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人才 走出“瓶颈”

日期:2006-09-19 来源:荆州日报
● 记者 江峡 通讯员 杨德军

[新闻背景]近年来,我市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的情况更是不容忽视。虽然我市科技人员绝对数不少,但中、高级科技人员比例相对偏低,特别是高科技人员仅占全市总人口的1‰,这与我市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极不相称。而且就人才的分布而言,也是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多,在生产一线从事科研开发的少。人才断层、人才流失、人才分数等问题,业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今年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王百成等10名市人大代表,针对我市缺乏高科技人才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引进人才的建议》。他们在建议中指出,要实现工业兴市的目标,就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医药等,而这些产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他们希望市政府尽快出台方案,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加入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与建设。

市科技局在承办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转交的《关于引进人才的建议》时,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力求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为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改善单位人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他们进一步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一方面大力引进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企业博士后产业基地,吸纳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一方面以引进我市急需的中高级人才为主,开通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从住房、子女上学等各种待遇上提供保障;同时注重引进人才与所需专业的对口,以避免浪费人才资源。

为了主动适应工业兴市对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市科技局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为纽带,加强了同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特别是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以及长江大学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清华大学在荆州设立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后,先后派出3名博士研究生在我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中2名博士研究生在市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承担了30万套汽车动力转向器总装线物流工程课题研究,1名博士在市科技局重点从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研究。为充分利用武汉理工大学的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实现大专院校教学、科研上水平和地方经济大发展的“双赢”目标,市科技局采取多种形式,和该校进行接触和洽谈,建立了战略性、高水平、全方位、长期性的合作关系。武汉理工大学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就各自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向我市进行推介后,主动向企业征询并解决了24个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结合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市科技局积极推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招投标制。他们针对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及重点科技专项中的重大科技项目,在立项时采取公开招标、公开竞聘的形式,面向全省、全国乃至国外广纳贤才,选择最佳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以加快优秀人才的聚集。四机赛瓦公司是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油田计算机自动控制固井、压装设备、油田井下工具、电动绞车等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基地。该公司从美国高薪聘请世界知名石油设备专家TOW ALLEN先生后,开发研制出ACS—II密度自动控制固井水泥混浆撬,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确定了该公司在密度自动固井设备领域的领先地位,极大地缩小了我国在石油技术装备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市科技局加快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政策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他们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科技人员的贡献与报酬挂钩,对承担国家和省市研究开发任务的科技人员,逐步实行岗位工资与课题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企事业单位在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成果方面取得经济效益的,在其产品批量投放市场后1至3年内的新增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有功人员。同时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通过技术作价入股、人才资本入股、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等方式,促进人才资源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市电工仪表公司引进的62名大学生,月薪均在4000元以上,最高的达1.2万元,高薪引进的科技人员收入占到职工收入总额的20%。龙发、凯乐、沙市轴承厂等企业采取与成果、项目挂钩的形式,以10万元年薪聘请国内外高科技人员成为企业的技术顾问。洪城公司在企业内部设立科技进步奖,重奖有功人员,现在获公司奖金1万元以上的科技人员就有数十人,其中有1人获得12万元重奖。

优秀人才的引进和聚集,促进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长足发展。目前,我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国家级CAD应用示范企业3家;国家863产业基地1个;省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5家,以及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

[编辑点评]市科技局在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转交的《关于引进人才的建议》过程中,注重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充分体现了该局不负使命、勇挑重担的主人翁精神。

常言说得好,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只有像市科技局那样,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战略资源的观念,深刻认识到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决定性和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才能有效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更好地为工业兴市战略建功立业、再谱新篇。

                       (责任编辑:官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