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洪湖湿地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日期:2014-07-30 来源:本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主任会议安排,4月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贤坤主持会议,就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洪湖湿地保护的议案的有关情况,听取了市政府副市长程雪良及市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筹备组负责人的汇报。4月12日—14日,由副秘书长吴庭欣同志带队,组织农村委、代工委、研究室的同志先后到监利县、洪湖市就洪湖湿地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征求了张书镁等五位提议案的代表就议案办理的意见和建议,听取了县市人大、政府以及环保、水产、林业、水利等部门关于洪湖湿地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洪湖湖况。座谈中,大家一致反映,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把加强洪湖湿地保护作为第一号议案,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洪湖可持续发展、关心洪湖周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战略决策,希望市人大常委会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下面就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洪湖湿地保护的基本情况

洪湖是我省最大、全国第七大天然淡水湖泊,水域面积53?3万亩,平均水深1?35米,具有蓄水、调洪、灌溉、渔业、航运、旅游等多项功能。洪湖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代表区域之一,我国重要的越冬水禽栖息地。有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白肩雕、大鸨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0种。洪湖是长江重要的分蓄洪区,承接了来自荆州、荆门、潜江等上游及洪湖周边地区共1?0375万平方公里的汇水,在汛期承担着160亿立方米的超额分洪任务,是武汉重要的防洪安全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区,其周边涉及洪湖市和监利县共13个乡镇、127个村、408个组,以湖为生的渔民近2万人。洪湖又是重要的水产种养基地,水产品产量每年10万吨,产值过亿元,在全国湖泊中居第二位。作为革命老区,洪湖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秀丽的湖区风光和丰富的革命故事,使洪湖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除此之外,洪湖湿地在航运交通、净化环境、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国以来,荆州市(原荆州地区)、洪湖市、监利县和省直有关部门为加强洪湖湿地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成立了洪湖渔业管理机构。二是进行了开发利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作用。三是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996年12月洪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晋升为我省第一个湿地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四是经过积极争取,洪湖湿地已被国家列入了《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并被确定为优先保护项目。五是启动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2002年10月,湖北省林业局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签订了《湖北洪湖湿地保护科技支撑协议书》,启动实施了“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示范项目向国家争取资金117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88万元,地方配套589万元),目前,示范区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六是组织完成了洪湖湿地保护部分科考工作,编制了《湖北省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为开展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七是洪湖湿地保护已经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去年11月29日,省委、省政府在洪湖召开了加强洪湖生态建设现场办公会议,提出要逐步恢复洪湖湿地面积,恢复洪湖湿地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洪湖水质,恢复洪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提升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水平。此后,市政府把洪湖湿地保护纳入了议事日程,建立了工作专班,划定了核心区范围13?29万亩,目前正在加紧制定有关规划,全力以赴准备开始拆围清理湖面工作。

二、洪湖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反映,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洪湖湿地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在:

(一)水质整体上逐渐变差。由于四湖流域上游地区包括荆州、沙市、荆门、江陵、潜江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完全处理,经四湖总干渠直接进入洪湖;渔业生产规模扩大,过度开发,大量生产生活污染源,如化肥、农药、工业废水排泄洪湖;加之渔民大量投入人工饵料,致使洪湖水自净能力减弱,造成水体污染、水质恶化。1990年以前,洪湖水质标准整体上处于地表水Ⅱ类到Ⅲ类之间,只有上游湖口和局部区域有所污染(总磷超标)。2000年以来省环保局的监测数据表明,洪湖的水质整体呈Ⅲ、Ⅳ类,局部区域水质出现劣Ⅴ类的恶化现象。

(二)水禽和天然鱼类急剧减少。洪湖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鱼类、底栖动物、水生植物资源一直十分丰富。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野生动物急剧减少。据调查,在洪湖栖息的水禽由原来的167种减少到40种左右。短嘴天鹅、赤嘴潜鸭、白头颈尾鸭、灰鹤、鸳鸯等珍稀鸟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均未发现;鸿雁、兰雁等雁属鸟类由上世纪60年代的丰富物种变为现在的少见物种,每年来洪湖过冬的候鸟由原来的数万只锐减到现在的不足2000只。天然鱼类品种已由1964年的74种减少到现在的50余种,种群趋向单一化。

(三)水生植物资源濒临枯竭。由于水质变劣,洪湖水生植物由过去的472种下降到2000年的158种,现在只有98种,水草覆盖率由98?6%下降为零星水域有水草,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水草如黄丝草、轮叶黑藻等产量锐减,目前除莲以外,其他经济植物很难寻觅。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围网养殖户为解决鱼草问题,擅自引进水花生、水葫芦、凤眼莲、伊乐藻等外来水生植物,为有害物种入侵埋下了极大的隐患,造成了自然湿地资源的极大破坏。

(四)湖泊面积萎缩。上世纪50年代,洪湖行洪面积为114万亩。此后,由于泥沙淤积及围湖造田,湖面缩小,蓄容锐减,现在只有53?3万亩,有效调蓄容积为6—12亿立方米,调蓄功能较50年前减少一半以上。洪湖调蓄能力显著下降,给洪湖围堤造成了极大压力,也增大了四湖地区农业安全生产的隐患。

(五)管理效果差。一是管理机构几经更迭,机构不稳定,经费无保障,出现管湖“吃”湖的现象,管理形象不佳。二是管理依据不足,至今没有出台湖泊的相关管理办法。三是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合力难以形成。水利、林业、水产、渔政、环保、公安、血防等部门各有职能,谁都有权管,谁都管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达不到综合治理的效果。四是一些人为的权属争端增加了两县市共治洪湖的难度,也给洪湖湿地的社会治安和正常的生产带来了混乱。

三、建议

根据调查,我们认为加强洪湖湿地抢救性保护已成当务之急,目前要抓紧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对洪湖湿地保护工作宣传,形成全民共识。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展现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是地球的肾脏,与海洋、森林并称为人类三大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洪湖是湖北最大的湿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但目前尚未列入全国重点保护范围。加强洪湖湿地保护既是维护洪湖可持续发展、促进洪湖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市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洪湖湿地保护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教育,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对沿湖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说服工作,使他们树立大局意识,形成湿地保护共识,创造全社会人人关心洪湖湿地保护,人人维护洪湖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洪湖湿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搞好科学规划是实施湿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的原则,对洪湖湿地实行综合治理。要组织发改委、环保、水利、林业、水产、血防等有关部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论证评估,编制长短结合的综合规划。制订和完善《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洪湖水域综合整治规划》、《洪湖湿地环境保护规划》、《洪湖湿地保护科研规划》等。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洪湖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抢救性保护与常规管理的关系,把湿地保护与分蓄洪区建设、排涝灌溉、血防灭螺、渔业生产结合起来,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综合治理,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要严格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项规划,同时,积极争取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洪湖湿地保护试验区的工作基础上,不断巩固提高,力争尽快将把洪湖湿地纳入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离湖上岸渔民的生产生活。

据反映,洪湖湿地保护涉及到近2万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其中,有1500多名以湖为生的渔民要离湖上岸。安置这些渔民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市县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耐心地做好这部分群众的思想工作,讲究工作方法,避免发生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二是要合理确定和严格执行对渔民的补偿标准,并尽快将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三是要解决好上岸渔民的住宅基地问题,为离湖上岸渔民解决后顾之忧。四是要千方百计帮助渔民实行转产,开发替代产业,寻找新的生产生活门路。

(四)要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领导。

加强洪湖湿地保护是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提出的议案,反映了荆州人民的心愿,也符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洪湖湿地保护的决策精神。市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从对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负责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加强工作专班。理顺管理体制,成立洪湖湿地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强工作协调,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保证按计划实施。

市人大常委会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督促检查,积极争取省人大常委会加快出台洪湖湿地保护的地方法规,确保洪湖湿地保护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