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0-08-09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经济委员会主任王建国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和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2005年以来,结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我市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实施“五个工程”(“双百”工程、满园工程、成长工程、集群工程、服务体系工程),建设“五个平台”(信息监测平台、资源共享平台、融资担保平台、创业辅导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开展“五个对接”(银企对接、产学研对接、电企对接、产业链对接、校企对接),推动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小企业已经在我市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企业数量占99%,安置就业人数占80%以上,上缴税金占70%左右,经济总量占60%左右,在促进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市按照中央、湖北省“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决策部署,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小企业总体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为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扶持政策。一是完善组织机构。我市及各县、市、区都相继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局,市、县两级还成立了“发展非公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集中涉企职能部门力量,合力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制定发展政策。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先后下发了《关于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决定》、《关于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满园工程”的决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关停小印染企业补贴政策》等政策性文件。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继去年3月市政府出台了扶持纺织行业的政策,今年又出台了《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为重点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的意见》、《关于对中心城区部分重点企业实行部门对口帮扶的通知》。今年市财政预算共安排2000万元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筹措企业生产调度资金2.5亿元,市直有关部门通过暂时免收行政性收费,减半收取残疾人保障基金、排污费、水资源费等事业性收费,下调企业社保费率等措施,帮助企业树立信心,应对危机,度过难关。三是落实扶持措施。从2006年起,市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经过逐年递增,今年达到150万元。在市级带动下,荆州区、沙市区、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等5个县市区先后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各地从实际出发,把科技三项费用、科技创新基金、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名牌产品奖励基金重点向中小企业倾斜,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市、县两级都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其中财政投入就达到了2亿多元。

(二)培育市场主体,拓展增长空间。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创业促就业全民行动的意见》,今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在税收优惠、专项扶持、扩大金融信贷支持、实施就业援助和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各地也纷纷出台扶持创业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沙市区在“百姓创家业”活动中,突破贷款发放范围、资金额度、担保条件,帮助创业户解决资金瓶颈;强化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帮扶、创业指导等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活动开展两年多时间,不仅帮助群众走上自主创业道路,更是促进了干群观念转变、就业形势好转和地方经济发展,今年2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在沙市区召开全省创业带动就业现场会,专门推广了沙市区“百姓创家业”的经验。松滋市通过开展“百千万”创业行动,分流一百名机关干部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带头创业,支持一千名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业主“二次创业”,促成一万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和本地农民进城创业。洪湖市出台《创业带就业工作方案》,计划扶助500人创业带动2000人就业。在创业政策的推动下,我市各类市场主体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18826户,比2004年增加26443户,增长28.6%;注册资金总额达到502.6亿元,比2004年增加210.5亿元,增长72.1%。其中私营企业由2004年的3734家增加到9763家,增长1.6倍;工商个体户由2004年的82458户增加到98759户,增加16301户。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我市刺激经济发展措施的推动下,我市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迅速,截止9月底,全市内资企业增加1089家,私营企业增加974家,外资企业增加5家,个体工商户增加4761户。

(三)实施“五个工程”,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大力实施“双百工程”。从2006年起,我市每年确定100家重点企业和100个重点项目,实行动态调整,及时跟踪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和项目建设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项目投产达产。今年的124个重点工业项目已有105个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二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533家,到今年9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76家,比2004年增加了1倍以上,其中今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5家,提前实现了全年目标。与此同时,我市支柱企业培植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84家,比2004年增加52家,2家企业(楚源、福娃)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2家企业(楚源、白云边)上缴税金超过1亿元。三是全面推进“满园工程”。全市11个开发区规划面积4376公顷,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0多亿元,入园规模以上企业达400多家,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6.33%,实现税收总额13.24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7.66%。四是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工程。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百亿产业集群的目标,全市各地通过确定产业定位、加强规划指导、培植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我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只有3个(石首精细化工25亿元、荆州城区汽车零部件18亿元、荆州城区农药化工20亿元),到2008年,有3个产业集群(荆州市汽车零部件、荆州区石油机械、监利县食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了40亿元,3个产业集群(荆州市农药化工、石首市精细化工、洪湖市石化设备制造)销售收入超过了30亿元,还有14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今年我市有8个产业集群(荆州城区及公安县汽车零部件、荆州区石油机械、沙市区针织服装、松滋市白云边酒业、公安县塑料制品、石首市精细化工、监利县食品加工、洪湖市石化设备制造)进入全省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行列(全省共60个),位居全省第一。五是搭建服务平台。我市把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强了融资担保、创业辅导、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机构的建设。目前全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到9家,2008年底注册资本达到了2.9亿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400多笔、14亿元。荆州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成功辅导36家企业进入开发区建厂,目前还有在孵企业76家,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市中小企业人才培训中心主要承担中小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和农民工培训任务,累计为中小企业培训6000多人次、提供技术工人1万人以上。市中小企业网站于2006年10月份开通,成为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和企业交流的重要平台。我市的中小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大正担保公司、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等3家服务机构被命名为全省中小企业示范服务机构。

(四)开展“五个对接”,缓解瓶颈制约。一是开展银企对接,缓解资金瓶颈。7次银企对接活动为120多个企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25亿元,并引进了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为我市企业贷款7亿多元。二是开展产学研对接,推进技术进步。五年来先后征集中小企业关键技术难题200多个,组织1500多人参加了湖北省五届产学研项目洽谈会,签订各类技术合作协议65项。同时通过促进校企联姻,有60多家中小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达成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三是开展电企对接,保障电力供应。由于水电缺水、火电缺煤,荆州供区阶段性、时段性、区域性缺电现象十分严重。为此,我市制定完善了电力预案,积极争取电力负荷,及时协调电力矛盾,成功解决了荆州供电设备卡口问题,协调解决了企业用电、检修问题,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居民正常生活。四是开展产业链对接,促进行业发展。根据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特点,分别制定了机械汽配、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六大行业发展规划,并通过推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等具体办法和措施,推进工业行业规划的实施。五是开展校企对接,缓解用工瓶颈。针对近期出现的企业普遍用工不足的实际,通过政府及部门搭桥,市工业学校、技工学校等职业学校与城区工业企业就技术人才培养和用工要求达成合作意向,仅在工业学校就开办了6个企业冠名专班,实行校企联办,既解决了企业用工矛盾,又促进了学校毕业生就业,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

(五)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训,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我市实现了中国名牌零的突破,截止目前有6个产品(“楚源”、“吉象”、“四机”、“福娃”、“福江”、“荆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4个产品(“雪尔”、“福娃”、“白云边”、“洪城”)获中国驰名商标。为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全市通过实施资源整合、部门联动,在中小企业中建立各类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以及其他研发机构,推进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全市共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其中工业4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博士后产业基地5家,建立了湖北省留学人员荆州创业园。按照去年出台的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我市有2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六)加强运行调度,组织协调服务。我市一直坚持工业经济月通报、季分析、半年调度制度。去年下半年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开始显现后,为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帮助企业增强对经济发展的预测和评判,我市加大了运行监测分析力度,每月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同时还加强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全市共筛选52家具有地区、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作为调度对象,适时掌握行业发展、企业经营状况,及早发现和有针对性解决问题。仅今年以来就协调解决了沙隆达和东印等企业生产用汽、奥达新项目用电与担保贷款、荷花机床与鑫鑫压力容器等企业退城进区服务,妥善处理了法雷奥、奥达、乾盛、大田等企业的劳资纠纷。同时还建立了困难企业直接跟踪服务制度,今年确定35家企业每月进行跟踪调研,对企业提出的问题逐一加以解决。在全市上下的合力推动下,“工业兴市”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三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2%,今年前三季度增速仍然达到了24.6%,在全省排名第四。工业对财政的贡献也不断增加,2008年工业入库税收达到21.3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1%。

(七)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市以维护企业权益、优化发展环境为中心,以探索构建长效机制、开展源头治理为重点,加大了监督检查和环境治理力度。市政府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经济环境投诉中心、市优化经济环境领导小组、企业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了“两集中、两到位”管理,设立了经济环境举报投诉电话,聘请50多名各界人士担任经济环境督察员,选择73家企业作为市经济环境监测点,组织了对行政许可事项和收费项目的清理。通过实施企业注册登记、建设项目审批、国土登记、房屋产权登记四个“一条龙”服务,缩短审批时间三分之一以上;通过采取集中审批和送证上门服务,进一步方便了投资者和公众办事;通过启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流程管理,提高了行政审批效能。另外,我市还通过实施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绿色通道”、“企业110”、生产经营“零干扰”、走访座谈、经济环境监测联系点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审批和执法行为,维护了企业生产经营秩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市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信用能力低,同大型企业相比,在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上均处于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一)法律政策体系不够完善。2003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但是由于缺乏配套措施,导致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等方面还受到许多限制,存在较明显“玻璃门”现象。近年来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的,对大企业的优惠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国有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不公平待遇。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许多中小企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尤其需要外部融资的支持,但是由于资产规模小、稳定性差、财务管理不规范等,很难从外部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目前还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现有银行贷款门槛和条件是按照大企业设定的,并且实行非常严格的贷款终身责任制,却没有相应的贷款激励制。证券市场由于门槛高、企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卷发行的准入障碍等,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全方位服务,目前虽有为数众多的行业协会组织,但大部分是自上而下建立的,其服务理念和能提供的服务项目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要求。

(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低。一些中小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低,设备较为老化、生产工艺仍较为落后,过度依靠低价竞争,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此外,有相当部分企业对研发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

三、今后工作的打算

针对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中小企业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加快调整步伐,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一)认真贯彻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惠及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6号文件),既有对过去政策的完善、展开和细化,也体现了新的思路和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既要加大宣传贯彻力度,也要结合荆州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消除制约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中小企业提供平等的市场准入环境。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好中小企业在土地、服务、公平税赋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审批、执法等行政行为,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以信用城市建设为基础,以企业信用创建为载体,以银企政合作为平台,探索对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或风险补偿的有效途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比重。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积极探索区域性再保、联保,增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推动创业投资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吸引民间资金间接投向中小企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三)积极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龙头作用,网络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服务。按照统一规划、市场导向、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健全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法律咨询、协会商会等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四)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大产业政策、规划布局、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继续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0家。积极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推动新建项目的开工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抓好工业园区、产业板块建设,力争到2015年2个产业集群销售(荆州城区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收入过100亿元,1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过50亿元。

(五)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以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支持中小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全面推动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广泛采用先进节能减排新技术,走“专、精、特、新”之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引导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结合国家产业振兴、节能减排、行业整合的政策及湖北省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旅游圈开放开发战略实施的机遇,高起点规划荆州经济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产出效益。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支撑力量。这次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中小企业工作情况汇报,是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监督和重视。我们将虚心听取常委会的意见,认真改进今后的工作,为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为荆州经济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 洪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