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日期:2014-07-30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办公室
根据中共荆州市委第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面临的形势及主要目标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兴市”发展战略,战胜“非典”等自然灾害的挑战,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过去的五年,是荆州综合实力提升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长期以来制约我市发展的防汛任务重、农民负担重等问题有了较大缓解,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乡镇综合配套等改革迈出新步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93亿元,年均增长8.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扶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种植业板块、畜牧小区、水产片带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116.9亿元,年均增长3.1%。工业经济趋势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72家,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1家,汽车零部件、家电、纺织、化工、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105.9亿元,年均增长11.1%。商贸流通日益活跃。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1.6亿元,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质量提高。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4.4亿元,年均可比增长9.6%,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75.9%。

2、改革开放逐步深化。

农村税费改革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卓有成效,农场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工业企业改革和粮食、棉花、供销、商贸、物资等系统改革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初步建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部门预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2005年出口总额达到23979万美元,年均增长23.4%,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900万美元,年均增长10.9%。

3、基础建设步伐加快。

荆江大堤整险加固,荆州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大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重大项目相继完工,荆州成为全省重要的通讯枢纽节点和第二大电力负荷中心。中心城区建设力度加大,东方大道及配套工程全面建成,江津路、207国道小北门收费站至东门段路面黑化,太岳南路、人民路、红门路及部分小街巷完成改造,尤其是玉桥泵站和豉湖渠泵站基本完工,困扰中心城区多年的渍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8亿元,年均增长7.5%,其中民间投资达到8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5.3%。县域经济“一主三化”进程加快,民营经济主体地位加强,经济实力和活力明显增强。

4、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个。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加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化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文物保护与利用得到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工作水平提高。就业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初步建立。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1‰以内。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年均分别增长9.1%和7.3%。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实际完成〖〗“十五”年均增长(%)全市生产总值(亿元)〖〗年增10%〖〗393〖〗8.5# 第一产业(亿元)〖〗年增3%〖〗116.9〖〗3.1 第二产业(亿元)〖〗年增13%〖〗124.4〖〗10.9 第三产业(亿元)〖〗年增13%〖〗151.7〖〗10.1三次产业比例〖〗24.3∶35.8∶39.9〖〗29.8∶31.6∶38.6人均生产总值(元)〖〗年增9.8%〖〗6158〖〗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55(600)〖〗116.8(512.5)〖〗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35〖〗221.6〖〗10.7财政收入(亿元)〖〗32〖〗24.4〖〗9.6(可比)出口总额(万美元)〖〗13000〖〗23979〖〗23.4利用外资(万美元)〖〗(40000)〖〗(25000)〖〗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920〖〗3108〖〗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680〖〗8094〖〗9.1人口自然增长率(‰)〖〗4.5〖〗3.1〖〗森林覆盖率(%)〖〗18〖〗14.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31城市污水处理达标率(%)〖〗70〖〗42城市垃圾集中处理率(%)〖〗95〖〗92注: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二)“十一五”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外部看,受资源、成本和市场的影响,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正在进行转移和扩张,有利于我们引进资金、承接技术、吸纳项目,加快工业化进程。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惠政策的逐步实施,也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重大战略机遇。从自身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市积累了相当的产业基础和成功经验。尤其是近年来,“工业兴市”战略稳步实施,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体制改革、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工作仍很繁重,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基础较为脆弱,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的约束明显,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着力加快“新荆州、古荆州、美荆州、大荆州”建设步伐,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把荆州建设成为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协调共进。“十一五”时期,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力争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

——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坚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统筹兼顾”原则,加快发展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到“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由29.8∶31.6∶38.6调整到22∶35.8∶42.2。

——努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开发(园)区管理体制创新,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方法,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积极推进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探索和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新机制,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到“十一五”期末,城镇化率由35%提高到42%,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

——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巩固和加强基础教育,完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现代教育。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在城市和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变,努力提高文化生产力。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素质。

——努力构建“和谐荆州”。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就医、就学等现实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202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在2005年的基础翻两番,达到24700元左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8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人,步入特大城市行列。专栏2荆州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指标〖〗单位〖〗2005年〖〗2010年〖〗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全市生产总值(2005年价)〖〗亿元〖〗393〖〗633〖〗10〖〗预期性# 第一产业增加值(2005年价)〖〗亿元〖〗116.9〖〗139〖〗3.5〖〗预期性第二产业增加值(2005年价)〖〗亿元〖〗124.4〖〗227〖〗12.8〖〗预期性其中:工业增加值(2005年价)〖〗亿元〖〗105.9〖〗195〖〗13〖〗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价)〖〗亿元〖〗151.7〖〗267〖〗12〖〗预期性〖〗29.8∶31.6∶38.6〖〗22∶35.8∶42.2〖〗〖〗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价)〖〗元〖〗6158〖〗9769〖〗9.7〖〗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16.8〖〗267(986)〖〗18〖〗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21.6〖〗408〖〗13〖〗预期性指标〖〗单位〖〗2005年〖〗2010年〖〗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出口总额〖〗万美元〖〗23979〖〗48272〖〗15〖〗预期性利用外资〖〗万美元〖〗6900〖〗13878(53500)〖〗15〖〗导向性财政收入〖〗亿元〖〗24.4〖〗37.5〖〗9〖〗预期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2.1〖〗17.8〖〗8〖〗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4.4〖〗4.5〖〗〖〗预期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8.2〖〗(37.5)〖〗〖〗预期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5〖〗102.5〖〗〖〗预期性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10〖〗(50)〖〗〖〗导向性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8.5〖〗9〖〗〖〗导向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094〖〗11893〖〗8〖〗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3108〖〗4159〖〗6〖〗预期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2.4〖〗100〖〗〖〗约束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82〖〗95〖〗〖〗约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42.5〖〗44.3〖〗〖〗约束性森林覆盖率〖〗%〖〗14.7〖〗16〖〗〖〗导向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90〖〗〖〗约束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42〖〗50〖〗〖〗约束性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7〖〗70〖〗〖〗约束性城镇化率〖〗%〖〗35〖〗42〖〗〖〗导向性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1.54〖〗1.23〖〗〖〗约束性总人口〖〗万人〖〗638.28〖〗648〖〗〖〗约束性注:带()的为5年累计数

专栏3规划指标的属性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量化指标分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类。

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引导发展的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同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保持一致。

预期性指标是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政府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进行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全市意志的指标,是市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手段,确保实现。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增加工业总量,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业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纺织、家电、农产品加工三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机械与汽车零部件、农药与精细化工、森工造纸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三大潜力产业,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形成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2家,过10亿元的企业8家。

(一)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利用产学研基地和荆州高等院校智力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入驻荆州开发区和城南开发区,形成产业集聚。力争“十一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6%以上。

1、电子信息。

重点扶持菲利华高纯度石英晶体,沙隆达多晶硅,小天鹅税控机,致源石英晶体谐振器、振荡器,松滋中科远程智能电表,先行太阳能电池组,星元信息产品,荆鹏、华孚、四机赛瓦软件产品,广兴跳扩频电台、集群通信系统等产品,逐步形成以电子元器件为基础,以数控设备、仪器、仪表等为补充的信息产品系列。构建荆州软件产业园,提升软件的研发能力,拓展软件的应用领域。

2、生物技术与新医药。

重点发展新生源、楚源氨基酸项目以及金海药业中药制剂项目,荆州天然虾青素公司微藻养殖加工项目、奥瑞生物制药、科亮公司t-PA溶栓剂开发、金赛特公司抗肿瘤新药开发、皇冠调味品公司生物发酵工程、洪湖德炎公司甲壳素、公安丽晶公司软骨素、松滋新阳光公司动物制药等项目,加快发展以生物医药、微量元素提取、生物发酵、生物菌培育为主体的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

3、新材料。

重点支持东信磁业永磁钕铁硼材料和吸波材料,成丰粘污铁氧体磁粉,汉科隐型酸空井液,江汉精细化工公司环保型有机硅烷偶联剂,凯乐公司塑管、塑钢,吉象公司印刷板、装饰板,三江公司金钢石,基立环保板材,松滋金箭PPR管,监利三星陶瓷超薄微晶玻璃等新材料项目的建设,积极开发新材料工业产品。

4、机电一体化。

重点扶持洪城通用水工环保节能设备、荆州机械制造集团数控机床、专业机床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二)纺织工业

通过对全市纺织工业的调整、改造、升级,形成以棉纺织、印染后整理、服装、产业装饰用纺织品为支撑的产业链,提高终端产品的比重和附加值。力争“十一五”期末,纺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1、纺织。

加快纺织企业全流程更新改造的步伐,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点实施奥达公司高档服装面料和精梳纱,乾盛公司高档服装和家纺面料,荆州三棉公司高速细纱机和卡摩纺,凯乐公司涤伦短纤,越美公司高支纱和高档提花布,金安公司高档纱,望春花公司高支精梳无结纱及奥京联纺纱、湖北银丰、裕丰纺织、兴洪纺织等企业的生产线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提高棉纱质量,发展高档面料,形成4家20万锭以上、技术装备先进、核心竞争能力强和市场知名度高的大型棉纺织集团,力争“十一五”期末,荆州棉纺能力达到150万锭。

2、印染后整理。

重点改善东风印染厂等印染企业装备水平,新上奥达印染项目,提高我市服装面料印染配套能力,延长纺织产业链,力争“十一五”期末,规模以上印染生产线达到15条,年印染布匹2亿米以上。

3、服装业。

重点以城区60家针织服装企业为依托,新建荆州开发区针复制及服装工业园,扩大岑河针织工业园规模,发展成衣制造企业,力争“十一五”期末,年生产针织服装5000万件,梭织服装1000万件。

4、产业装饰用纺织品。

加快发展各类装饰面料和无纺布制品,力争“十一五”期末,产业装饰用纺织品增加值占纺织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

(三)轻工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家电工业、日化工业、酿酒工业、造纸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提升轻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力争“十一五”期末,轻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

1、家电工业。

抓紧小天鹅(荆州)电器公司300万台冰箱、冰柜生产线,小天鹅(荆州)三金电器公司100万台洗衣机、热水器生产基地和华意压缩(荆州)公司300万台无氟压缩机等三个家电生产基地建设并达产见效,大力支持松滋飞利浦汽车灯泡、荆州华强本邦公司环保节能灯具等电器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

2、日用化工。

抓住活力美洁时公司主体部分迁入荆州的契机,积极扶持活力28、活力美洁时实行结构转型、产品升级,重点开发绿色环保型洗涤用品、营养保健型中高档化妆品。

3、酿酒业。

白酒按照“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的原则,重点扶持松滋白云边、公安剑南春酒厂发展优质白酒,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造纸森工。

按照“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减少污染、节能降耗”的要求,重点扶持拍马纸业包装用纸、大枫纸业苇浆书写纸以及吉象、万树、基立等板材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拍马纸业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发展50万亩以上的速生丰产造纸原料林基地。

5、食品业。

立足荆州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食用油料深加工、特色水产品加工、果蔬饮品和食品。重点支持天荣、天颐、福娃、洪湖浪米业、德炎水产、望春花果汁、皇冠调味品、康老爷食品、江陵星都等食品饮品加工企业,形成优质粮、优质水产品、双低油菜、果蔬、畜禽等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与原料基地建设紧密结合的产业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特色食品加工基地。

(四)机械工业

重点扶持神电汽车电机、恒隆汽车动力转向器、法雷奥汽车空调、环宇和环球汽车曲轴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培育壮大洪城、万向、博盈、四机等集团,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和石油机械工业。力争“十一五”期末,机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

1、汽车整车及零部件。

重点扶持神电300万台重、中、轻、轿汽车电机,法雷奥300万套汽车空调,环宇和环球300万支汽车曲轴,恒隆200万台汽车动力转向器,久隆30万台汽车液压翻转器、100万台汽车动力转向器,万向75万套轿车玻璃升降器、40万套空气单元制动系统、200万台微电机、300万只寸刷,博盈10万台汽车前后桥,江陵宝马50万套汽车悬架弹簧、德品500万套环保型无石棉汽车刹车片,华通5万辆农用车及改装车等主导产品生产线的改造升级,开发生产卡丁车、山地车、沙滩车,将我市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

2、石油机械。

重点支持中石化第四机械厂扩大固井设备、压裂设备、绞车等石油特种设备的生产规模,扶持四机赛瓦公司海洋防砂机组、石油勘采机械,江汉石油特车公司特车、工程专用车等项目建设,争取将荆州四机工业园建成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石油机械工业园区。

3、通用机械。

重点发展洪城公司大口径中低压阀门,巨鲸公司减速器、真空挤砖机、增速机,荆州机床厂荷花牌机床,沙市轻工机械厂涂布机等机械产品。

(五)化学和医药工业

优化农用化工,加快发展精细化工、盐化工和医药化工,壮大化工产业。力争“十一五”期末,化学和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1、农用化工。

坚持走“强强联合、高位嫁接、资源集成”的道路,加强与中国化工集团的合作,重点完成沙隆达草甘磷、吡啶、吡虫啉、毒死蜱、乙酰甲胺磷、百草枯等生产线改扩建项目。支持大田公司、龙蟒公司发展复混肥料、有机肥料、环保肥料等新型肥料,发展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2、精细化工。

以染料中间体和苯酐为核心,突出“四醚”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高活性染料、分散染料、H酸、K酸、对位酯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终端产品的比重。重点扶持楚源多品种活性染料、印染助剂、对位脂和博尔德苯酐、顺酐、塑剂非酸,达雅造纸化学品以及江陵科美硬脂酸系列等生产线改造和新建项目。

3、盐化工。

充分利用丰富的卤水资源,加快发展盐化工业,重点支持沙隆达10万吨离子膜烧碱及配套工程,松滋奇能15万吨离子膜烧碱、24万吨盐的采卤装置项目建设。

4、医药化工。

重点抓好滨湖双鹤药业大输液、舒尔康药业贴、天济药业利巴韦林等骨干产品的生产,扩大现有准字号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六)建材工业

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塑料管材和无机非金属材料,限制淘汰小立窑、小石灰窑、粘土砖,开发绿色建材产品。力争“十一五”期末,建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1、水泥。

大力发展以预分解窑为主的新型干法水泥,重点支持双七水泥厂建设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力争“十一五”期末,新型干法水泥年生产能力达150万吨以上。

2、新型建材。

重点培育和发展天强、津桥、兆远、松滋陶粒、飞龙钢构、奥柏建材等新型建材企业,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墙体、墙板材料。积极扶持凯乐集团迅速扩张,发展壮大新型塑料管材管件产业。

3、玻璃。

重点加快发展石英玻璃系列产品,支持菲利华公司开发高纯度石英纤维、石英土甘锅、石英棒等石英制品。积极扶持亿钧公司自洁玻璃生产线建设项目,发展壮大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

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面貌有较大改善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创造农民的发展条件、完善农民的发展保障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

(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继续抓好水稻、棉花、油菜、蔬菜、畜牧、水产等板块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水稻坚持品种优质化方向,重点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和高产农田建设项目,稳定水稻面积,提高优质品率,力争“十一五”期末,粮食总产达到325万吨左右,优质稻比重达到90%以上。棉花坚持由总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的方向,培育、调优棉花品种,主攻单产和品质,提高棉花种植效益,力争“十一五”期末,棉花产量达到13万吨左右。油菜在巩固“双低”的基础上,尽快将产品目标向“双低+高含油量”转移,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市高标准双低油菜基地面积达到350万亩,总产量达到55万吨。蔬菜坚持规模发展,无公害生产,重点建设荆州市城区放心菜生产基地和县市城郊的蔬菜长廊,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市放心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畜牧业继续实施“优质三元猪”工程和“土鸡增收”计划等良种工程,大力发展种草养羊、养鹅和奶牛生产,以养殖小区为重点,积极推行规模化养殖。水产业坚持突出特色,片带发展,荆州、沙市城郊渔业养殖带主要发展龟鳖、鲟等名特水产品和观赏鱼类养殖,洪湖、监利、江陵水网湖区养殖带主要发展常规品种和河蟹、黄鳝等养殖,公安、石首、松滋江南丘陵养殖带主要发展珍珠、长吻鱼危、银鱼、团头鲂等品种养殖,力争“十一五”期末,水产放养面积达到198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80万吨。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运销公司和农业经纪公司等农村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推动我市农副产品进入大型连锁超市采购体系。力争“十一五”期末,纳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90%以上,专业合作组织吸纳农户达10万户,销售农产品占生产总量的50%以上。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以把荆州建成江汉平原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为目标,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和加工企业基础,重点发展洪湖德炎水产品、洪湖晨光农产品、福娃食品、江陵润科淡水鱼糜、天颐食用植物油、望春花果汁、天泽肉鹅、天绿源大米、威尔福双孢蘑菇、天泽饲料、津港饲料等深加工项目。农产品加工业要注重规模效应,合理布局,初加工分散到原产地,精深加工集中到龙头企业和开发(园)区。

(二)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技术更新,加快优质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能力。重点支持荆楚种业公司的创汇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开发培育超高产杂交稻、超级杂交小麦、优质棉等品种的春季快繁制种产业化技术。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重点改造大型涵闸泵站,疏挖骨干排灌渠道,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积极推进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继续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综合开发、血防灭螺和“五改三建”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3、加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工作。

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重点实施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示范工程,加强土地整理和复垦,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力争“十一五”期间,整理基本农田8万公顷,增加耕地面积2400公顷。

4、加快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建设。

以荆州农业信息网和公共气象信息化服务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抓好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全方位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发展农机企业和经营实体,鼓励粮、棉、油主产区实行农业机械作业。

(三)加快推进村镇建设

1、积极发展小城镇。

坚持产业兴镇的指导原则,突出抓好7个国家重点镇、10个省重点镇建设,建成一批产业兴旺、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新型小城镇。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一定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地方特色的中心镇,结合农业产业化基地、基础设施和农贸市场建设,增强重点城镇的社会综合服务功能。力争到2010年,全市重点镇总数达到19个,重点镇镇区人口均达到3万人以上,道路硬化率和排水设施覆盖率均达到100%。

2、加快村庄建设。

坚持发展“一村一品”,调整种养结构,搞好庭院经济,培育特色产品。经济基础较好的城郊村,要充分利用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二、三产业。自然条件较好的行政村,要做好村庄规划,实施迁村腾地,促进村民建房逐渐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积极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和延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乡村道路建设,乡镇全部通达等级油路,村村通公路、通客车。着力解决血吸虫病疫区及水源污染地区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安全饮水受益人口67万人。加快电力和信息化建设,全市农村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实施生态家园工程,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四)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继续实施农村教师免费培训工程,组织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努力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农村教育“三教统筹”。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积极化解“普九”债务。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推行农村教育寄宿制。

2、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

重点建设县、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继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实施农村电影“2131”数字化工程。鼓励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户组织农民自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重点实施农村“两打两赛”工程,力争“十一五”期间,配套建设250个行政村的篮球场。

3、加强农村社会福利事业。

大力实施农村“福星工程”,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继续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力争“十一五”期末,农村特困救助面由5万人扩大到15万人。加快实施农村孤儿救助工程,妥善解决孤儿生活、医疗、上学等方面的问题。

4、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改善镇村卫生机构服务条件。积极创建甲级村卫生室,全面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积极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农村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妇女儿童的保健质量和水平。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有条件的农村实施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体制。加大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力度,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全面完成血吸虫病疫区的改水、改厕工作,对晚血病人全部实行免费治疗。

(五)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积极推广良种普及和先进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农作物单产。规模发展畜禽养殖和特种水产养殖,积极采用鱼稻共育、鸭稻共育等种养增收模式。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大优质瓜果、反季节蔬菜、速生丰产林、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积极发展庭园经济,充分利用我市农业优势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2、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重点建设乡镇农贸市场、农村商业网络。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家乐及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地方风味食品。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快转移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县域城镇、向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实现劳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低层次就业向高层次就业、盲目流动向有序转移、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力争“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民工25万人次,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构筑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改造提高商贸流通、邮电通讯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保险、证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

(一)现代物流业

紧紧围绕建设江汉平原现代物流中心区的总体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全面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物流业务和仓储、运输等资产从主业中分离,加快推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等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着力建设荆州市现代物流信息网和四大现代物流园区:工业物流园重点支持长江物流公司建设长江物流园二期工程,加快中南纺织物质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金属物质交易市场、建材大市场等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服务于纺织、化工、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的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园重点支持湖北二十一世纪物流公司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洪湖水产品大市场、监利白螺边贸大市场项目建设;消费品物流园重点支持沃尔玛入驻发展,建设温州商贸城,改造北京路、荆中路等商贸集聚区,规范整合洪城商港、家居城、摩配市场、副食批发市场等各类专业市场,提升商贸流通规模和水平;农资物流园重点加强小北门农资市场辐射功能,发展各乡镇农资连锁营销网络,服务农村基层。

(二)旅游业

充分挖掘三国文化和楚文化、湿地生态、红色旅游资源,着力建设荆州古城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景点景区,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和水平。古城旅游景区重点建设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古代丝织品、中国古代漆木器、长江历史文化等博物馆,积极推进楚文化主题公园、楚王陵森林公园、楚纪南城遗址公园、熊家冢楚王墓游览区、海子湖乐园、“荆楚人家”民俗村、环城旅游风景带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区重点支持洪湖湿地生态保护区、石首天鹅洲湿地生态保护区、洈水国家森林公园、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荆江大堤沿江风景区建设。红色旅游景区重点建设洪湖瞿家湾、监利周老嘴等革命根据地景区。进一步加大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度,形成战国丝绸、漆木器、青铜器、楚文化器物、历史名人肖像为主的系列旅游纪念品。加快旅游资源整合,促进旅游景点连片开发和旅游网络化,提高旅游产业整体实力。

(三)文化产业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力争把市图书馆、群艺馆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现代化文化场馆。鼓励文艺团体、文学艺术创作机构、社会科研机构面向社会、走向市场,支持文化工作者创作一批具有荆楚地方特色、展示时代精神、体现荆州作风的优秀剧目和文学作品。充分发挥文博资源丰富和科研技术先进的优势,努力把荆州博物馆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馆藏丰富、文物精美、设施先进的中国一流博物馆。继续保持广播电视超前发展态势,加快传播方式、经营方式、节目生产方式的转型,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五年内把荆州电视台打造成两湖平原的强势媒体。调整报刊结构,建立以《荆州日报》为核心的报业集团,强化《中华传奇》、《江汉商报》等报刊的市场运作机制,打造报刊品牌。扶持“今印”等骨干印刷企业发展,争取我市有2家企业成为国家定点和省级定点印刷单位。加强网吧行业的总量控制和布局调整,引导和鼓励网吧走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和连锁经营的路子。依法严厉打击制假、走私、贩卖、销售盗版音像制品活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有序发展各具特色的娱乐种类和场所,提升我市娱乐产业的整体水平。进一步优化电影市场资源配置,积极推行院线制建设。坚持以档案服务创新为着眼点,大力加强档案法制建设、档案馆舍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金融保险业

以增强投融资能力、强化信用建设为重点,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整合力度,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保险市场。加强对后备上市公司的培育,促进企业直接融资。加快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保险险种,大力发展代收费、结算、资产托管、理财咨询以及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型金融业务,不断拓宽金融保险服务领域。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个人信用征贷制度,强化信用意识,营造诚信环境。

(五)房地产业

加强建设规划管理,发挥土地供应调控职能,合理安排房地产开发布局,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经济适用房,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力争“十一五”期末,90%的中低收入家庭能够入住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城镇重点加快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突出水乡特色。进一步强化房地产工程质量监督,规范物业管理,切实维护住户的合法权益。加快完善征地拆迁制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拍挂”制度,规范征地拆迁和地产转让、抵押交易行为。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材料,强制推行建筑节能,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市50%的建筑达到节能标准。

(六)社区服务业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就业服务,重点发展家政、维修、保安、环卫、护理等各类服务,积极开展就业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推荐、组织就业等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健全社区卫生机构,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康复医疗、妇幼保健等服务。加强社区老年服务,重点建设老年人综合服务场所,逐步完善退休人员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区组织网络建设,提供社区组织办公场所,完善区、街社区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三级组织网络,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站和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努力建设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七)信息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邮政通讯、网络传媒、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努力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荆州信息化水平。大力建设现代化邮政,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邮运快捷、服务优良的现代邮政通讯网。完善现有电信传输网、移动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加快数字移动通信网建设,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党政信息网、公众服务网、公安“金盾”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金保”网等信息资源网,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信息共享。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建设建材、食品、农产品、农资、医药化工等特色信息网站以及“网上银行”、“网上学校”、“网上医院”、“网上旅游”、“网上企业”等网络应用工程,促进企事业生产、经营、管理基本数字化和网络化。

(八)中介服务业

积极推动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中介组织自律,加快中介服务业的开放步伐,基本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会计、律师、审计、专利、拍卖、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房产经纪、公证仲裁等市场性中介组织,提升专业化水平,促进服务方式和服务品种的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人才、文艺、体育、旅游等事业性中介组织,完善和健全科教文体产业中介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扩大行业协会覆盖面,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集中精力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全面推进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妥善解决“瓶颈”制约问题,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水利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科学规划、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三善垸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病险水库整险加固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引江济汉工程、清淤疏浚工程、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工程,切实抓好监利何王庙、江陵观音寺、洈水水库3个大型灌区续建与扩建以及33个大型涵闸泵站更新改造与维修工程建设。力争“十一五”期末,荆州防洪能力达到抗御长江1954年型、汉江1964年型洪水标准,城市综合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辖区水库全面升级,达到一类标准;新增除涝面积7.8万亩,改造渍害中低产田150万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7.3万亩,实现有效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95%的目标。

(二)交通建设

坚持以增加总量、完善体系为发展目标,加快沪汉蓉与荆岳铁路、国省干线与农村路网、沙市机场改造、港口与航道建设步伐,争取荆州在江汉平原率先实现交通现代化。铁路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市要积极配合拆迁工作,争取沪汉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荆州段早日完工。同时,开展荆州至岳阳铁路前期规划工作,力争“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加快完成荆东高速、随岳高速荆州段、松滋至石首一级公路、荆岳长江大桥、洪湖东荆河大桥等工程,筹资兴建公安至荆东高速公路连接线、汉南至监利高速公路等工程。积极实施318国道荆州段一级公路改造、公路干线危桥改造、国省道路面改造、二类公路主枢纽等工程,完成国省干线路网建设66公里,省际出口公路351公里。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完成农村二级公路100公里,县乡等级公路改造297公里,通村等级公路5000公里,全面实施“油路到乡”,基本实现“油路到村”。继续抓好荆州港规划完善和设施配套,建成盐卡二期综合码头和客运旅游港区,确保升级国家一类口岸。进一步疏浚松滋河、虎渡河、内荆河航道,实施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和石首港综合码头扩建工程,提升航道运输及口岸吞吐能力。力争“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三横四纵三桥”的交通格局,努力将荆州建成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公路运输主枢纽、铁路交通发达城市。专栏4荆州市“十一五”交通网络——“三横四纵三桥”

 

三横:沪蓉高速公路荆州段、汉南至监利高速公路及监利至荆州一级公路、松滋至石首一级公路;

四纵:荆东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荆州段、仙桃至洪湖一级公路、潜江至石首一级公路;

三桥:荆州长江大桥、荆岳长江大桥、洪湖东荆河大桥。(三)能源建设

坚持能源开发与环保节约并重,加快电力建设,推广节能技术,积极发展绿色能源、新能源和农村能源。重点完成城市天然气、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抓好荆沙火电厂和秸杆发电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沙市热电厂热电联产项目通过国家核准并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实施城市集中供热工程,重点建设沙市老工业区、荆州开发区和拍马工业园区三个集中供热区。结合国家500千伏主网架建设,完善和优化现有220千伏电网,加快110千伏网架的建设与改造,加强和促进中低压配网的建设,确保城乡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农村经济、财税等各项体制改革,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将政府工作重心转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竞争秩序上来。重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和风险的能力。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办事环节,规范行政审批。继续抓好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分类分流力度,全面转换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实行电子化、网络化办公,提高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责任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决策科学性和公众参与度。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贯彻实施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执法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建立健全公务员问责制度和考核、评价、淘汰机制,建立并实施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及考评机制。积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规范政府行为,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2、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制度,形成董事会向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负责,经营者向董事会负责的运行机制。完善国有控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利、责任,建立制衡、约束机制,提高公司外部董事和监事人员的比例,避免内部人对企业利益的侵蚀。

——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按照健全网络、完善制度、落实职责的原则,加快建立授权监管体系、统计评价体系、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完善防范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法律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和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实行区片统一的征地补偿标准,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以吸收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的方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配套改革,推进机构减员和并村并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不良债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化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对粮农、棉农的直接补贴机制。

4、推进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实现部门预算编制的系统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财政资金的支出效果管理。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财政国库管理办法。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建立财政与编制公开制度,实现财政预算管理与机构编制管理有机结合,努力降低财政供养系数。积极做好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和调整完善资源税等工作。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完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改进投资调控方式,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环保为约束,与金融、财政、税收等密切配合的投资调控体系。建立投资监管体系,全面推行政府投资代建制,逐步推行项目建设中介监理制。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

5、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行年薪制、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等分配制度。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制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方案,建立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补偿机制;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加快转企改制科研院所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规范发展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实现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公平竞争和相互补充。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义务教育由政府负责,高中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健全评价制度,扩大学校教育的开放性。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种发展方向,分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加快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放宽文化领域的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文化产业。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管理、运行和监督体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倡医疗设备和技术共享。推进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支持非营利性医院、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加快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药品、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制度,加强药品市场监管,剥离医疗机构供应大宗药品的职能,有效避免以药养医。

6、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条件,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投资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积极为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创业提供公共服务,加快创新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准许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7、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抓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构建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内外贸一体化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加快培植上市后备企业,引导规模较大、主业突出、效益较好的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外产业转移及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保持外经贸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良好势头,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1、对外贸易要开创新局面。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扶持和加强化工、机电、轻纺等骨干产品出口,加快水产品、农副产品等地方特色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拓展我市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市场空间。充分调动开口企业、“三资”企业和外贸公司等多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外贸骨干企业,力争到2010年,出口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5家左右。

2、利用外资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更加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人才和管理经验。正确引导外资合理投向,重点鼓励外资投向农产品加工业、轻纺工业、汽车零部件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积极引导外商兴办商贸、科技、教育、旅游等产业。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38亿美元。

3、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要有新发展。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积极参与长江沿岸、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带经济技术协作,融入长江流域经济走廊,拓宽荆州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积极引导轻纺、化工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带动半成品、设备和技术出口。鼓励支持建筑及设计企业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带动建筑原材料出口和劳务输出。正确引导农业大户到耕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外租赁土地,发展特色种植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放在东南亚、中亚、西亚、南美洲、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

4、开发区发展要上新台阶。

坚持“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全面推进开发区环境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努力将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荆州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集聚区,外向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重点抓好荆州开发区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城南开发区的高新技术、石油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石油应用软件开发产业,公安开发区的生物化工、医药、塑料产业,石首开发区的电子通讯、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府场开发区的化工机械、压力容器、环保机械产业,洪湖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饲料产业,松滋开发区的轻工、矿山机械、环保节能产业。集中精力建设荆州工业新区,力争到2010年,荆州工业新区开发建设面积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4平方公里。

七、着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建设中心城区,积极发展县级城市,加速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竞争力,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适宜居住发展、尽现水乡园林特色、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大城市。到2010年,荆州城市道路、公交、供水、供气、排水、绿化、住宅等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新增公交线路13条,新增供水管网200公里,天然气用户达到13.5万户,排水管道密度达到7.1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5万人。

(一)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积极实施“城市北扩、东进发展”,加快建设荆州中心城区。逐步完善主干道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小街巷,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奠定基础。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古城文化旅游区、沙市商业贸易区、工业经济新区三大功能区。加强古城保护与合理开发,疏竣清洁护城河,修葺重建古城门楼,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和宗教场所,实施人口与建筑疏散工程,争取到2010年,古城内人口控制在8.5万人左右,努力把荆州古城建设成为以三国文化、明清城墙、水乡园林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重点建设以沿江沿路(荆襄、宜黄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现代物流区,加快建设以北京路、中山路为核心的中心商务区,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切实增强沙市老商埠活力。完善工业新区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引资规模,大力发展现代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把工业新区建成现代工业的聚集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县(市)城区立足各自不同的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与推进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县(市)城市功能。

(二)加强城市经营管理

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法规,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发展中的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超前研究城市特色、功能区划、发展空间、产业布局、综合交通、给排水系统等重大问题,统筹规划城市发展。加快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通过公开招标、产权转让、使用权出让等途径,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区、街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城市管理方式改革,大力推进综合执法,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新办法,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努力提升城市品位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与城市特色相协调、城市定位相一致的重大项目及标志性建筑。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给排水管网体系,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充分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江汉平原地方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八、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加快促进荆州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高能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努力形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一)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突出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强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整体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健全以品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重视乡土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乡土拔尖人才在农业科技中的带头作用。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二)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严格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对计划生育的家庭实行奖励和优惠政策。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切实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制,切实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权益。重点加强基层计生服务站、生育保健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提高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力争到2010年,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以内。

(三)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1、强化土地管理。

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供给管理,重点保证农业、水利、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纺织、机电、化工等优势产业建设用地。开展迁村并点和村庄改造工作,引导村民住宅集中建设,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推进城镇土地集约使用,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完善征地补偿办法,提高征地成本,用价格机制调控建设占用耕地行为。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基金制度,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复垦。大力实施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示范工程,重点建设监利、公安、洪湖、松滋等6个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力争“十一五”期末,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使全市耕地保有量面积稳定在44.3万公顷的水平。

2、加强水资源保护。

建立用水定额管理、排污总量控制、水质监测、超标预警等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洁水净湖”工程,加强洪湖、长湖、洈水等重点水域的生态保护和城区护城河、西干渠、庙湖等河流湖泊的治理;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开采;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饮用水源安全。力争“十一五”期末,重要水源地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实现城市饮水安全,到2020年,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3、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严格控制矿产开采总量,合理利用现有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加强矿产地区环境保护。力争“十一五”期末,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45%以上,重点矿区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50%以上。

4、抓好自然灾害防治。

以大江大河、地质、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隐患治理为重点,做好荆江大堤、荆南四河、湖泊和重点病险水库整治,开展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勘查防治,提高防洪防震减灾能力。建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做好灾情、险情分析。重点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安全保障系统工程、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气候生态监测评估预警系统工程和地震监测台网、地震数据分析中心项目建设。

(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严格新建项目审批程序,提高环保准入标准。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开发(园)区发展,建成一批环保设施齐全的生态工业示范区。积极发展环保产业,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经营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回收等环保事业,逐步实施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内河水质,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2、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高生态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加强洪湖湿地、石首天鹅洲湿地、长湖湿地、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洈水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发展林业,重点扶持林纸一体化项目和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力争“十一五”期末,森林覆盖率由14.7%提高到16%。专栏5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

1、天鹅洲湿地保护区3、纪南城遗址

2、洪湖湿地生态保护区4、八岭山古墓群

 

禁止开发区域:

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 洈水国家森林公园

(五)加快科学技术创新

1、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政府积极推动的区域创新体系。重点抓好沙隆达、洪城、楚源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扩大科技交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完善以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出资入股的政策措施,支持科技人员领头创办或参与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型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条件。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立足点,提高工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培养科技人才为重点,构建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科技人才网络;以科学普及为手段,促进科技入户、进社区,提高广大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合理安排科技三项经费,重点支持环保、节能、农业育种等技术的开发、引进、示范和推广,重点推进农村科技“十百千万”工程、科技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工程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3、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发展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放在重要位置,提高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和扶持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结合区域特色,兴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群体。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高消耗、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重点支持化工、医药、造纸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广泛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努力提高物质循环使用能力,努力使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家标准。

2、积极发展再生资源。

优先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节能环保、资源再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抓好农村沼气、垃圾焚烧发电、秸杆发电和车用乙醇汽油推广等项目建设,改善能源使用结构。大力开展以工业固体废物、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废旧物质分类回收工作,重点加强报废汽车、废旧电子产品、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3、促进社会全面节约。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广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约矿产资源等资源节约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建设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

九、积极构建和谐荆州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劳动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共同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积极促进劳动就业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建立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重点落实和完善扶持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实行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扶持再就业政策,并逐步将扶持范围扩大到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新成长劳动力、大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录人员就业。

2、调整优化就业结构。

协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改善,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继续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吸纳更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积极拓展适合女性就业的行业和领域,促进妇女就业。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全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为失业人员和进城求职农民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对再就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推行“一站式”就业服务,积极发展各类市场化延伸服务。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信息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就业服务,加强职业中介管理,完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录用备案、就业登记办法,建立就业登记、失业登记与就业服务有机衔接的工作流程,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被征地农民和符合参保条件的灵活就业者纳入保障体系,构筑惠及全社会的保障网络。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增强统筹调剂能力。

2、加强社会保险管理。

强化征收管理,实行依法征收,做到应收尽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落实各级财政对养老金收支缺口以及做实个人帐户的补助资金。推行商业银行代核代征,对各项社会保险费实行集中征缴、集中发放。探索建立和完善个人帐户基金、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3、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解决部门、行业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进一步加强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三)积极发展各项事业

1、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巩固普九成果、普及高中、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重点,努力实现学前教育低龄化、义务教育公平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人教育终身化,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开放式现代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确保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中小学教育评价制度,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民办教育促进工程,形成公办、民办学校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实施职业教育与人才培训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以技能为本的就业培训制度。实施“荆州网上教育”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坚持调优、调高、调大的方向,优化教育配置和学校布局,义务教育阶段依据就近入学原则,撤并质量低下的农村小学和招生不足的初级中学;高中教育阶段兼顾入学高峰和办学效益,兴办民办高中和民办职业高中。公平提供教育资源,认真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困难群体子女上学难问题。力争“十一五”期末,“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的需要,加快培养操作型、技能型紧缺人才。积极推广订单型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衔接。推动联合办学,鼓励依托产业基础办学,形成政府引导支持下的多渠道筹措资金和多元化办学模式。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快荆州大学城建设,积极配合长江大学新校区规划与建设,大力支持长江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大力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扩大高校学生数量和师资规模。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提高我市人口素质、集聚和培训各类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卫生事业。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医疗紧急救援和传染病收治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网,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逐步建立管理属地化、指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健全食品药品监督体系,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加大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力度,对晚血病人全面实行免费治疗。加强县级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城乡医疗服务质量。建设“惠民医院”和“惠民病区”,妥善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医难问题。扶持市中心医院、市一医等综合医院发展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提高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重点加强市中医院建设,加大对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培育和扶持,促进中医药参与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治。培植建设一批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创建2个全省农村中医工作示范县市。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中医药资源,加快我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3、体育事业。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市民健身意识。重点建设全民健身俱乐部、全民健身苑和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积极发展会员制、群体性健身事业。进一步抓好“6.10全民健身活动周”,广泛开展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晨晚锻炼点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服务和指导作用。加快社区健身设施建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力争“十一五”期末,全民健身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0%以上。

——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重点提高乒乓球、体操、游泳以及残疾人竞技项目水平。抓好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荆州基地建设,创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品牌基地。抓好少儿体校和传统项目学校的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重点建设现代化综合体育馆、室内恒温游泳馆等一批体育设施,积极创造承办全国性单项和全省综合性体育比赛的条件。

——培育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培育和规范体育经营市场,积极推进体育比赛的市场化运作。盘活现有体育资产,抓好体育资本营运。加快体育休闲和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积极引导体育消费。

4、民政事业。

——全面建立突发性灾害救援体系。重点建立健全快捷的灾情信息系统,高效的现场救灾组织协调系统,通畅的应急通讯指挥系统,有力的救灾物质运转系统,及时的应急资金保障系统,有效的社会动员支持系统,完备的灾害评估系统以及健全的防灾减灾系统。

——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慈善组织网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职工救助制度,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和残疾人就业、扶贫、帮困措施。切实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残疾人的扶助力度。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加快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基本形成以国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它多种所有制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重点发展老年福利事业,中心城区建立集养护、医疗康复、娱乐于一体的综合福利老年公寓和老年人活动中心,进一步加大老年大学建设力度,积极为老年教育提供完善的文化设施。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重点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1、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逐步实现社区组织网络化、管理规范化、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目标。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团体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鼓励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进入社会公共领域,支持民间公益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效增强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工作合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持续稳定增长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举办基本公共服务,通过财政补贴、公私合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支持社会主体举办非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构建覆盖城乡、分布合理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社区服务、社会福利等服务体系,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化。

2、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3、加强国防动员建设。

加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专武干部、预备役军官队伍、民兵应急分队和专业技术分队建设,完善民兵预备役部队战备及训练基础设施,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整体实力。健全完善国防动员机制,提高经济、交通战备、人民防空、科技、信息、医疗卫生等国防动员能力。加大落实转业干部、退伍军人、随军家属安置工作力度,依法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争创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积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公民诚信教育,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社区、家庭、村镇、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继承和发展楚人筚路蓝缕、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丰富和发扬“98抗洪精神”,弘扬沙市“老姨妈”传统,积极营造“共同关心荆州前途,共同维护荆州形象,共同推动荆州发展,共同建设和谐荆州”的发展氛围。广泛开展“科技、教育、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积极开展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活动,反对邪教,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繁荣文学艺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作用,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人民代表的意见与建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和作用,调动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依法维护言论、出版自由,保障舆论畅通。严格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政法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坚持招商引资与激活民间投资并举,优化金融环境,强化公共财政,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健全规范协调、评估、修订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多方筹措资金,保障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1、全方位招商引资。

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强化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责任制。努力提高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水平,强化投资软硬环境建设。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办法,综合运用存量招商,以商招商、产权招商、代理招商等方式,实行产业链招商,用市场机制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和质量。精心策划招商引资项目,将招商引资与争取国家、省重点投资,新上项目与盘活老工业企业有机结合起来。继续抓好“长三角”、“珠三角”和香港等招商工作,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额年均增长20%。

2、激活民间投资。

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市场化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培植和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产品为主导的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体制创新、行政提速、信用荆州,优质服务”四大环境创新工程,构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快激活民间投资。

3、强化公共财政。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工商、税务、社会保险的征收力度,提高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加强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大型排灌站和病险水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层文化设施、生态环境建设。

4、抓好项目建设。

强化投资形势预测预警分析,严格投资监督管理,落实固定资产投资调度制度。规范招投标行为,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代理制。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国债项目的争取力度,狠抓重大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目标责任制,争取“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1000亿元。专栏6国家、省和市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 

1、新农村建设。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饮水安全,农村公路,电力设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远程教育和通村广播电视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及种养业良种工程等。

2、公共服务。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基层公共卫生、文化和体育设施,公检法司基础设施,社区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督设施,安全生产监管、煤矿监察及应急体系,气象、地震、防洪等防灾减灾体系等。

3、资源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治理,节能节水节地,循环经济示范等。

4、自主创新。知识创新工程,高技术产业化,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及国产化,资源节约技术研发和推广等的示范。

5、基础设施。铁路,水运,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战略物资储备,县城和重点镇供水设施,城市供水排水管网、燃气和集中供热设施,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专栏7荆州市“十一五”规划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1、凯乐涤纶短纤项目

2、沙隆达多晶硅、草甘磷等项目

3、楚源工程塑料、活性染料等项目

4、拍马纸业50万吨林纸一体化工程

5、汉南至监利高速公路

6、随岳高速公路监利段

7、江南一级公路(松滋至石首)

8、通乡通村公路

9、沪汉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荆州段

10、荆州至岳阳铁路

11、荆岳长江大桥

12、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江汉运河)

13、引江济汉水利工程

14、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

15、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16、33个大型泵站改建工程

17、生态农业市建设工程

18、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系列项目

19、沙市热电厂热电联产工程

20、荆州市输变电改造工程(二)健全协调、评估、修订机制,保障规划目标圆满完成

1、健全完善评估修订机制。

针对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大问题,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控与分析,准确把握发展趋势,适时调整相关政策。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修订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经中期评估需要修订本规划时,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2、积极建立规划协调机制。

本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政纲领,专项规划、县域规划是规划纲要在行业和区域的延伸,专项规划和县域规划必须在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上与本规划纲要有效衔接。依据本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年度计划,政府部门应依据本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措施。本规划纲要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

 

荆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荆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的决议(2006年2月25日荆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荆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经过审查并根据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批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书面报告的《关于荆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荆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建设“和谐荆州”,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初步统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0%,第二产业增长10.7%,第三产业增长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8亿元,增长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6亿元,增长12.5%;外贸出口2.4亿美元,增长28%;财政收入24.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4元,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增长3.5%。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完成。纵观全市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工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工业兴市战略的全面推进,全市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2家,比上年增加33家,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2亿元,增长17.8%,创7年来最好水平。工业增长质量逐步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14.6%。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断提高,工业入库税金9.6亿元、增长8.3%,占财政收入的比重39.3%、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工业园区集聚效应开始显现,荆州工业新区入园企业达到49家,沙市、荆州、松滋等县市区工业园入园开工项目在15个以上,工业园区已成为工业新的增长点。重点企业支撑作用增强,36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5%,楚源、白云边、凯乐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成为全市工业增长和税收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国家扶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势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07.8亿元、增长3.3%。粮食实现丰收,全年粮食总产达322.2万吨、增长5.8%;棉花、油料、水产品生产基本稳定,棉花总产12.4万吨、增长1.8%,油料总产45.5万吨、减少7.4%,水产品产量65万吨、增长2.2%;畜牧业在遭遇禽流感严峻形势下,生产稳中有升,全年生猪出栏346.4万头、增长3.7%,家禽出笼3478.9万只、增长2.2%。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水产、畜牧和林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有了新发展,全市优质水产品达35万吨、增长16.7%,畜禽养殖小区达54个、比上年增74%,完成造林面积31万亩、比上年增18%。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全市市级以上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3家、比上年增加33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分别达到6家和16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家和10家,洪湖德炎、监利银欣等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的农户达63万户,订单总额39亿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56个,其中省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18个。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在国家对荆州的水利等投资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积极向内挖潜,千方百计激活民间投资,吸引外来投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6.8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地方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78.6亿元、增长13.6%。工业投资继续增长,全年用于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35.2亿元,其中制造业31.8亿元,增长9.9%;基础设施建设仍保持一定规模,全年50万元以上项目基础建设投资28.8亿元,其中水利投资8亿元,交通建设投资13.95亿元(不含跨区域的随岳高速7亿元),电力投资3.4亿元,通讯投资3.5亿元;房地产投资增长迅猛,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6.2亿元,增长39.8%。民间投资主体作用日益增强,全年完成88.1亿元,比重达到75.4%。项目建设来势较好,全年在建项目1123个,增加155个。荆东高速公路、楚源对位脂、恒隆汽车转向器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2亿元,投产和部分投产38个。资金争取力度加大,全年市发改委共落实项目198个,已到位的国家及省资金2.97亿元。

(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70个(过亿元的项目29个)、实际到位资金50.2亿元、同比增长46.9%,其中工业招商项目414个、实际到位资金37.4亿元、同比增长68.6%。实际利用外资6900万美元、增长15%。荆州开发区唐人神、沙市区龙江龙、监利银丰纺织、洪湖市井力水产食品等公司及荆州区垃圾发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外贸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全市出口创汇2.4亿美元、增长2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2.85亿元、增长24.2%,沙隆达、楚源、华意以及一批中小型民营企业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五)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在克服税源紧缺、政策性减收等诸多困难后,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4.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8.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1亿元、可比增长5.96%。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税(上年为2.27亿元)全免,工商税收完成18.5亿元、同比增长11.8%,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5.9%、提高9.1个百分点。金融形势基本稳定,截止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6.6亿元,比年初增6.9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39.4亿元,比年初增53.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5.9亿元,比年初增49.9亿元。

(六)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增长3.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094元、增长6.5%;消费市场日渐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6亿元、增长12.5%,增长速度再创新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2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5万人,入库社保基金8.7亿元、新增参保10.5万人次;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完成99个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和市县疾控中心国债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社会秩序基本稳定,科教、文化、体育、国土、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2005年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经济竞争力不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脆弱,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投资的后劲不足,大型和特大型项目不多;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突出,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6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市委二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的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达到138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达到248亿元;

财政收入增长8%左右,达到26.3亿元;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达到2.76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达到7590万美元;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达到874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0元,达到3270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安排为10%,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的。一是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我们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加快,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开始启动,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倾斜以及省里对荆州发展的进一步支持,都为荆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十一五”规划的阶段性目标要求我们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十一五”规划全市GDP目标平均增长10%以上,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后面几年经济走势至关重要,其速度不宜低于10%。三是全省和其他市州初步安排大体也是这个速度,荆州要跟上全省的发展步伐,这个速度也是必要的。四是自身基础明显改善。我市农业税全免,长江干堤全面加固,长期困扰我们的农民负担重、防汛任务重等矛盾和问题有较大缓解。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投资支撑今年将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将相继实施。无论是从一、二、三产业的支撑测算,还是从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的分析,今年10%的速度是可行的。

三、2006年计划安排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是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快荆州发展的机遇年。为了确保各项计划目标的实现,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档次并重,突出抓好汽车零部件、纺织、化工、家电、食品加工、森工造纸等优势产业调整与发展,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集群发展,提高主导产业带动能力和发展水平;大力扶持信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二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提高集群效应。加快实施“双百”工程,扶持沙隆达、楚源等100家骨干企业扩大规模,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流动和集聚,全力打造一批梯队结构的骨干企业群,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对100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重点项目,实行重点倾斜,重点抓好沙市热电厂热电联产工程、拍马垃圾发电厂、洪城大型水工配套设备、久隆液压翻转器和动力转向器、奥达和乾盛高档服装面料、法雷奥搬迁改造、博尔德扩产、沙隆达生产装置改造、金赛特生物制药、凯乐短纤、亿钧自洁玻璃、天然虾青素生物制药、星元石英晶体、利洁时洗涤剂、越美高档提花布、唐人神生物科技、龙江龙精密紧固件、奇能盐化工、白云边扩能、新生源氨基酸生产线扩建、万向微电机、楚源H酸扩产、银丰精纺生产线、大枫高档箱板纸等一批项目的续建和开工建设,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三是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争取国债贴息、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改导向性计划等国家政策性项目扶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办好荆州工业新区和县市区工业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为企业、产业“扎堆”发展、“舰队式”发展搭建平台。

(二)切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优质粮棉油、畜禽、水产、果蔬、林业等产业,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推进专业小区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突破性发展农民专业组织,多渠道争取资金扶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生产。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荆南四河和四湖流域综合治理、洈水库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大型泵站、大中型灌区改造和水稻主产县市排灌设施建设步伐;抓好农村道路、电力、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村财务管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进一步加强以三国文化和楚文化为主题的开发,推进以荆州古城改造为核心的三国主题公园、以纪南城为核心的海子湖旅游目的地、石首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景区、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扶持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完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大力支持长江物流园、小北门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设,加快荆州现代物流中心、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和轻纺市场等物流市场建设,促进专业物流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进一步推进商业布局调整和经营业态创新,加强以北京路为重点的中心商圈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办好商贸物流体制改革试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村市场消费。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促进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四)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培植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狠抓招商引资。坚持从全局的角度整体谋划招商引资,充分发挥资源、成本、政策优势,精心策划和推介一批有吸引力的大项目,把招大项目作为招商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一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招商项目;实施主要领导驻点招商制度,组织好招商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切实提高招商效果。二是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认真落实国家和省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做好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从体制、环境、服务等方面激活民间投资,培植内在增长机制。三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国债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力度,认真实施投资目标和重点项目建设考核责任制,加强对投资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协调,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确保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完成投资计划。

(五)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在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的同时,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保障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系,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效益。二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劳动力、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抓好食品、药品、农资、建筑、成品油和房地产等市场专项整治。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认真抓好荆东高速、随岳高速、东荆河大桥、盐卡港码头扩建工程、输变电工程、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切实做好沪汉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荆州段、引江济汉工程开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坚持以硬措施整治软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审批和执法行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四是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鼓励和引导外商采取并购、增资等形式开展投资,扶持化工、机电、轻纺、水产品等骨干产品扩大出口,支持洪城、恒隆等有条件的企业加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营销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带动技术和劳务出口,促进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社保费征缴力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慈善、募捐等社会保障事业,建立健全城镇低保对象、农村特困户等低收入者救助制度,全力做好救灾救济和优抚安置工作,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二是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人员。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以发展促就业,多途径增加就业岗位;开拓国内外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范和完善就业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外出打工农民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三是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支持高等教育,规范引导民办教育。完善疾病防控、应急处理、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积极开展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抓好科技、文化、体育、人口、资源等工作,抓紧治理污染突出的环境问题,建立健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