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08-03-20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荆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工业兴市”战略,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谋划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全面进步,全面超额完成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初步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500亿元(现价),按可比价格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增速为建市以来最好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增长3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亿元以上,增长17%;外贸出口总额47亿美元,增长536%;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增长15%;财政收入341亿元,增长1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增加20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100元,增加600多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综观全市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企业效益明显提高。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大力实施“满园工程”、“双百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产业集群工程,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提高、后劲明显增强的良好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6家,增加137家,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0亿元,增长20%以上,为近年来最好水平,顺利实现“工业兴市”五年翻番的目标。满园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全市工业园区新增基础设施投资74亿元,入园项目245个。产业集群逐步扩大,产销规模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新增3个、达到8个。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1家、达到67家,新增中国名牌4个、湖北名牌4个,分别达到6个和56个。工业运行质量显著提高,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可达27亿元,增长40%以上;实现利润14亿元,增长60%左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0%,提高192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扶农惠农政策,从农业资源和产业结构实际出发,坚持重抓水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势头。粮棉油全面丰收,预计粮食总产3558万吨、增长107%,棉花总产154万吨、增长34%,油料总产487万吨、增长70%;畜牧业呈现回升势头,生猪出栏3433万头、增长37%,家禽出笼42319万只、增长141%;水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总量可达75万吨、增加7万吨。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标志性农产品125个,纳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70万户,带动基地500多万亩。农民收入增长强劲,全年农民增收突破600元、增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完成血防整县推进和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投资12亿元,新建通村公路1700公里,“一改三建”新增108万户,安全饮水工程新增受益人口505万人。

(三)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结构逐步改善。围绕年初确定的投资目标,进一步加强投资调度力度和重点项目督办力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态势良好。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增长33%以上。自主投资能力增强,全市地方投资183亿元,增长35%;民间投资继续呈现活跃态势,完成投资150亿元,增长35%;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完成投资90亿元,增长59%;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交通投资22亿元,电力投资66亿元,电信投资13亿元,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完成投资32亿元;房地产稳步增长,完成投资19亿元,同比增长5%。沙隆达年产5万吨离子膜烧碱、环球三期工程、龙江龙精密紧固件、新生源氨基酸系列产品开发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晶崴国际大酒店竣工开业,松滋神州纺织5万锭环锭纺等项目建成投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加大,沙市热电厂改扩建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荆州市大型商品粮基地续建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全年发改委争取国家及省资金突破7亿元。

(四)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市消费品市场承接上年良好发展势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亿元以上,增长17%。城市、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完成1515亿元和1385亿元,增长18%10%。物价指数高位运行,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在食品中,肉禽及制品上涨30%、粮食上涨7%。外贸出口形势喜人,全年实现外贸出口47亿美元,增长536%,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12家,盐卡港集装箱吞吐量达52万标箱、增长30%

(五)财政收入增长提速,金融态势稳中趋好。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成效进一步显现,化工、机械等一批主要税源支柱行业的企业景气度持续走高,相关企业入库增值税大幅增加,全市财政收入呈现加快增长的势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341亿元、增长17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185%。金融态势稳中趋好,预计年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93亿元,比年初增加71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430亿元,比年初增加343亿元。由于加强信用环境建设,金融机构服务满园工程和县市行活动,贷款投放大幅增长,预计年底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00亿元左右,比年初增加415亿元,对地方经济的扶持力度明显增强。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扎实抓好小造纸、小火电、小水泥和城市污水等四个专项治理工程,依法关闭23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和3家小水泥厂,启动城区护城河引水工程和城南、草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红光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突出抓好化工、建材、造纸三个行业的节能改造,实现技改节能,已开工的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有20多个。我市列入省“百家企业节能工程”的3家重点能耗企业,预计全年可实现节能5万吨标煤以上。全市有5家企业被列入省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14家企业被省发改委批准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8个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争取国家资金和省预算内资金近3000万元。预计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6%,化学需氧量下降5%以上,二氧化硫减排完成年度任务。

(七)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预计全年增幅分别达20%17%以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7万人,入库社保基金16亿元、新增参保15万人次,城乡享受低保人数分别达到14万人和12万人。城区建设稳步推进,围绕“路、水、绿”等基础设施建设,对荆中路、荆南路等古城主次干道和多条小街巷路面进行改造,城区水环境治理及主干道的绿化美化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海子湖旅游目的地和楚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正在推进,熊家冢楚墓、谢家桥1号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启动关公祠、章华寺、太师渊公园整体开发等工程,实行中心城区四大景点一票制,全市接待游客511万人(次),增长186%。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得到加强,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2007年我市经济整体运行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部分经济指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由于国家大幅降低出口退税以及人民币快速升值,原材料、能源持续涨价,部分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生产经营和发展困难增加;我市工业传统行业比重偏大,对能源消耗依赖性比较强,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扩大,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价格上涨压力较大。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8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08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综合分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充分考虑我市发展的现状和潜力,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按照既积极可行又留有余地的原则,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的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6%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5%

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财政收入增长16%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8%以内。

完成上述目标,总体上看有利因素较多。从发展环境来看,全国、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政策陆续出台,这些都为荆州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一江两线”经济带的战略,这对于紧邻长江、处于两条高速公路交汇点的荆州来说,无疑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从发展现状来看,荆州工业已步入快速增长期,开发(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一批建设项目已经或即将建成投产见效;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逐步恢复,重抓水产的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处于健康发展态势;市委、市政府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正在启动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加快,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利用外资后劲增强。这些都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土地、资金两个闸门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对荆州基本农田保护特别关注,土地对荆州发展的制约将逐步加剧,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难度增加;我市属于重农型经济结构,第一产业占比较大,农业抗灾能力仍显脆弱,农业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客观上必然制约全市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我市出口商品结构中化工、轻纺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人民币升值和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农产品和部分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这对于以粗放型经济为主、农产品加工仍占较大比重的荆州工业来说,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必然增加,对此我们也应有清醒的认识,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三、2008年计划安排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根据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着力实施“五个方面”的解放思想,谋划荆州未来发展;着力实现“四个转变”,推动荆州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和谐荆州建设。为了确保各项计划目标的实现,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企业增效为重点,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一是扩大开放,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大力推行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提升对外开放的新形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大力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江两线”发展战略,努力使荆州发展成为一大亮点。二是加快实施“满园工程”。着力培植和壮大机械汽配、纺织服装、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电子元配件、节能环保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等工作,提高入园企业的开工率、投产率。突出抓好县域工业园区、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双百工程”。坚持扶优扶强,重点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骨干企业,对投资额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继续实行领导和专班责任制,抓好综合协调服务。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走内延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大力实施“嫁接工程”,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与本地企业嫁接,依靠制度、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产出规模,使现有企业做强做大。四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紧做好国有工业企业改制煞尾工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效益。五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各项扶持工业发展的措施,积极争取国债贴息、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改贴息专项资金、国家高科技产业化专项补助资金以及国家支持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扶持,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实施水产壮大“211”工程和畜牧业振兴工程,努力形成区域特色和产业板块。结合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和血防整县推进工程建设,改造利用低湖田,扩大小龙虾、河蟹、黄鳝等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努力提高水产品加工增值能力。抢抓畜禽产品市场价格攀高的机遇,以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能繁母猪,引导农民填槽补栏。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逐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围绕扩大粮食、水产、畜禽加工,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培植和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加快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等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惠农扶农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村财务管理,积极化解村级债务。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增加农民打工收入。四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完成血防整县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和泵站改造、堤防加固等水利工程任务,加大“一建三改”、安全饮水等工作力度,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产业发展、村庄整治为突破口,继续办好荆州区李埠镇、公安花基台等试点示范,加快139个试点村建设。

(三)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继续坚持“领导主抓、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招商方式,围绕发挥产业和资源优势,强化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不断提高招商质量和实效。同时,积极培育后备上市企业,疏通上市渠道,加快上市进程,推动后备上市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力争有2家企业上市。二是加强投资调度和协调服务。明年全市1000万元以上续建和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371项,总投资333亿元,2008年计划投资181亿元。其中总投资过亿元的项目76个,2008年计划投资98亿元,从中选择50个作为明年全市的重点。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继续实行专班负责、跟踪服务,抓好投资月分析、季调度。在产业发展项目方面,重点抓好沙市热电联产、集美垃圾发电、凯迪秸杆发电、天然气输配工程、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续建、水产渔业基地建设等资源开发类项目,以及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四机大型钻机暨海洋石油设备生产基地、恒隆年产100万台汽车动力转向器、巨鲸年产750台千万吨井下采掘提升减速机、沙隆达年产1万吨吡啶、奥达纺织高档服装面料、越美高档精梳纱生产线、环球V6发动机、环宇V8曲轴、华意300万台环保节能压缩机、白云边工业园、德炎淡水水产品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等重大产业项目。在基础设施项目方面,重点实施沪汉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荆州段、随岳高速公路荆州段、荆岳长江公路大桥、荆州至监利一级公路、洪湖东荆河大桥、盐卡二期多用途码头等项目,争取开工建设洪监高速公路,切实做好荆岳铁路、荆州港旅游码头、江南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在落实民生民本项目方面,重点安排解决农村教育、卫生等发展滞后项目,加大对农村公路、安全饮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三是积极做好项目争取工作。在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产业和投资政策的基础上,以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产业特色、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基础设施、关注民生等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力争国省投资有所增长。

(四)以文化旅游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出台我市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提出总体要求、重点行业、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抓紧编制和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在全省“一江两山”和红色旅游、文化及生态旅游、武汉城市圈旅游的发展格局中找准荆州旅游的位置,积极争取海子湖旅游区等重点旅游项目纳入《湖北省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使荆州成为全省旅游线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大力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景区景点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权分离的旅游经营管理机制,加快资源整合和开发步伐;重点抓好熊家冢楚墓开发、荆州博物馆扩建、关羽祠复建、关公庙和章华寺、烈士陵园、太师渊公园整体开发等景区景点建设;进一步完善洪湖、天鹅洲、洈水等景区规划,加大招商和开发力度,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区;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大力开拓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抓住国家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推动带动作用强的物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实现重点突破,促进全市服务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五)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方案和办法,落实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全年跟踪监督,严格检查、严格奖惩兑现,确保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重点抓好10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工业园区、20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30家重点节能企业,逐步构建节能工作支撑体系。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节约环保意识。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积极推广应用新产品、新设备,实现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深化以工业固体废物、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限制新上污染项目,加大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加大对排污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依法关闭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抓好洪湖、长湖等重点区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加强县市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和四湖流域12个乡镇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努力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

(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构建和谐荆州。围绕解决就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切实抓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是努力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发展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企业,拓宽就业渠道。认真落实就业目标考核责任制,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工作制度,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二是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继续扩大保险覆盖面,认真落实低保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力度,提高社保基金收缴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认真做好财税金融工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保障能力。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监管,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等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韦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