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13-09-10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2009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社会呈现发展加快、实力提升、效益改善、后劲增强的态势,整体经济好于预期,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除外贸出口外,均全面超额完成。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7.8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5.2亿元,增长4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4亿元,增长20.5%;外贸出口4.48亿美元,下降27.2%;实际利用外资1.31亿美元,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36亿元,增长2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1.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4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64元,增长11.8%。纵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大力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态势良好,实现农业总产值383.5亿元,增长10.2%。粮食和油菜籽产量再创新高。分别达370.5万吨和54.01万吨,增25.9万吨(5.18亿斤)和5.58万吨。棉花总产下降。达13.16万吨,减1.84万吨。畜牧生产态势良好。全市生猪出栏397.2万头,增38.8万头;家禽出笼5947万只,增1184万只。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水产放养面积211.9万亩,增23.9万亩,水产品产量100万吨,增15.6万吨,实现渔业产值115.7亿元,提前一年实现“211”目标任务。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87家,农民专业化合作社新增305家,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55%、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7个乡镇新纳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范围,8个省级试点乡镇完成规划编制,农村通村公路、安全饮水、沼气建设、土地整理等工程稳步推进。

(二)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运行质量逐步好转。坚持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全市工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16.7亿元,增27.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14家、增213家;实现销售收入609.8亿元、增长27.2%;实现利润23.11亿元,增长38%;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85.85%,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全市完成城镇以上工业投资196.7亿元,同比增长46.8%,占城镇以上完成投资的51.1%,连续两年保持在50%以上。

(三)投资持续高位运行,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5.2亿元,同比增长49.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完成投资384.8亿元,同比增长50.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36亿元,同比增长60.2%,高于去年同期59.3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36.1亿元,同比增长176.6%,高于去年同期95.4个百分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完成投资9.58亿元,同比增长77.9%,高于去年同期65.7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汉宜铁路路桥工程基本完成、国电长源热电联产建成投产、重点泵站更新改造、病险水库整治、荆南四河整治、四湖流域综合治理、洪湖岸边是家乡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50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48项,开工率96%,完成投资98亿元,过亿元以上项目28项,竣工18项。争取项目资金取得新突破。全市争取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15.1亿元,占全省的10%,位居全省前列。

(四)城乡市场日趋活跃,外贸出口降幅收窄。认真落实家电下乡等消费促进政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4亿元,同比增长2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4位。城乡消费同步发展。城市、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完成235.2亿元和210.2亿元,增长22.4%和 18.3%。汽车、家电、住宅装饰等成为消费热点,涨幅分别为36.5%、39.9%和34.6%,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发挥积极作用。外贸出口降幅收窄。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拉动减弱,从9月份起降幅有所收窄,环比逐月上升,全年出口4.48亿美元,同比下降27.2%。

(五)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运行态势平稳。加强增收节支和信贷服务工作,全市财政金融稳定运行。全市实现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50.2亿元,增长19.6%,其中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36亿元,增长2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865.2亿元,比年初增加13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87.7亿元,比年初增加82.4亿元,增长27%,高于存款增幅8.5个百分点。积极拓展金融服务网点,成立市商业银行公安、江陵支行和荆州郢都农村合作银行挂牌,7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经营;信用环境建设不断加强,连续2年获省“A级信用市州”称号。

(六)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紧紧围绕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开展节能考核、节能宣传、节能灯推广、节能技改等工作,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区污水处理厂及各县市污水处理厂抓紧建设或投产;推广节能灯12万支;关闭小印染、小炼铁等结构调整类治理项目18个,争取节能减排资金近2亿元;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被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确定为国家级研发基地。预计全市单位GDP 能耗同比下降7.4%,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二氧化硫排放下降2.66%,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6.23%,化学需氧量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大力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园林城市活动,实施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创卫工作顺利通过验收。中心城区完成城建投资7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护城河改造、荆沙路黑化等工程基本完成,小北门等景区绿化美化成效明显;北京中路地下人防工程开工建设;火车站站房设计规模扩大到1.2万平方米,拆迁任务基本完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荆州发展规划》、《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编制完成,熊家冢楚墓保护和洪湖岸边是家乡等项目被省政府列为先期启动的重大项目,荆州古城护城河南岸开发、文保中心、纪南城遗址保护等项目规划正在抓紧编制。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工作得到加强。发放创业小额贷款2.4亿元,帮助5405人实现创业,带动2.55万人实现就业,“百姓创家业”的经验得到进一步推广;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3.1万人。累计入库社保基金24.97亿元,增长8.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89万人,参合率94.2%;新建廉租房2912套,发放租赁补贴3万多户。文化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市接待游客6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亿元,分别增长15%和12%,“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申报稳步推进。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认定登记鉴定科技成果24项,落实科技经费3326万元。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经费保障机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成功举办市第四届运动会,国家语言文字二类城市通过评估验收。血防工作完成年度任务,救治晚血病人2901人,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控措施,严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取得新进展,“10.24”全国见义勇为英雄群体先进事迹感动全国。

2009年,我市经济整体运行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缺少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支撑;工业经济回升基础不牢,受市场需求不足,部分重点企业下滑态势没有改变,产销率不高;中小企业贷款依然困难,资金仍然比较紧缺,全市工业贷款余额25.26亿元,比年初还略有下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民增收压力仍然很大;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缺口较大。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关之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谋篇之年,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之年。综合分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充分考虑我市发展的现状和潜力,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的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达800亿元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达544亿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达526亿元以上;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达25亿元以上;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达5.2亿美元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达1.5亿美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达14360元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达5840元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

完成上述目标,总体上看有利因素较多。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国内发展环境总体好于去年。从自身发展来看,面临着六大机遇:一是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完善保增长、扩内需一揽子政策措施,有利于我市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新上一批重大项目,确保经济快速增长。二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我市在能源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三是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带来的机遇,有利于我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建设。四是“后三峡时代”提升到国家层面,有利于我市解决三峡工程蓄水后带来的一系列遗留问题。五是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我市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六是编制“十二五”规划,有利于我市将一批在较长时期内意义深远、带动力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项目,挤进国家、省的规划。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不确定因素还很多,需要在今年增强机遇意识和进取意识,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三、2010年计划安排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2010年我国经济处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时期。我市要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加快发展中调结构,着力加大投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注重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步伐。结合我市实际,为确保各项计划目标的实现,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把增加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途径,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一是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2010年千万元以上续建和新开工的投资项目790个,总投资1238亿元,今年计划投资407亿元;总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30个,今年计划投资311亿元。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实行专班负责、跟踪服务,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4亿元。先进制造业方面,过亿元重大项目97个,今年计划投资123.6亿元。抓好投资4个亿的美的扩能、投资2个亿的越美高效节能印染、投资7个亿的雨润食品工业园、投资7.5个亿的丽源科技染料助剂、投资1.5个亿的江汉精细化工硅烷偶联剂扩规、投资1.2个亿的凯乐特种光缆管材、投资5个亿的鑫隆再生塑料建筑板材、投资1.8个亿的诗煌再生铝深加工、投资2个亿的福娃鱼米复合食品加工、投资4个亿的德炎水产加工等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方面,过亿元重大项目43个,今年计划投资102亿元。狠抓汉宜铁路及火车站、荆沙铁路改扩建、沙隆达自备电厂、荆岳长江大桥、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盐卡码头二期、化学危险品专用码头、李埠港区一期工程、监利容城新港、松滋车阳河港、引江济汉荆州段通航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荆州长江公铁两用桥、洪监高速、荆监一级公路江陵至容城段、荆南四河堤防加固、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六大灌区节水改造等尽早开工建设。做好荆岳铁路、荆沙发电厂、松滋核电、江南高速等项目前期推进工作。农林水方面,过亿元重大项目22个,今年计划投资17.5亿元。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通村公路、泵站改造、农业血防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等项目建设力度。现代服务业方面,过亿元重大项目41个,今年计划投资47亿元。推进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二期、浩然楚都物流园和现代粮食物流等项目建设。生态环境方面,过亿元重大项目8个,今年计划投资9.3亿元。抓好污水处理厂、城区垃圾收运及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等项目。文化旅游方面,过亿元重大项目19个,今年计划投资10.4亿元。着力抓好熊家冢墓地遗址博物馆、荆州文博园、洪湖岸边是家乡、关公文化园、长江文化园、洈水风景区、天鹅洲湿地、乌林温泉度假村和护城河南岸改造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二是抓紧谋划重大项目。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荆州生态旅游新区和江南高新农业示范区建设,尽快筛选确定一批产业发展、节能减排、高新技术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项目,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搞好深度研究,为争取各项专项资金创造先决条件,确保项目库投资规模在1万亿元以上。三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在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产业和投资政策的基础上,以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产业特色、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基础设施、关注改善民生等项目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力争争取中、省投资有新突破。四是着力激活民间投资。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进入公共事业、金融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建立投资信息、项目信息共享平台,营造民间投资好环境、好氛围。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项目谋划、产业发展,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项目跟踪服务,争取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2、继续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一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围绕“125”产业发展计划,组织实施荆州市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落实方案及农产品加工五年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将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成过千亿元产业;化工、纺织印染打造成过五百亿元产业;汽车零部件、轻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打造成过百亿元产业。二是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双百工程”。坚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加快发展,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00家以上;抓好“双百工程”,扶优扶强,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生物医药、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育种等新兴产业发展项目,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1-2个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加强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国家调整和振兴产业政策的机遇,争取中、省扶持企业科研和技改贴息支持,改造技术装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加科研投入,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形成核心竞争力。

3、抢前争先抓机遇,加快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抢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机遇,特别是优先开发荆州段的大好机遇,以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为重要抓手,加大力度,强力推进,力争将荆州打造成为长江流域重镇。一是科学制定三年实施方案。围绕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生态文明、景区建设、对内对外开放及财政金融等方面制定方案,落实到产业,规划到项目,细化到工期。二是突出抓好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港口、航道和通港公路连接线为重点,整合资源,加强沿江港口和航道建设,打造荆州组合港。三是加快发展主导产业。扶持发展外向型、大运量、高耗水产业,抓紧建设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深圳电子工业园、石油机械工业园、白云边工业园等十大园区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沿江产业带。四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培育发展石首、洪湖等节点城市及重点乡镇建设,加快推进沿江城乡一体化。五是全力争取更多资金政策支持。进一步调整、完善、充实长江经济带项目库,积极争取重大项目,特别是国家、省项目布点荆州,推动长江经济带荆州段加快发展。

围绕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支点和文化中心,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强化目标责任,着力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建设,以省环“一江两山”交通景观路建设为切入点,做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门户的景点景观建设,努力打造旅游精品。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开展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创建活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壮大旅游企业、传媒文博、演绎娱乐等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水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市场推介力度,力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新突破。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公共事业发展,切实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条件。二是扎实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加强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优质稻产业提升工程、畜牧业振兴工程和水产业壮大工程。三是扎实抓好产业化经营。按照“种植业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建片带”的思路,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努力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狠抓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工作,着力抓好4个市级示范区和139个试点村建设,力争在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5、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服务产业新平台。围绕建设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小北门农资批发大市场、浩然楚都物流园、金欣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华中南综合物流园区、荆州李埠港综合物流基地、江陵飞达物流园、松滋农产品物流园、公安水产品交易中心、石首化工产品物流园、监利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洪湖水产品原产地批发交易市场等十二大现代物流园区项目建设。认真落实促进消费各项政策,激活城乡消费市场。进一步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拓展多元化国际贸易市场,努力扩大外贸出口。

6、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新格局。一是严格执行考核办法。实行节能减排任务层层分解,强化目标责任制。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小水泥、小钢铁、小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三是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节能。督促全市50家耗能大户开展生产工艺、设备和管理节能,开展节能审计和节能达标活动,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7、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三个突破”,即各县市区1—2家企业进入辅导期,全市10—20家企业入选全省后备库,1—2家企业成功上市。二是全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新农合参合率95%以上,新农合住院报销率50%以上,城镇职工、城镇居民综合报销率75%以上;抓好松滋、公安、石首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石首、江陵、荆州区人民医院和一批中心乡镇卫生院争取国省支持,确保年内开工建设。三是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开发区投资、财政等管理体制机制,激活开发区活力。四是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推动教育、卫生等政府公共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科学制定方案,落实到单位。五是抓紧完成国企改制任务。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认真解决企业改革遗留问题。

8、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一是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工作,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争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二是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标准,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建立健全城乡贫困人口救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三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力争完成廉租房建设2321套,发放租赁补贴4万户,稳步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四是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县市人民医院搬迁等项目建设,极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五是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六是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快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突出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子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