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4-08-26 来源:未知

关于荆州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1年6月28日在荆州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

荆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陈飞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荆州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荆州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

企业是市场需求最灵敏的反应器,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要实现我市科教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市企业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到201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25家,净增657家,是“十一五”末的2.1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4.4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37家,过10亿元的企业11家,企业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增多。我市现有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个,省级高新区1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家,全省100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中我市即占12家,全省10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中我市即占11家,并有19家企业入选“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全市登记备案的高新技术产品394个,今年又有20项产品被认定为2010年度湖北省自主创新产品,其中2项入选湖北省重点自主创新产品。我市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6个和湖北名牌产品91个,其中80%以上为高新技术产品。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10%,位于全省各市州前列。

2、企业科技研究机构和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增多。目前,我市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45家,企业R&D人员1579人,其中研究人员995人。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博士后产业基地7个,规模以上企业中有50%的工业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

3、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计划项目不断增多。作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不断增多。我市2008年的企业R&D经费投入为1.56亿元,到2009年上升到1.76亿元,增长13%。2010年由企业承担的省级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数量较2009年分别增长了38%和10%,2010年企业争取到的省级以上项目经费较2009年增长了20%。

4、企业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断增多。2010年我市企业共登记市级重大科技成果23项,较2009年增长28%。在最近的第六届荆州市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中,企业获奖项目数占比由上一届的48%上升到53%。2009年企业申请专利265件,授权215件,2010年企业申请专利387件,授权275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46%和30%。

二、近年来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中所做的工作

1、强化创新体系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所作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市把创新型企业建设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细胞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和创新人才聚集的主体。一是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载体,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整合科研资源和部门力量,在企业中建立各类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其他研发机构。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研发机构建设,不断实现创新突破。该公司搭建起包括省级高性能石英玻璃及石英纤维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武汉理工菲利华石英玻璃纤维研发基地、国家重点军工项目配套生产基地“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集成科研人员的智慧,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公司共取得专利1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项,并承担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形成了抗衡国际石英巨头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切入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指导企业开展“专利扫零”工程和专利申请自主、专利维权援助等工作,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水平,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近年来,全市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申请量增幅、授权专利增幅大幅攀升,三大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2010年我市企业专利申请量达387件,占到全市专利申请量的一半以上。三是以重大科技项目为引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积极向上推荐申报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争取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2009年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半导体用高性能石英玻璃材料及制品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和洪湖德炎水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宗低值淡水鱼虾精深加工技术集成”项目获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支持,分别得到无偿资金500万元。2010年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的“深井数字化电控钻机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和湖北福娃集团有限公司的“有机稻米生产加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支持,分别得到无偿资金500万元。通过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实现研发投入主要在企业发生,科研平台主要在企业搭建,高层次人才主要在企业集聚,科技成果主要在企业产出。

2、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拓宽企业创新途径。通过政府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促进企业利用社会创新资源,形成创新资源有序流动、运行机制较为完善、合作内容较为丰富、合作形式较为规范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实现信息互通、项目对接、成果共享,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形成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为目标,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要求,加快实现由“零散式合作”向“合同制合作”和“战略联盟式合作”转变。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跟踪行业国际发展动态,先后与世界著名的转向系统研发机构澳大利亚比毕夏普公司、韩国德尔福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同清华大学共同成立了“清华恒隆汽车转向系统研究所”从事电动转向系统产品的研发和试验,与武汉天喻软件公司开展汽车电动转向系统数字化仿真分析平台项目合作,实现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广泛交流合作。二是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石油机械厂按照“市场调研—量身定做—跟踪服务—持续改进”的产品研发路径,搭建产学研用一体的研发合作创新平台,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先后承担多个国家和中石化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获得国家专利100多项,新产品产值贡献率保持在55%以上。三是完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从建立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主体、引导创新活动入手,采取以项目带动合作、整合产业技术资源、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等方式,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汉科公司、江汉精细化工等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与国内多家石油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形成院所与地方、院所与企业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发出填补国际国内技术空白的高新科技产品。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我市企业引进先进科技、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促进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施,推动解决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3、优化科教资源配置,加快支持企业创新的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我市拥有比较丰富的科教资源,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数量都居于全省市州前列。我们依托这个资源禀赋,按照“开放共享、提高效益、保障重点、服务创新”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采取后补助的方式,依托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企业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一批有研发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支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改善产业发展软环境,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与孵化服务配套衔接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网络为基础,依托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性、开放性和公益性等特点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以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推进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全省第一批认定的四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我市即占有两家,分别是荆州石油精细化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洪湖石化装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加强科技创业平台建设。以服务科技人员创业发展为中心,重点支持孵化器和产业集群区域创业中心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人才,增强科技园区辐射功能,发挥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品孵化器的载体作用,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荆州创业服务中心累计孵化项目245个,实现产业化项目78个,累计毕业企业30余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1家,目前在孵企业126家,已成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基地。为解决在孵企业中试需要,让在孵项目加速成长,荆州高新区在已有国家级创业中心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器、光机电和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长江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海外博士创业园、荆鹏软件园等创新载体,由向兴金博士、李建华博士、王晓春教授、余维初教授等一批长江大学专家携创新成果进园创办的荆鹏、汉科、创联、华孚等科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长为我市科技型企业的生力军。今年将大力支持荆州开发区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

4、细化政策落实,营造鼓励企业创新的氛围。研究制定技术创新工作的规划、政策、措施和法规,积极引导和规范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做到政策法规引导和项目计划指导相结合,同时出台与政策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辅导企业用好用足技术创新优惠政策。一是加大政策引导。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荆州市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开展荆州市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市科技(奖励)大会,集中表彰奖励在自主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优惠政策。积极深入企业宣传科技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帮助和指导企业落实研发费税前扣除及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去年全市1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减免所得税即超过500万元。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引入和利用社会资金、基金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金融信贷等直接、间接投资,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初步建立起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辅助、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市直有关部门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融资贷款近5亿元,积极帮助新力大风车、明德科技、菲利华、达雅化工等多家企业与创投公司进行了对接,目前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三是争取项目资助。近年来,通过积极跟踪、精心组织、重点培育,我市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资金支持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省科技项目无偿资金达到1.06亿元,其中有6项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3200万元资助。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指导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创新基金实施十年来,我市已有57个项目得到国家、省创新基金的支持,共争取项目经费3227万元,居全省市州首位,大大激发了我市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热情,涌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促进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崛起。

我市在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有效的实践,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比如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还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还不高,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还较少,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偏低,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足。有些企业由于受到自身装备水平、科研条件、生产条件因素的影响,对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市场的状况无法做出完全准确的预测,从而产生技术风险;有些技术商品因自身生产条件的限制,导致成本增加,价格过高,产品无法参与市场竞争,也可能因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从而产生市场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使企业经营者缺乏技术创新的勇气,开拓市场的锐气,做大做强的豪气,追求短期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经营思想也助长了企业的投机行为,冲淡了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愿望和热情,阻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在企业的形成。二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份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说,“有两个数字比GDP更为重要,一是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是研发经费占生产的比重,这两条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力量,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国际企业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就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3%,企业就无法在市场上立足;达到3%,企业能勉强维持生存;达到5%,企业才有竞争力。有了充足的研发投入作保证,企业才会源源不断地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才会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但是我市有些企业过分依赖外国产品和技术,宁愿以购买替代创新,不愿投钱搞研发,满足于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对于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兴趣不足、力量薄弱,全市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0.5%,远低于发达地区的水平。企业研发经费不足必然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三是创新人才短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但是我市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难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或是留不住高层次优秀人才的现象,其中既有人才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不能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和成长环境、闲置人才或不当使用人才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市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短缺匮乏,特别是缺乏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的产出效益。加之评价和激励体制的问题,不少企业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晋升职称、发表论文和申报奖励等方面,而不是专注于研究发明,即使从事技术研发,也主要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导致研发活动缺乏创新性。四是信息化水平不高。我市信息化建设进展较快,但信息化运用仍然处于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需要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地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提升核心技术。

三、下一步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莅临荆州视察指导时,专门考察调研了湖北神电汽车电机有限公司、美的冰箱荆州工业园、荆州恒盛汽车系统有限公司、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等四家重点企业。张德江副总理充分肯定了荆州企业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绩,并勉励我市企业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强企业管理,积极拓展市场,争当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典范。这是对我市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鞭策和鼓舞。我们将以此为动力,进一步加大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的工作力度。

1、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企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才能保持自己的产品优势和领先地位,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但是有相当比例的高新技术企业非但未受影响,反而生产更加红火,因此要通过更加广泛的社会宣传,进一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支持企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争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实现由“荆州制造”向“荆州智造”转变。

2、建立健全科技社会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人才、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可以形成强大的创新能力,可以使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我们将努力搭建产学研的联系平台,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组建研发机构、科研示范基地、承担科研计划项目,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引导扶持技术评估、信息咨询等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广大企业家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条件。

3、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曾经就科技创新作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体制和机制就是发动机,人才等各种创新要素就是燃料,只有发动机的功率足够大,燃料才会充分燃烧。”当前,我市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相应的各类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仍不够浓厚,企业发展方式走的还是传统的老路子,还没有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轨道上来。

4、加大企业科技投入。目前,我市财政科技投入十分有限,社会风险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不能够满足企业科技投入的需要。2009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明确规定:“省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经费支出所占比例应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县两级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在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比例应当达到国家科技进步考核指标要求”。但是,我市目前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在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比例还没有完全达到国家科技进步考核指标要求。

5、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实践证明,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往往能够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带动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升。要大胆引进和培养人才,用人才优势促产业优势,从而提升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把人才工作实绩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把引智提高到与引资同等的高度,由注重发挥物质资本的后发优势向突出发挥人才资本的先发优势转变、由注重“招商引资”向突出“招才引智”转变。加大对高科技项目和龙头企业项目引进力度,以此为载体招引各类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等人才,使引进的人才和智力服务于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以提高高新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6、加强对企业的直通车服务。我们不仅要推动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更要注重转化后的社会效果,要主动到企业中宣传科技政策,提供技术信息,组织引导企业参加各类高交会、洽谈会、博览会,当好企业的“红娘”和“保姆”。最近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明确全省186家企业享受政府直通车服务。我市有9家企业入选,我们将以此为重点切实做好对企业的直通车服务。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引领作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但我们坚信,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克难奋进、不断创新、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够开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为“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