚款金额14万元。

6.改革创新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高标准制定《荆州市持续深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荆州市工程建设领域“六多合一”工作推进方案》《关于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1+2+N”制度方案,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和“六多合一”,推出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高效办成一件事”65个主题事项顺利推进,持续推进“一业一证”,在29个行业进行改革试点。科技创新力量持续加强。申报长江大学科技园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1家、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项。兑现科技创新奖补资金2668万元,投入1300万元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高新产业入统企业达到557家,实现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4.1亿元,增长12.1%。持续壮大战略性人才储备,为市直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259人。区域协同发展加快融入。积极参与编制《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立联系对接工作机制,共同推动荆岳高铁、监利至华容公铁两用大桥及连接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申报,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亿元。实现汉欧班列(长江号)荆州专列首发。

7.民生保障更加完善。稳岗就业成效显著。推出“才聚荆楚·凤鸣荆州”“我兴楚乡·能人返乡”、事业单位“招硕引博”人才激励、阶段性缓缴社保费等政策措施,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550场,提供岗位5.4万个。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450人次,发放补贴1738.9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控制目标。基本民生保障有效。民生支出201.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超过全省1个百分点。为城乡低保对象支出救助资金2.9亿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6088.39万元。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成功处置松滋市输入新冠肺炎疫情,顺利完成中心城区一轮区域扩面核酸筛查。市公共卫生中心、市卫生应急物资仓储中心投入使用,长江大学东校区南扩、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等项目加快建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开展百日攻坚化解信访积案,信访案件化解率97.5%。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网络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电诈案件同比下降19%。全面开展交通秩序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全市亡人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6.07%、47.83%。连续46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二、当前形势预判及做好下半年工作重点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3月中下旬以来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国家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重点区域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稳经济政策效应逐步释放,下半年全市经济有望继续回升、运行在合理区间。但更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经济运行压力大,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距年初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居民消费意愿不强,财政运行压力加大,产业链发展不充分,产业集聚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成效不明显;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等。

下半年,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决扛牢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推动战略体系继承创新、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宜荆荆都市圈,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更大贡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统筹抓好发展与安全。一是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对照全省流域综合治理“底图单元”,对接“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全面梳理、适度超前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的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守住水安全底线。编制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二是坚决守住生态和粮食安全底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实施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推进系统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和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90亿斤以上。三是坚决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全面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大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打击力度,加快推动非法集资陈案化解清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加强预算管理和资金统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多渠道增强融资能力,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做好煤电、天然气储备,保障能源供给稳定。四是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底线。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筑牢大数据平台、交通卡口、信息排查、重点场所、社区主动排查“五道防线”。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强化社会面治安管控,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高街面见警率,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2.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三高地、两基地”建设。加快荆州大学城、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等创新策源地建设,加强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全年新增10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二是做大做强工业底盘。拓展园区平台,加快县市区布局“一区多园”平台和标准厂房建设。抓好116个预增产值过亿元的工业增长点服务保障,支持传统企业技改扩能,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力度,引导美的、江汉建机、恒隆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平台。三是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和物质装备建设,新建63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快补齐烘干仓储、冷链保鲜等设施短板。支持重点产业链培育发展,培优锻强优质稻米、淡水渔业、菜籽油、生猪4条产业链。抢抓预制菜等行业风口,加快建设华中预制菜之都。设立荆州市农业产业基金,新增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30家以上。支持“荆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新认证或续展“两品一标”农产品20个以上。四是壮大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出台新一轮激发市场活力稳增长的若干措施。发展直播电商、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推动研发设计、科技中介、产品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规范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打造一批美食街、夜游步行街、夜间消费集聚区和示范街区。加快发展健康、教育、育幼、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统筹推进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荆楚文化传承发展中心。

3.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是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五个重大”,坚持政府投资项目“四问”原则,加快项目建设。分层分类建好前期、待审批和具备开工条件项目清单,加大亿元以上在建项目、中央预算内项目、省重点项目以及专项债项目调度力度,强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对接,争取更多资金份额。提振消费市场信心,落实促消费相关措施,开展好“欢购荆州?乐享生活”主题活动。鼓励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强化“房十条”落实兑现,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建设江汉平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荆荆铁路建设,推动荆岳高铁前期工作,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加快推进“两路两桥”等在建项目,二广高速荆州城区改线段、武松高速仙桃至洪湖段、沙公高速南延线及北延线、监利至华容高速(含监利长江公铁大桥)等“五路一桥”前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19个区域硬联通的项目年内全部开工。推进荆州机场扩建工作,推动纪南文旅区等通用机场建设。三是建设大宗货物铁水联运中心。加快启动松西河、松虎航道整治及内荆河航道一期工程建设。推动物流运输港、产业港、贸易港、服务港、功能港“五港”并建,重点建设盐卡、松滋车阳河、江陵郝穴、石首港四大港区。持续推进第四批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四是建设农产品集散中心。依托水域条件、多式联运条件、两湖绿谷等大市场基础,建设加工、仓储、转运、贸易一体化的农产品集散中心,构建“买全国、卖全国”采购供应体系,打造国家级流通节点。

4.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一是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坚持产城融合,加快城市新客厅、古城小样板等片区建设,丰富生活业态。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太岳东路、河滨路、工民路等道路以及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城市品质。二是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加强县城建设,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统筹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服务体系和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加快实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落实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强化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生活均衡化。进一步优化县域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夯实发展底盘。三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强化乡镇(街道)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经济运行和“四上”企业入库情况等重点工作考核指导。探索差异化多样化发展路径,启动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加快培育创建一批产业发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商贸旺镇、文旅名镇、特色小镇。四是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持续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扩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在中心城区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启动2条以上美丽乡村片带建设。重点推动石首市创建全国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公安县落实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政策资源。五是推动建设宜荆荆都市圈。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资源同用、市场同享、流域同治、民生同保。推动宜荆荆都市圈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硅化工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加快推进“跨域通办”“多地联办”。

5.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一是推动开放平台建设。依托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打造内陆开放“新沿海”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综保区申报建设,加强与省港口集团沟通联系,推进对外开放水运口岸申报,力争在盐卡港区设立分拨中心。二是优化改善营商环境。推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动“六多合一”“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改革任务全面达标,省级22个先行先试改革事项落地见效。深化“四办”“四减”,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三是全力以赴招商引资。精心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精准实施招商引资,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0个。深化与广东等地对口合作,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落地。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促进内外贸易循环贯通,培育引进一批外向型项目。

6.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做好稳岗就业工作。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用好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费缓缴等政策杠杆,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等融资支持,大幅降低人才落户门槛。二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布局调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医保经办服务一体化建设。持续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建设省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实施教育“双优化”整治专项行动,推进教育事业均等化发展。三是强化社会保障力度。严格落实最新社会救助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城市特困人员保障水平,中心城区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00套以上。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增加养老床位供给,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例提升到60%以上。四是推进法治荆州建设。不断提升法治荆州建设的质效,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提升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质量,全面完成“一规划两方案”年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