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进步法》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4-07-30 来源:荆州市人大常委办公室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荆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关于《科技进步法》执行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的概况

《科技进步法》是指导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法律,是推进科技进步的基本准则。近年来,荆州市人民政府紧紧围绕《科技进步法》的各项要求,结合“工业兴市”战略,努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1家(其中国家级4家), 全市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湖北省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省流体控制机械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国家级CAD应用示范企业3家。两年来,全市共争取省、国家各类科技计划158项,其中国家级23项,省级135项,无偿项目经费1437万元。登记科技成果121项,423项专有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119个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级科技奖54项。有四家企业被定为湖北省首批知识产权管理与推进工程重点保护单位。 五年来,我市共安排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84项,安排项目总经费2435万元。 全市逐步形成了十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004年,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1.94亿元。公安县被列为省11个技术创新示范县市之一,石首市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二、我市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的主要做法和效果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大《科技进步法》的宣传贯彻与实施力度,让《科技进步法》深入人心。一直以来,我市十分重视《科技进步法》的宣传贯彻与实施工作,并把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实行了“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市政府成立了市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并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协调重大科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分别召开两次以上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议,专题听取科技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全市科技工作,解决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市人大、市政协每年都组织开展了科技法规和科技工作的执法检查、视察工作。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党委规划决策、政府组织实施、人大立法监督、政协咨询参谋四大班子齐抓共管的科技工作格局。

为提高全民科技水平和法律意识,我市以科技活动周和法制宣传日为主要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和以《科技进步法》为主的科技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在2005年科技活动周期间,我市以“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题,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法律法规为主要宣传内容,以科技进社区、科技下农村、科技进学校为主要形式,在荆州市掀起了一股普及科学知识的热潮,据初步统计,活动周期间,荆州市共举办各种科普活动70多场次,参加人员近20万人,悬挂各种宣传标语、横幅300多条,发放各种科普宣传资料5万余份,向农民赠送科技图书2000多册,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和农村科普图书室,组织了200多名医疗卫生专家为市民进行义诊和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向社区市民赠送了价值数万元的常用药品,共组织了200多名各方面的专家为市民和农民讲授各种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组织了近万名中小学生开展了科普知识竞赛和环保征文活动。为加大对科普知识和科技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市级科技计划安排了64万元专项经费,与荆鹏软件公司合作在沙隆达广场建立了一座巨型室外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各种科普和科技法律知识。

2004年的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之际,我市相关执法部门上街就《科技进步法》等科技法律法规进行了法制义务宣传活动,共接待市民咨询数百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

(二)紧紧围绕“工业兴市”战略,努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创新 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全市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对一大批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与实施,以项目带动产品,以产品推进产业的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企业滚动发展的新路,近两年来,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市逐步形成了十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即以楚源、沙隆达、博尔德为主体的精细化工、生物农药产业集群;以恒隆、德克雷米、法雷奥为主体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以洪城、凯乐、711、菲利华、飞利浦为主体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以汉科、埃科、现代石油为主体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以四机厂、四机赛瓦为主体的石油机械产业集群;以小天鹅、三金电器、华意压缩为主体的家电产业集群;以奥达、一棉、金安、望春花为主体的纺织产业集群;以荆鹏、华方为主体的石油软件产业集群;以天颐、银欣、德炎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吉象、拍马为主体的林纸加工产业集群。这十大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半数聚集在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逐渐形成集群优势。2004年,这十大产业集群中,有3个高新技术项目列入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7项列入了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有1项列入省火炬计划,有10项列入省重点新产品计划,有11项列入省重点攻关计划,项目总投资达1.96亿元。

(三)实施人才战略,以人才为依托,积极构建我市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根本动力。近年来,我市以企业为中心,以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为依托,以科技计划项目为纽带,努力构建我市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市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已达19.5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22383人,研究开发人员6991人;拥有各类专家189人,其中国家级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2人;拥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近300家。我市大批企业都成立了技术研发机构,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例如我市的轻工机械股份公司通过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其主导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70%以上。

(四)以科技富民为目标,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农村星火富民工程为依托,以科技富民为目标,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1、以科技攻关为重点,着力抓了农业新品种选育工作。我市立足市农科院、荆楚种业公司等科研机构,依托长江大学和中省驻荆农业科研单位,选育了大批优势高效良种,有效优化了农作物品种的品质。

2、依靠大院大所,筹建了一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这些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示范、推广提供了平台。例如, 设在荆州农科院的棉花工程技术中心选育的杂交棉新品种鄂杂棉1号、4号的优质、丰产、抗病性均居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我省棉花主推品种,推广面积达500万亩。

3、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研究示范工作,着力解决了当前农业种养方面的技术难题。例如,我市承担的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黄鳝种苗人工繁育及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已在黄鳝种苗繁育、幼鳝开口饵料配制及黄鳝人工集约化养殖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使黄鳝的产卵率提高到64%,孵化率提高到90%,幼鳝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有效提高了成鳝率及商品率。

4、加强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了涵盖粮、棉、油、生猪、波尔山羊、水产、畜禽、果蔬、蛋品、林业等多个产业的龙头企业,并已形成了吉象、银欣、金安、天颐等一大批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积极加强农村科技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农村种养大户为骨干的农技推广体系。我市已在农村培养和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大户和农村科技图书室,对实施农村星火富民工程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五)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创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了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与应用,我市充分发挥各类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信息中心、农村种养大户以及各类民营科技机构的积极性,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咨询和中介服务工作,使大批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我市利用荆州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积极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2004年共引进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31家,注册资本2500万元,截止目前在孵企业累计达到110家,注册资金达8000万元。

(六)广泛开展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技术市场。

近几年来,我市分别组团参加了鄂港科技产业及中小企业合作洽谈会、鄂港经济合作洽谈会、历届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成果报告暨高新技术项目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并与国内外包括香港、台湾、澳门在内的地区签订了多项投资合作意向和合同,组织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长江大学申报了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员计划,引进国外智力为荆州有关单位提供无偿技术服务;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全市开展科技招商活动打开了门户。与此同时,我市还建立和完善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活动基地落户荆州,拓宽了企业与高等学府的联系渠道。我市与武汉理工大学的全面合作,已进入了校市全方位合作阶段,目前全市各类企业与武汉理工大学的合作项目就有43项,其中,已完成的项目14项,科研经费120万元,正在进行中的项目3项,正在洽谈的26项。我市与长江大学利用同处一地的优势,把大学的科教优势与地方的科技政策优势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荆州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与发展。荆州在全省占有一席之地的石油化工产业和石油软件产业,主要就是依托长江大学的科研成果与投资,目前已形成10多家企业群体,近2亿元销售收入的产业规模,并显示出极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2004年我市技术市场共成交技术合同 1697 项,技术交易额已达4885 万元。

(七)建立健全科技奖励制度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市采取多种措施狠抓了人才工作。一是搭建了工作平台,成立了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市科技专家委员会,集聚国内外各类科技专家参与荆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管理工作,二是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科技人员承担各类科研课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送科技下乡、科技扶贫以及各种联谊活动,三是推行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培养和吸引了大批科技人才。四是创新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科技人员的贡献与报酬挂钩,近年来,我市分别出台了《关于科教兴市的决定》、《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荆州市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和《荆州市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并召开了全市科技进步表彰大会,2004年,市级科技计划安排了64万元专款对我市65项科技成果及相关科技人员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八)加强科技计划的组织管理与实施力度,引导全社会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

为使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更具有科学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我市进一步修订了市级科技计划组织工作程序,从项目的收集、初审、评审、实施、监督、统计、跟踪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并向社会予以公示。在项目的立项审查上,坚持采取了专家评审制,从而保证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公正性和科学性。2000年-2005年上半年,我市共安排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84项,总经费2435万元。这些项目的大部分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在工业上,通过连续几年投入近百万元实施市级科技计划“制造业信息化”项目,洪城公司实现了产品设计、成本核算、生产安排、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经营效率,其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二以上。由于此项技术的应用,使该公司在国家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选点投标中屡屡中标。四机赛瓦公司投资305万元,通过二次开发和引进先进的系统软件,将主导产品的设计速度提高了2至3倍,市场占有率也由50%提高到75%。我市菲利华石英玻璃有限公司在市级科技发展计划的支持和引导下,产品质量性能大幅提高,其产品被用在了神州5号飞船上。在农业上,几年来,市级科技计划投入约四百万元用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研究,经省、市科技部门和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各种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达58项。市农科院作为我市农业科研的重点单位,取得科技成果26项,审定的新品种18个,特别是在优质杂交棉、优质杂交西瓜、优质早稻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选育出了3个优质杂交棉品种,5个优质西瓜品种、2个优质早稻品种,其中,鄂杂棉1号、4号的优质、丰产、抗病性均居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我省棉花主推品种,推广面积达500万亩,被省科技厅批准为湖北省棉花工程技术中心。荆州农科院选育的杂交棉新品种(组合)(市级科技发展计划投入18万元)推广面积达1.5亿亩,共创产值4800万元,创利税1200万元,种植面积占省内份额70%,并获得4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2篇。在医疗卫生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上,市级科技计划每年都要投入10—12万元,我市的中心医院,一医、二医、三医、中医院、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分别承担了数百项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共获得科研成果近200项,获国家专利4项,发表有关学术论文158篇,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争取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方面,2004年我市共争取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1项,较2003年增长42%,其中争取国家级项目14项,较2003年增长55%。在对重点企业和单位的科技资助方面,2004年有较大突破,由荆州市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双低油菜籽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150万元的拨款经费支持。在全省工程技术中心的布点竞争中,我市争取到两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省流体控制机械工程技术中心。两个工程中心在2004年分别获得了省科技厅64万元和53万元的重点经费支持。从争取的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结构上看,项目主要分布在化工、机械、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农、林、水产品育种及种养殖等几个方面。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荆州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我市《科技进步法》执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投入严重不足。①我市科技三项经费虽然达到了当年财政支出的1%,但未达到国家要求的中部地区1.1%的标准,与其他周边先进地市相比,我们仍感投入不足;②三项经费存在挤占情况,例如64万元科普经费历年来都是从科技三项费中划拨的,而用于与国家政策接轨的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进步奖励基金等,虽然有关文件作过详细的规定,但一直都没有启动,市财政也没有单列;③社会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银行对科技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部分科技计划贷款难以落实,由于缺乏风险投资机构的引导,社会闲散资金也没有投向科技产业。

2、科技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各地经济基础不平衡和各地党政领导认识不统一造成的,各县市区的科技三项经费大部分都未真正到位。

3、科技人才较为匮乏。我市虽然为除武汉以外科技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市,但人才留不住已是我市最突出的问题。

(二)今后的打算及措施

1、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科技进步法》的检查力度,使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尽快将科技三项费真正足额落实到位,并争取逐步达到国家提出的中部地区占当年财政支出1.1%的标准。

2、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政府将尽快建立科技奖励基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专利资助基金, 并在财政单列,以此来推动科技创新机制以及科技奖励机制的形成。

3、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监管力度,杜绝科技三项经费截留挪用情况的发生,并力争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将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向社会予以公布,提高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