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检查我市基本农田保护和高产农田建设情况的报告

日期:2009-11-12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09年6月4日)

市人大常委会:

5月21日至22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贺崇文带队对我市基本农田保护和高产农田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组听取了荆州市、公安县、江陵县国土资源部门的汇报,现场察看了公安县南平镇、闸口镇、夹竹园镇和江陵县六合垸、三湖农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和土地整理项目。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我市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从1987年起步,经历了起步、发展、调整和提升阶段,是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发源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农田保护的做法与成效

我市有耕地面积980万亩, 人口636万(人均耕地1.54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859万亩,保护率达到87.6%。公安县和监利县分别成为全国和全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保护意识增强。全市各级政府都能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村里有协管员,构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管护网络。市政府与县级政府、县级政府与乡级政府、乡级政府与村委会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状,明确管理措施、工作目标、奖惩办法及量化标准,将基本农田保护纳入考核目标,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保护机制。2009年共签订2562份目标责任书,发放基本农田保护权利义务分户明白卡78.05万份,聘请2594名村级协管员。

2、强化基础,措施有力,保护效果明显。一是基础工作规范化。做到了“六统一”, 即统一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统一绘制基本农田保护挂图,统一七项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统一村级协管员管理办法,统一基本农田保护资料的档案管理,统一发放权利义务明白卡。达到了“八有”标准,即政府有公告,局所有专柜,乡镇有挂图,层层有责任状,村村有标志牌,村组有协管员,户户有明白卡,片块有巡查记录。二是日常管理制度化。做到了“四到位”,即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档案,日常变更到位;加强基本农田质量管理,日常监测到位;建立基本农田后备资源库,日常补划到位;修缮基本农田保护标牌,日常维护到位。目前,全市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23012个,保护块30325个。设立大型的钢结构宣传牌27个,设置基本农田保护公示牌94块,设立保护标牌1027块,基本农田保护界桩6315个,绘制基本农田保护挂图5310幅。三是动态管理信息化。初步完成了基本农田管理系统搭建,乡镇内网建设,构建了网络平台。同时,完成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将基本农田保护表、册、档案、保护责任人、协管员、明白卡及保护地块图形和属性等信息录入基本农田保护管理系统。

3、严格审批,加强复垦,维护占补平衡。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中,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矛盾比较突出。国土部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严格实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的要求,确保本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市整理中心直接实施的市级占补项目达506个,新增耕地3.5万亩。2000年至2008年,全市已建和在建的部省级高产农田项目预计可新增耕地6万亩。全市近三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总面积2万亩,这些建设占用的耕地全部实现了占一补一。我市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各级各类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力度。2006年至2008年共完成补充耕地4.6万亩,高于同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占补平衡有结余,达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我市还储备了2.6万亩补充耕地指标。此外,还加强了耕地开垦费的收取和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农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家管、大家用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2、执法手段弱,查处违法用地难度大。

3、农民占用耕地建房问题突出,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很多村庄没有建设规划,有的不经审批建房,有的建房后不办理土地证,有的不按规定面积建房。

(三)几点建议

1、市政府要研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要积极建立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国土资源、农业、规划、水利、林业、环境保护、建设、交通、财政、发展和改革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2、进一步加强土地监察执法力度。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改善执法环境;加强巡查制度建设,提高巡查效率;对边批边用、未批先用、批多用少、批而不用的问题要严肃查处,树立执法权威;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

3、研究解决农民建房乱占耕地的问题。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民建房占地中的问题进行调研,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改变农民建房中的无序现象。

二、关于高产农田建设情况

(一)高产农田建设取得的成绩

1、积极争取项目,机遇意识强。截止去年10月我市共批准高产农田建设项目80个,建设总规模167.5万亩,争取资金23.74亿元,已实施和完工项目39个,建设规模74.46万亩,完成投资金额9.29亿元,在建项目33个,建设规模82万亩,项目建设涉及133个乡(镇)、场,375个行政村,有近80万农民从中受益。2008年我市仙洪试验区高产农田建设项目、高产农田示范工程、兴地灭螺工程、低丘岗地改造工程等各类土地整理项目19个,建设规模48.72万亩,投资金额7.31亿元,占全省投资额度的37%,为2000—2007年我市总投资额的79%。今年我市准备申报高产农田建设项目33个,建设规模约80万亩,拟争取资金12.4亿元。

2、加强项目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在项目建设中,做到了“五个结合”,即与兴地灭螺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改善水利条件结合、与乡村公路建设结合、与高产粮棉油基地建设结合。具体讲实现了“三个着力”:一是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高产农田建设中,始终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比重,改变排灌一体、普排普灌的传统,采取排灌分家、定点分片的新模式。共平整土方5283万方,疏挖渠道8580公里,硬化渠道220公里,兴建泵站470座,升级改造泵站650座,修建大小涵闸56160处,大小桥梁7160座,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林成行、设施配套的“大田”,为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搭建了平台。项目区内共新增耕地6.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28万亩,农田灌溉率、机械可达率均达到98%,水稻亩产提高了30%以上,油菜亩产提高了25%以上,农田复种指数也大幅提高,已累计增产粮食近10亿公斤。二是着力改变乡村面貌。通过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护砌坑塘沟渠,新建垃圾池,整修卫生室、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等工程手段,使整治后的村庄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街道亮化、庭院洁化、村庄美化”的目标,治理了脏、乱、差;通过旧村庄整治、迁村腾地、节约集约用地和对集镇周边的村庄和集镇环境整治,改善基础设施,探索农村依托集镇,集镇带动农村,优势互补的发展之路,推进村庄集镇化、集镇城镇化的发展。三是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我市以高产农田建设为基础,现已基本形成了以优质稻、蔬菜、水产品、经济作物为主的四大特色农业,建成了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带和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3、强化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坚持宣传引路,实行项目公告制,引导群众参与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坚持阳光操作,严格项目的招投标制,确保招投标的公平、公开、公正;坚持质量监管,落实项目监理制,跟踪检查工程建设质量,有些地方还实行了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坚持规范运作,推行项目资金跟踪审计制,切实抓好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坚持督办检查和协调,随时发现和纠正工程建设中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不切实际,修改时有发生。由于项目规划设计时踏勘不仔细、调查研究不深入、不可预见因素多,致使施工方案修改时有发生。

2、个别项目施工质量不高。个别项目存在一流企业中标、三流企业施工的现象,造成施工难度增大,施工成本增加,工程质量差。

3、后续管理运行机制欠缺。有的项目建成后,管理主体不明、措施不力,设施损毁严重。

(三)几点建议

1、继续争取高产农田建设项目。近期,国务院将在我市召开全国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现场会。我市应抓住机遇,争取更多的土地整理项目,力争在15年内完成全市的土地整理工作。

2、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各级政府要加强项目和资金协调力度,改变过去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散、乱、小”的状况,将所有涉农资金整合,力争建成一片、受益一方。

3、注重项目质量。要把项目质量作为高产农田建设的生命线,加强对全市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力争规划符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办法;加强项目施工的监管,探索社会化监管手段;建立终身质量负责制和质量责任追究制,把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心工程。

4、积极探索项目建后的管理使用问题。项目所在地政府要明确项目建成后的管护责任主体,确定管护资金投入,采取坚决有效措施,把基本设施管理好、维护好、使用好,确保这些设施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 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