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日期:2014-08-26 来源:未知

关于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1年6月28日在荆州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人大民宗侨外委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万江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在今年召开的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龙敏等10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对荆州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的议案》(以下简称议案),经大会主席团研究,决定将议案交由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为了落实好这个议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决定,由主任易法新、副主任段昌奉率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专委会委员等,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情况进行专题调查。3月底至5月下旬,调查组先后到江陵、松滋、公安、石首、监利、洪湖等县(市)实地察看景区景点,与当地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提出议案的人大代表和从业人员等进行座谈,深入了解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和开发情况。调查组还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市政府、市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有关专家、学者等对进一步整合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资源丰富,品种多样。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不仅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集中地、荆江水文化的汇集地,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地理,给荆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宝藏。一是底蕴深厚的楚文化。楚国在荆州建都长达411年,创造了可与同时代古希腊文明相媲美的楚文化。全市分布着纪南故城、郢城、八岭山古墓群、雨台山古墓群等大量的楚国历史遗址,馆藏文物达13万件的荆州博物馆收藏有越王剑、虎座鸟架鼓、羽人以及战国丝绸和漆木器等大量的国家级珍贵文物。二是历史悠久的三国文化。“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作为三国古战场之一,荆州古城、关帝庙、张飞一担土、洪湖乌林古寨、监利华容古道等三国遗存令人心驰神往;广为流传的刘备借荆州、关羽守荆州、吕蒙袭荆州等三国传奇故事让人回味无穷。三是厚重独特的水文化。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河道蜿蜒、九曲回肠的荆江贯穿我市全境,中心城区的万寿宝塔和公安县荆江分洪工程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洪湖湿地、松滋洈水、石首天鹅洲、江陵蓝星洲等共同构成了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四是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在我市留下了洪湖瞿家湾、监利周老嘴红色首府,监利汪桥红六军军部,江陵沙岗红军街,石首红军树等革命遗址,以及洪湖赤卫队等革命故事。五是千古传诵的名人文化。荆州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涌现了楚庄王、屈原、宋玉、孙叔敖、申包胥、岑文本、张居正、“公安三袁”等一批历史杰出人物。我市还有以马山民歌、啰啰咚、鼓盆歌、荆河戏、说鼓子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章华寺、卸甲坪土家族自治乡为代表的民俗宗教文化等。

2、环境改善,活力增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一是产业定位进一步明确。确定了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来培育,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的战略定位;提出了“推动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文化荆州走向世界”和“将荆州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中心”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以“楚国故都、三国名城”为主题,重点打造荆州古城、熊家冢遗址博物馆、纪南城遗址公园暨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旅游精品,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和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工作思路。二是主导力度进一步加强。成立了荆州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和荆州市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全市旅游工作(洪湖)现场会,组建了荆州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了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三是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了减免新办文化旅游企业所得税、文化旅游项目城建配套费,对星级饭店经营用水按非居民类价格优惠,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以及关于旅游招商、项目用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奖励扶持措施。四是硬件环境进一步改善。结合“四城同创”、旧城改造等工作,先后升级改造了中心城区荆沙大道、北京路等城市道路,绿化了东门、新南门等片区,治理了荆沙河、护城河等水系,城市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随着“沪汉蓉”高速客运铁路(荆州段)的通车、“荆岳”铁路的建设,“三横五纵”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一港十区”航运网络的构建,我市旅游交通环境也将得到更大改观。

3、规模初具,发展提速。“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旅游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旅游接待总量、总收入均保持了每年两位数增长。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2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1.1%;旅游总收入达51.98亿元,较上年增长47.7%。一是规划体系正在构建。先后委托美国灯塔公司、英国MCI公司、清华大学设计院、中国建筑设计院等国内外知名策划设计公司,编制完成了荆州市区旅游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荆州文化旅游等总体规划,荆州关公文化园、纪南城遗址保护和熊家冢遗址博物馆等项目规划,基本形成了“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龙头,各景区景点专项规划为主体”的规划体系。二是项目建设不断推进。洪湖乌林国际温泉度假区正式对外营业,关公文化园、市游客集散中心、洪湖岸边是家乡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市文保中心、海子湖休闲度假区、荆州古城整体开发、楚天凤凰城、松滋卸甲坪土家族民俗文化街等项目的规划、策划和招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三是推介力度逐渐加大。针对北京、河南、西安、广州等客源市场,先后举办湖北荆州(北京)、湖北荆州(郑州)、湖北荆州(西安)、湖北荆州(广州)旅游推介活动,有效地提升了荆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配套产业有所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旅行社、餐饮、住宿、交通等文化旅游配套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共有旅行社49家,旅游从业人员达2.8万余人;星级饭店41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旅游交通服务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其中荆州恒信旅游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拥有旅游大巴60余台。

4、机遇难得,挑战严峻。当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大于挑战。机遇方面,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国家文物局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共建南方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协议;省委、省政府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战略,确立了旅游业的引擎、先导作用,明确了把荆州作为文化中心来建设的定位;湖北省于去年召开了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部省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设,全面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深入推进‘十二大工程’和‘十大旅游区’建设”,我市荆州古城旅游区、洪湖岸边是家乡等项目位列其中。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战略转型和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挑战方面,与同属历史文化名城的大同、洛阳、开封、扬州等城市相比,与周边兄弟市州相比,我市文化旅游发展步伐还比较缓慢。无论是收入总量、占GDP比重,还是品牌和景点建设,都有较大差距,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此消彼长之下,我市的文化旅游发展形势极其严峻。在2010年国家旅游局评定我省新增的3个5A级景区中,我市没有景区上榜,而恩施州作为曾经的旅游后发地区却榜上有名。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制约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当属资源整合开发不够。主要表现在:

1、缺乏整体联动,没有形成合力。一方面,思想认识不够统一。虽然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愿望强烈,但在资源整合开发上还存在着思想不够统一的问题,有的部门心存顾虑,担心资源整合会影响部门权益。另一方面,统筹协调不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旅游、文化、文物、交通、国土、住建、民宗、水利等多个部门同心协力、共同努力。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缺少一个有实质性权限的“操盘手”,来对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有效地全盘调控和综合协调。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由于职能所限,只能对行业进行规范管理,难以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体制机制不顺,难以适应发展。在体制方面,我市文化旅游资源隶属关系复杂,分属市、县(市区)多级政府和不同行政部门管辖,且大都是国有资产,属事业性单位,处于“各弹各的调、各走各的道”的状态。仅中心城区的景点,就分别隶属于市区两级的十余个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使我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利用。荆州东门景区、城墙外的景区及附近的张居正故居本是一个自然的整体,现因分属市政园林、文物等多个部门管辖,未能实现整体开发。在机制方面,文化旅游产业既是一个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又是一个市场运作性强的产业,仅仅依赖政府投入和开发是不够的。目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的投融资、营运和人才机制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为谋求激活资源而成立的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组建工作还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资源开发过程中,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大多没有实现有效分离,市场化配置程度低。高端的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经营管理、宣传推介、导游服务等专业人才极度匮乏,难以适应发展大文化、大旅游的需要。

3、推进力度不大,效果不够明显。当前,我市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尽管我市为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意见,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土地征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举措还缺少大突破,致使文化旅游招商易、落地难。二是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不快。存在项目与规划的衔接不够,规划执行不严等问题。对重大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没有实行专班跟踪服务和协调,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我市迄今为止引进并开工建设的最大文化旅游项目——荆州关公文化园,由于房屋拆迁问题,工程无法按计划推进。三是财政投入不够。虽然市财政从2010年开始列支5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保持每年10%的增长,但是受制于有限的财力,财政投入力度还是大大低于周边兄弟市州。省内的荆门、襄阳等地的旅游发展资金均为2000万元,宜昌市则达到了4000万元。

4、旅游产品不精,开发层次较低。一是景点竞争力不强。我市建成对外开放的景点,规模普遍偏小,缺少在市场上叫得响的核心精品;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老景区没能进行产品再创新,创意老套、形式单一,竞争力没有增强。二是区域联动不够。各地存在“站在自己地盘话旅游”的问题,没能从资源的互补性、同质性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主动进行联动开发,打造更大、更有竞争力的旅游景区。如,洪湖东岸与西岸、瞿家湾与周老嘴两个红色首府就没有实现联合开发。三是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有形化、产品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通过旅游产品等展现出来,景点景区缺少品位高、内涵深、吸引人的多元特色文化元素。四是产业链条不完善。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匮乏,饮食品牌较少,大部分文化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范围窄、竞争能力弱、市场适应性差,缺乏行业龙头和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

三、整合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在强化组织领导上要有新举措。文化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产业链长,是消耗低、带动强的朝阳产业,是增强硬实力、提升软实力的动力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产业。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充分认识加快资源整合开发步伐,推动文化旅游突破性发展的重大意义,把文化旅游发展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大局结合起来,同步谋划、协调推进。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坐镇指挥,统筹协调文化旅游工作,组建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建立健全督办落实与问责激励制度,着力解决资源整合开发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借鉴襄阳、绍兴等地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深化改革,整合行政资源,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管理新体制,增强对全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适时研究出台力度更大、条件更好的优惠政策。各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在推进机制创新上要有新突破。一是创新开发经营机制。探索文化旅游资源“三权分离”的新模式,让政府掌握所有权,部门行使管理权,市场用活经营权。主要景区景点实行统一融资、统一开发,并灵活运用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强对外合作,使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好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药引子”作用。进一步加大向上争取和对外招商力度,将荆州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与相关投资公司进行整合,逐步充实资产,将其真正打造成我市文化旅游投融资的主力平台。三是建立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营造宽松环境,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实用型策划、经营、管理和导游等人才;依托本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大对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在文化旅游开发上要有新成效。一是明确市场定位。荆州文化旅游不仅要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吸引省内和中部地区客源,还要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积极开拓全国、全球市场。二是加强高端策划。在全面摸底、通盘考虑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大视野、大手笔的做好整合开发规划和策划。切实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确保发展的科学性和有序性。三是突出开发重点。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核心,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世界一流、荆州特色的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打造国家4A、5A级景区为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荆州古城保护、关公文化园、楚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熊家冢遗址博物馆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四是做好统筹兼顾。注重“抓大不放小”,在抓大项目、抓大招商的同时,重视全市其他景区景点的整合开发,加快建设一批精品景点景区,改造升级一批现有景点景区,努力构建“龙头带动、核心支撑、线路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全市文化旅游业点、线、面高水平的融合发展。注重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性、合理性和有序性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在完善产业体系上要有新发展。要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文化旅游六大要素,扬长补短,加强市场管理,培育市场主体,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大力引导、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组建专业创作团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通过打造高品位的荆楚风情园、文化旅游演艺节目等方式,将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产品化、有形化;评定一批荆楚名菜,建设一条荆楚饮食街,推出荆楚风味的特色餐饮;大力发展星级饭店,规模发展商务型酒店,普及发展经济型酒店,形成高低搭配的酒店体系;结合公铁路网建设,加大景区间旅游公路建设力度,构建畅通便捷的旅游交通;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规范化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发特色浓郁的旅游商品;不断加强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切实提高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