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期:2009-11-19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肖夕映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常委会报告全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围绕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经济运行稳健、经济效益改善、发展后劲增强,整体经济好于预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0.2亿元,占年计划的42.9%,同比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8.2亿元,占年计划的60.6%,同比增长61.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62亿元,占年计划的55.3%,同比增长1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3亿元,占年计划的52.2%,同比增长21.3%;外贸出口2.06亿美元,占年计划的30.2%,同比下降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2元,同比增加486元,增长9%;农民人均现金总收入2392元,同比增加190元,增长8.6%。

(一)农业生产开局较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农村经济开局良好。上半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4.1亿元,同比增长5.8%。夏粮夏油喜获丰收,在田作物喜忧参半。全市夏粮面积177.8万亩、减2.27万亩,总产37.6万吨、增3.6万吨;油菜籽收获面积360.7万亩、增36.7万亩,总产52.5万吨、增5.2万吨。早稻播面105万亩、增15万亩,因前期有效分蘖下降,每亩总穗数有所减少,但每穗粒有所增加,预计总产增产;中稻播面360万亩、增26万亩,长势好于去年;晚稻计划播面129万亩、增20万亩。受市场价格低迷影响,全市棉花播种面积144.8万亩,减44.7万亩。积极转变养殖方式,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全市畜禽养殖正向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发展,全市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7071户,增984户;肉鸡出笼2000只以上的规模户1025户,增521户。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192.1万头,同比增长4.6%;家禽出笼2213.8万只,同比增长14%;禽蛋产量7.3万吨,同比增长13.7%。坚持重抓水产战略,渔业发展势头强劲。继续深入推进水产业壮大工程,狠抓冬春开发,强化生产管理,调优品种结构,加快鱼池改造升级,推动了水产业发展。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32.9万吨,同比增长5.2%;水产养殖面积206万亩,比去年增18万亩,水产生产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二)工业生产逐步回暖,企业效益不断提高。针对工业企业困难局面,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具体政策措施,积极筹措财政和信贷资金帮助企业渡难关,工业经济呈现回升势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9.6亿元、增长2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六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0.7亿元,同比增长21.4%;实现利润总额8.7亿元,同比增长15.4%;入库税金11.5亿元,同比增长9.2%;工业企业用电16.4亿度,同比增加12.6%。生产形势不断好转。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不断提高,由元月的10%,提高到半年的24%,呈逐月加快态势。运行质量逐步提高。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8.9%,同比提高13.4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及重点企业运行较为平稳。上半年四大支柱产业整体运行较为平稳,农产品加工业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产业化加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装备制造业受国家汽车下乡和产业振兴的政策激励,市场回暖,回升势头明显;纺织业受扩内需的拉动,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好于预期;化工业受出口大幅下降和部分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行业下滑明显。上半年,四大支柱产业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1.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的81.3%,同比增长18.8%;实现利润总额7.0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的80.7%,同比增长12.5%。全市重点监测的52家重点工业企业,30家企业生产形势好于去年同期,15家企业增幅超过20%,四机厂、德炎水产和法雷奥等7家企业增幅超过50%。

(三)投资增速稳定提高,重点项目进展加快。抢抓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2亿元,同比增长61.1%。其中:城镇以上完成投资183.3亿元,同比增长69.1%,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幅居全省第2位。在建项目1229项,同比增长55%,其中新开工项目887项,同比增长54.8%。工业投资明显增强。今年以来,工业投资增速呈逐月加快态势,上半年,全市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2亿元,同比增长75.3%,高于城镇以上投资增幅6.2个百分点,占城镇以上投资的53%。民间投资大幅增加。随着经济环境的逐步好转,特别是新增国债项目的强力带动,民间投资提升明显。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124.8亿元,同比增长54.5%。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好于以往。今年列入全市投资调度的重点项目50个,上半年已开工44个、开工率88%、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完成投资44.6亿元、同比增加16.9亿元,有11个重点项目投资过亿元,在建重点项目有力支撑了投资持续增长。项目策划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围绕市委提出的“建设人水和谐城市、推动荆州科学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四大工程”策划项目137个,投资规模约1267亿元。随着这些项目逐步实施,对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四)财政金融运行平稳,消费需求十分强劲。上半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6.13亿元,同比增加3.46亿元、增长15.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62亿元,同比增加1.83亿元、增长18.7%。国税、地税分别完成13.36亿元和8.66亿元,增长11.6%和20.9%,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到84.3%。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7%,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重点纳税大户对财政的贡献显著,白云边、沙隆达等排名前10位的纳税企业累计入库税金5.58亿元,同比增收1.42亿元,增收额占财政收入增收总额的41%,拉动财政收入增长6.3个百分点。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和“金融县市行”活动,加快实施中小企业牵手培植工程,信贷投放量显著增加,贷款增幅近年来首次超过存款增幅。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6.9亿元,比年初增加10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62.4亿元,比年初增加57.1亿元。贷款增幅和增量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下,上半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3亿元,同比增长21.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汽车、家电等商品销售大幅度增加,分别增长40.5%和45.3%。

(五)节能减排稳步推进,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关闭东风印染、凤冠印染等污染类项目18个,建成双七干法水泥生产线、新生源水处理技改等减排项目20个,为湖北博瑞生物10万吨植物残渣代煤等3个项目争取补助资金4420万元,成功举办“荆州市节能产品推介暨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 全市50家重点能耗企业,上半年有38家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沙隆达、吉象、大枫纸业等企业能耗下降明显。上半年,全市单位GDP 能耗同比下降6%,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同比下降0.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同比下降0.1%,完成省下达减排目标任务的一半。环境建设得到加强。按照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北京路、白云路、红门路、红星路等6条道路黑化、荆沙路改造和荆沙大道建设工程步伐加快。东门景区、新南门御河广场等绿化改造完成,新建绿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改造绿地面积9000平方米。创卫工作有序展开,拆除各类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玉桥社区、张居正街、小北门等重点地段拆迁任务顺利完成。荆沙河、荆襄河等疏浚整治工程有序开展,中心城区城南污水处理厂完成设备安装,草市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基本完工,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任务完成过半。督促企业治污和强制关停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印染、小化工企业,否决外商老板投资亿元建设高污染的粘胶项目。松滋、公安、石首、江陵等城区污水处理厂及四湖流域10个城镇污水治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成效明显。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活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5亿元,促进2489人实现创业,带动1.2万人实现再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完成年度计划72%;培训农村劳动力2.3万人,新增转移和返乡人员再就业10.2万人,完成年度计划109 %;征缴社保基金15.86亿元,增长3.7%。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通过国家市县科技进步考核,认定登记鉴定科技成果24项,菲利华、德炎等2个重大专项争取省资金1000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4亿元,受益学生60多万人;扎实推进血防综合治理工程和部省联防行动,救治晚血病人146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84万人,参合率达到94.2%;认真落实公共卫生防控措施,没有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启动“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申报工作,精心组织市第四届运动会,建设“农民健身工程”196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加大。查破现行案件3026起,破案率59%;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1.6%和14.2%;坚持领导包案责任制,开展大接访活动,妥善化解了一批重大疑难信访问题。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全年经济预期

总体来看,上半年我市经济呈现整体健康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国债项目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比较困难。由于新增国债投资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投资领域,市场化融资难度较大,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难以跟进,新增国债投资项目实施强度已呈弱化趋势。据初步调查,前三批中央新增投资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缺口约4.8亿元,减去中央转贷地方债券1.8亿外,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

二是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由于市场需求不足,销售不畅,价格持续下跌,产品库存增加,部分企业和行业亏损严重。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199家,亏损面达19.7%;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84亿元,同比增长13.3%。

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虽然国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银行信贷快速增长,但主要是投向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项目,大部分中小企业“两项资金”占用偏高,流动资金短缺,贷款仍然“偏紧”。截止6月末,全市工业短期贷款余额28.35亿元,比年初仅增加3亿元。

四是外贸出口持续下滑。上半年,全市累计实现外贸出口20579万美元,同比下降29%,比全省平均降幅高9.6个百分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订单减少,出口产品价格下滑,化工产品及楚源、四机赛瓦、沙隆达等主要企业出口大幅下降。

五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受去年以来棉花售价下滑、效益低的影响,今年棉花播种面积下降20%以上;油菜籽售价下降30%以上,可能影响油菜秋播生产;上半年猪粮比价曾降至4.8:1,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部分养殖户出现亏损,放慢填槽补栏速度,影响全年生猪出栏规模;农民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滞留在家的农民工仍有近5万人,影响农民增收。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虽增8.6%,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8.3个百分点,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下半年,在国家一揽子政策的刺激和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市经济将有望延续回升趋势。工业生产增速继续稳步提高,盈利能力不断上升;国省投入继续加强,带动民间投资不断增长;水稻生产扩面增产,生猪价格有所回升,水产品争优增量,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扩大消费政策进一步加力,内需维持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除外贸出口与实际利用外资完成难度较大外,其它年度计划目标均可完成或超额完成。

三、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当前,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但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确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一是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落实扶持政策,促进民间投资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用民间投资拉动项目建设进度。二是抓好项目策划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基础设施、关注民生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大项目策划工作,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力争全市重大投资项目库的总规模达到6000亿元。三是加强投资调度和协调服务。对投资过千万的重大项目,继续实行专班负责、跟踪服务,特别省里重点调度的项目,加大协调力度。四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能源建设、新农村建设、开发区平台建设、流通领域建设等方面的项目。狠抓汉宜铁路荆州段、纺织印染循环工业园,深圳(荆州)电子工业园、荆州•雨润食品工业园、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荆南四河堤防加固整治等重大项目建设。五是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切实做好荆岳铁路、荆沙发电厂、荆州港旅游码头和危化品码头、江南高速公路、江汉平原枢纽港等项目前期工作,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实施的契机,做好文化旅游和沿江产业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一是抓紧编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抢抓国家实施调整和振兴十大产业规划的契机,集中精力抓好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石化、纺织、装备及船舶产业、轻工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落实方案,努力以产业的调整和振兴带动工业经济实力的提升,把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企业通过扩大产能、产业创新、装备更新、技术改造,实现发展壮大,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企业和集团。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加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资产抵押方式,简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程序,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扩大担保公司融资担保基金规模,建立健全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实施中小企业“牵手服务培植”工程。四是加大经济环境治理力度。建立和完善以就业、税收、安全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运行考核体系,以项目和投资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发展考核体系。认真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工业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

(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扎实抓好抗灾保丰收。根据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动态,及早制定并及时启动农业科技抗灾预案,组织科技抗灾救灾,尽力减轻灾害损失。切实提高监测预警预报水平,抓好植物病虫防控,加强在田作物管理,确保农业再获丰收。二是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措施,整合资源,突出抓好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和6个乡镇试点工作,继续抓好荆州区李埠、公安县孟溪大垸扶贫综合开发、四湖流域等市级示范区和139个县级试点村工作。创新工作方式,开拓工作方法,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加快实施产业壮大工程。着力抓好优质稻产业提升工程,打好增产增收基础;着力抓好畜牧业发展,以畜牧大县、大乡大镇创建、市郊家禽产业发展为契机,强化发展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着力抓好水产业壮大工程,加强科学放养和生态养殖,大力发展小龙虾、河蟹、黄鳝等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力争今年全面实现水产“211”目标。四是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将外出转移就业和就近就地转移紧密结合,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培育劳务品牌,推进回归创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力争全年培训农民3.5万人。

(四)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节能目标任务。一是抓好重点能耗大户和重点行业节能。对全市50家重点能耗单位,加强节能管理和指导。继续重点抓好工业、建筑、公共机构、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强力实施“百家企业节能工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强节能管理,促进企业节能降耗。二是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围绕国家组织实施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在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产品。三是突出抓好高耗能专项治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继续抓好小水泥、小钢铁、小印染、小造纸等专项治理工作。四是严把能耗增长的源头。对新上的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阶段把好关,严控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抓住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契机,加快完成鄂西圈荆州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抓好列入省十二大工程的熊家冢墓地保护及配套设施和“洪湖岸边是家乡”的项目建设,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扶持。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大力开拓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和“家电下乡”工程,加大对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和消费服务设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降低消费成本和消费风险。加快推动物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实现重点突破,促进全市服务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六)加快推进创卫工作,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道路黑化改造工程,力争9月底完成白云路、红门路、红星路等6条道路的黑化改造工程。认真组织实施以中心城区水体连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水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县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四湖流域重点城镇污水治理项目要力争年内建成运行。按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抓好城市主要出入口、公园、道路等绿化工程,加快西干渠、荆沙河、荆襄河等绿化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创建园林单位(社区)活动,提高城市绿化总量和档次。加大创卫工作力度,扎实开展专项整治,突出整治小街小巷脏乱差、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力争年内拆除违章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确保实现创卫工作目标。

(七)着力改善民生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荆州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对于年初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全面完成。要广泛开展矛盾大排查、纠纷大化解、民情大接访、整改大督办活动,认真解决一批重大疑难信访问题、一批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一批事关民生的实际困难、一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具体问题。特别抓好初信、初访和网上信访问题处理,尽最大努力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扎实抓好“除五霸、抓五小、端赌窝、治毒害”集中行动和社会治安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两抢一盗”、黑恶势力、黄赌毒、集资诈骗和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提高破案率,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建设、经营活动,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责任编辑 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