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血防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4-07-30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办公室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市是血吸虫病重疫区。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血防工作,领导进一步加强,政策进一步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大,效果比较明显。现将有关血防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防治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血防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采取干部、群众和专业人员三结合,同血吸虫病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血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至“十五”期末,全市累计消灭钉螺面积109.9万亩,治愈血吸虫病人111.9万人,5个乡镇达到传播阻断标准,7个乡镇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市血吸虫病疫情仍然严重,所辖8个县市区和荆州开发区均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流行的乡镇村分别占总数的98%、75%;有血吸虫病人14.5万人,晚血病人2649人,钉螺面积59万亩,分别占全国的14.1%、12.9%、8.6%;受血吸虫病威胁人口占全市一半以上。

二、主要工作成绩与作法

近三年来,全市累计查螺面积400多万亩,灭螺27万亩;累计普查人群380万人,治疗及扩大化疗150余万人,免费治疗晚血病人7000余人;累计建阻螺工程33个,受益面积50余万亩,受益人口60余万人,阻螺效果达到100%,有效遏制了疫情回升势头,保护了疫区人民的健康,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切实强化领导,工作责任明确。一是从组织保证上加强对血防工作领导。市、县两级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充实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行政一把手担任,为血防工作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应市长亲自抓公安花基台血防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多次组织召开现场工作会,有力推动了全市血防工作的开展。二是从行政措施上狠抓了血防工作的落实。每年年初,市委、市政府都召开专题血防工作会议,连续3年把血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管理,做到了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底进行考核结帐。三是从接受监督上狠抓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的落实。每年,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动配合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血防工作,认真听取意见,主动接受监督。同时对部分代表、委员每年提交的血防提案,都专题进行研究,落实专人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比较满意。

(二)实行综合治理,防治措施有力。各地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工作思路,防治工作力度加大。加大以易感地带为重点的查灭螺工作力度,在查清螺情的基础上,突击开展了春秋两季药物灭螺,秋冬季工程灭螺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挖精养鱼池紧密结合,控制了螺情扩散与蔓延;加大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的人畜同步查治工作力度,当年查出的病人病牛做到了当年治完,控制了传染源的危害;加大以健康教育为手段的宣传工作力度,广大干部群众自我防病意识明显增强;加大以毗邻地区血防联防联控为重点的工作力度,改变了过去“上动下不动,你动我不动”的被动工作局面。全市先后在重疫区开展了8个血防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试点,涉及38个村,6万多人口,覆盖面积10万多亩,钉螺面积8800多亩,血吸虫病人7000多人(晚血患者160人),病牛397头。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项目区共筹集落实经费4000多万元,修建阻螺设施18座,硬化有螺渠道7万多米,改造低产田2万余亩,开挖精养鱼池6000多亩,改厕7600户,灭螺1.2万亩次,改造钉螺孳生地1.1万亩,血吸虫病人减少6554人,病牛减少345头,排涝标准已达到十年一遇。通过血防灭螺和农村“五改、三建”,以及路、渠、田、电整体推进,使项目区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把试点办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为实施血防整县推进战略积累了经验。特别是公安县花基台血防综合治理试点,采取修建阻螺工程、灭杀钉螺、人畜同步查治等一系列综合整治措施,使疫情得到显著下降;实施沟渠疏控工程、闸站配套工程、新建涵闸工程,使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对低产田进行改造、技术培训和农业成果转化,使农业效益明显提高;通过“一建三改”工程、安全饮水工程、交通工程、电力工程和新居工程,使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初现雏形,试点区域基本达到了血吸虫病控制标准。

(三)坚持以人为本,晚血病人得到了有效救治。根据《湖北省卫生厅、财政厅、民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晚期血吸虫病救治方案的通知》(鄂卫发〔2004〕54号)要求,全市对晚血病人治疗管理进一步规范。各县市区分别成立了晚血病人救治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各负其责,严格按晚血病人的诊断标准、用药规范、救治程序、经费使用办法执行,保证了晚血病人救治工作顺利开展,晚血病人的治愈率、好转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对晚血救治经费实行专户管理,使用额度按程序严格审批,治疗费用对外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2004年,全市免费救治在册晚血病人2478人,治疗不在册的重症晚血病人511人;2005年,全市在册晚血病人3165例,其中救治2998人,145人在治疗前死亡,拒绝治疗11人,外出11人,治疗新发危重晚血病人282人,救治经费达1515.7万元,人均达5100元。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分别对我市晚血病人救治工作进行了检查,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深化改革,血防体制进一步完善。根据省政府血防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2004年,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血防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血防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下发了《荆州市血防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荆政办发〔2004〕67号)。首先在松滋、公安两县市进行改革试点,全市各地按照“防治分离,精干高效,养事不养人”的原则,突出以预防为主的工作职能,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新的血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目前,各县市区血防办已全部与卫生局合并,实行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统一管理、机关合署办公、工作相对独立、经费专项核算的管理机制。全市7个血防所并入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荆州、沙市两区按改革方案单独成立了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市县两级血防所各安排15名预防人员,负责辖区血防技术指导、疫情监测、检查督导、信息管理,疫区乡镇由县级派驻预防人员。血防预防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公开、公平、公正地招聘录用,全市血防预防人员已到位485人(其中县市区派驻乡镇预防人员315人),占应到位数的70%。全市除保留5所血防专科医院外,其余血防机构的医疗部分与当地医疗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已有20个血防站合并到乡镇卫生院(全市原有96个血防站),其中石首、松滋两市及荆州区血防站已全部合并到同级卫生院。这些改革措施切实解决了防治不分、队伍庞大、机构臃肿、效率不高的状况。

(五)落实政策,血防投入不断增加。按照鄂政发〔2003〕38号文件要求,全市血防经费的落实力度加大,血防投入逐年增加。2003年、2004年、2005年,全市血防投入分别达到740万元、1177万元、2006万元,投入成倍递增。一是地方财政将血防人头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工作经费按每年每人1元的标准落实并逐年增加。二是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血防统筹费落实到位,由县级血防部门掌握使用。三是明确世界银行血防贷款的还本付息,由疫区各级财政承担。四是晚血病人的免费救治配套资金,明确各级财政安排专项列支。五是血防专业机构预防人员人头经费和业务经费,比照公务员标准,全额拨付。六是积极争取上级建立血防联系点,增加对我市投入。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防治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疫情分布范围广。全市疫区范围涉及8个县市区和荆州开发区、122个乡镇(场)、1966个村(1299个村有螺)。二是危害程度重。全市推算慢性血吸虫病人14.5万人,晚血病人2649人,均占全省1/2,现有钉螺面积49万亩,占全省1/3。三是防治难度较大。境内江河纵横,河、湖、渠相通,大小沟渠网络化,地理和气候环境极适于钉螺的孳生扩散,灭螺成果难以巩固。重复感染严重,有的疫区群众重复感染率高达23%;人畜查治不能同步进行,有的地方耕牛感染率高达80%。

(二)血防投入相对不足。现有血防投入与疫情现状不相适应。按照省年度工作计划,我市开展常规血防工作需要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还不包括政府购买服务的其它项目经费。要达到控制疫情目的,仅卫生血防一项,我市每年至少需要资金亿元以上,目前投入不足6000万元,经费缺口很大,与防治工作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三)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疫区领导对血防工作重要性、长期性认识不足,个别地方通过改革,血防专业人员减少,但没有相应增加工作经费,实际上削弱了血防工作。部分县市区预防人员编制不到位,血防医疗部分没有与医疗资源整合,血防人员的社会保障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四、下段工作打算

为了抓好血防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完善机制,加大科学防治力度,突出综合治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制定防治规划。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结合荆州实际,认真研究、科学制定荆州血防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以消灭钉螺和传染源为重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血防工作。至十一五期末,血吸虫病人畜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垸内钉螺面积减少35000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或沼气池普及率均达到75%以上。我们将按照这一总体思路,科学地制定分年度的实施计划。

(二)实施血防整县推进战略。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和部署,2006年,我市将首先启动公安、江陵两县实施整县推进。按照“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投入,上下联动,部门联手,综合治理”的思路,遵照先上游后下游,按水系、分片块的原则,集中精力,打攻坚战,争取2-3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将整县推进地区的涉农建设资金捆绑使用,集中规划,连片治理。重点做好农业、水利、林业、卫生四大血防项目,将沼气池建设、以机代牛、安全饮水、改水改厕、土地整理、道路维修、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重点部署,以点带面,集中实施,形成规模效应,压缩钉螺面积,切实减轻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积极争取其它县市尽快纳入第二批整县推进规划。

(三)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我市将在巩固血防重点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血防综合治理和科学防治。一是认真抓好重点灭螺工程,把工程灭螺和改造钉螺孳生地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产养殖、农业结构调整等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抓好查灭螺、查治病工作。重点抓好易感地带的药物灭阳灭螺和重疫区人畜同步扩大化疗,当年查出的病人病牛当年治完,控制病源传播与危害;三是巩固达标成果。进一步落实达标地区监测责任人制度,加强疫情监测,防治钉螺死灰复燃;四是做好急感防护工作,预防成批急性感染的发生;五是加强群防群控、联防联控。通过乡镇血防人员培训群众血防骨干,组织血防公益活动和血防义务劳动,动员群众改造居住环境,查螺灭螺,在疫区营造良好的血防氛围。

(四)积极救治晚血病人。2006年,我市经省专家组确认的晚血病人2649人,其中新增病人551人,需要复治的病人2098人。为扎实开展晚血病人的免费治疗工作,我们将统筹规划,因人制宜,先急后缓,积极组织治疗,特别是对危重的晚血病人,将尽早实施免费治疗;不断完善治疗技术,优化服务态度,提高治疗水平;加强院后随访,实施跟踪服务,巩固治疗成果。同时,我们将加强晚血救治的规范化管理,健全一人一档、一日清单等制度,严格晚血救治定点医院资质认定管理,确保病人受到最大的实惠。

(五)进一步落实血防政策。按照国发〔2004〕14号文件、国办发〔2004〕59号及鄂政发〔2003〕38号文件要求,我市将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力保落实各项投入政策,争取血防投入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同时将督促各县市区认真落实有关血防专款和财政转移支付血防经费的政策,确保晚血病人能够及时得到救治。进一步组织水利、农业、民政、林业、水产等有关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重疫区倾斜。

(六)进一步完善血防体制改革。我们将根据鄂政办发〔2004〕6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血防机构改革,督促有关县市按照要求落实到位。建立健全适应血防工作需要的管理、预防和医疗体系,提高血吸虫病防治效率和水平;不断加强血防预防专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加大血防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逐步建立一支能胜任防治技术指导职责和及时有效处理重大疫情的血防工作队伍;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力度,认真做好疫情监测点工作,掌握疫情动态,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建立健全血防信息网络系统,科学分析疫情,依法进行疫情监测和统计信息管理,加强对疫情报告信息的科学分析和利用工作。

(七)建立健全血防管理机制。国务院颁布的《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们将以学习宣传贯彻条例为契机,将血防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落实政府主导,部门负责,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做到依法防治。一是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健全统一协调、上下联动的科学管理机制。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强化目标责任,切实研究和解决血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血防工作健康、有序、深入地开展。二是健全群防群控的教育机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血防健康教育,增强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特别是抓好疫区中小学生的血防知识普及教育,健全学校--学生--家长--社会血防知识教育传播链。三是强化责任,加强督办,健全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健全考评机制和细则,加强血防工作的督导检查,年初提出规划,制定详细的监督检查方案,定期组织检查,年末严格考评,对工作内容和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保证各项防治工作的落实到位。

编辑:邓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