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14-07-30 来源:本网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和“工业兴市”战略,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克服了禽流感疫情、原材料涨价、资金紧缩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统计(下同),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0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109亿元、183.2亿元、137.8亿元,分别增长4.2%、10.4%和9.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42∶32调整到25∶43∶32,三次产业呈现协调发展的态势。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2亿元,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96亿元,增长11.1%;外贸出口1.875亿美元,增长56.9%;财政收入23.6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00元,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3002元,增长20%。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部分经济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纵观全市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格局,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1.03亿元,增长15.2%,增长速度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继续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6%,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工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工业对GDP增长量的贡献份额达45.9%,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金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加大,工业企业入库税金达9.5亿元,增长9.4%,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9.9%,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规模扩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68家,比上年增加42家,企业总资产达到303亿元,同比增长8.4%。纺织、家电、造纸、人造板等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张,其中全市棉纺织纱锭达到90万锭,棉纺织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位。工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完成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8.7%。

(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93.59亿元,比上年增长4.4%,产值总量居全省各市州第2位。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产,粮食总产量达到304.29万吨,比上年增加45.03万吨,增长17.4%,扭转了粮食产量持续下滑的局面;棉花总产12.15万吨,比上年增加1.93万吨,增幅达19%;油料总产达到49.1万吨,增长29.3%。养殖格局正向规模经营方式良性发展,散养户骤减40%,专业养殖、规模养殖户激增。全年生猪出栏334.17万头,增长3.4%;家禽养殖业成功阻击禽流感疫情后生产恢复较快,出笼数量3403万只,仅比上年减少128万只。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水产品产量63.47万吨,增长4.8%。

农产品优质率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全市国际优质稻达250万亩,比上年增50万亩;双低油菜、优质棉基本普及;优质猪占生猪出栏总量的7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名特优水产品比重达到65%以上。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天颐、吉象等企业为代表的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2亿元,同比增长12.1%,超计划目标2.1个百分点,是近4年来的最高增幅。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完成70?4亿元,增长15.8%;房地产投资完成11.58亿元,增长66.1%。民间投资呈现活跃态势,在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为55.8亿元,其比重达67%,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表明我市投资已由过去的中央、国有投资为主转变为自主投资为主,我市经济增长的自主能力正在日益增强。

项目建设来势较好,全市新开工项目680个,同比增加131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1亿元,同比增长120.6%。资金争取力度较大,全年市发改委向上申报投资项目253个,落实项目159个,总投资101亿元,年度完成投资37.8亿元,其中争取国家和省投资计划3.87亿元,到位资金3.52亿元。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33个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89亿元,初步统计全年到位资金18.57亿元,完成投资17.68亿元,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

(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高速增长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招商引资项目达到383个,计划总投资104.2亿元,累计到位资金34.19亿元,到位项目和资金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实际吸收外商投资6036万美元,同比增长9.7%。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有外商投资企业171家,其中法雷奥、湖北德科雷米、湖北吉象、荆州恒隆、飞利浦、四机赛瓦等一批良性运作的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外贸出口迅猛发展,全市出口创汇1.875亿美元,同比增长56.9%,超计划目标46.9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创历史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4亿元,同比增长65%,增幅创2000年以来之最。化工、纺织、汽车零部件三大支柱产业出口交货值位居前列,其占比为全市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的75.14%。全市出口企业发展到70多家,出口百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近30家。沙隆达、楚源分别实现出口交货值3.11亿元和4亿元,同比增长104%和65%,继续在全省化工行业保持领先地位。

(五)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形势基本稳定

尽管受农业税调减和出口退税等减收因素影响,全市财政收入仍然完成了23.6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45亿元,同比增长1.3%。

截止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各项贷款余额288.13亿元,仅比上年增长0.9%。贷款总量增长缓慢,企业普遍反映流动资金紧张,表明国家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影响较大。

(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00元,同比增长7.2%,超计划目标2.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002元,比上年增加500元,增长20%,超计划目标1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创9年来最好水平,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增加绝对额居全省第二位。消费市场日渐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6.96亿元,同比增长11.1%,超计划目标1.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创7年来最好水平,绝对额居全省第2位,仅次于武汉市。市场物价普遍上涨,尤其是粮食和肉禽,分别上涨21.8%、25.7%,但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然被控制在4.2%以内。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到12月底止,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46万人,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40.9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增长3.2%。全市社保基金收入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社会保险覆盖面明显扩大。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各地疾控中心、传染病院及市紧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大部分完工,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体育、环保、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2004年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部分经济指标增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企业适应市场能力有待提高,效益呈下滑趋势;投资的后劲不足,大型和特大型项目不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2005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主要预期目标

总体上看,今年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将继续趋好。一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出现经济强劲回升趋势,世界经济正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有利于我市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二是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将得到有效遏制。三是三峡工程建设和荆江干堤加固,我市减除水患后降低了外来投资风险,同时随着一批重点交通、能源项目的开工和建成,将极大地优化全市经济发展环境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信贷收缩等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在2005年将更加充分地显现,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呈逐季回落之势;煤电油运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能源紧缺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国债资金逐年减少,今年的资金环境不会宽松。

综合分析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要充分认识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准确把握各种可能的发展机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拓展空间,发挥优势,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的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达到469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达到124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达到263亿元;

财政收入可比增长8%;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达到2.1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达到3152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达到7980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

三、2005年计划安排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今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努力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为了确保各项计划目标的实现,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以改革创新推动工业发展

一是加快企业改制创新,着力消除体制障碍。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民营化,尽快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加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军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实施“百强工程”,积极培植骨干企业。在项目资金的投放上,注重抓产业链、抓产业配套、抓产业集群,引导骨干企业加强横向协作,发挥产业、产品和企业的集群效应,着力培育100家骨干企业,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亿元、3亿元和1亿元的梯队结构骨干企业群。三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建立企业自我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改步伐,缩短产品升级换代周期。重点抓好100个技术改造项目,扶持信息产品、新材料、生物技术、光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纺织、家电、造纸等具有一定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遏制企业效益下滑的势头。同时,大力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

(二)继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支农扶农的各项政策,认真做好农资供应工作,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平抑农资价格,确保农民实际增收。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抓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生产布局,发展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壮大县域特色经济,把特色产业、优质产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是采取工业科技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扩张,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多上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快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商标注册步伐;抓紧建立农产品流通营销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类中介流通组织到基地、农户收购产品,到外地销售产品,促进农产品深购远销。四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重做好江河整治、病险水库加固、涵闸泵站、人畜饮水、农村路网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坚持全方位招商引资,以开放开发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总量。精心策划一批有吸引力的大项目,借助荆州籍在外成功人士、国内外友好城市、各类引资洽谈会的力量和形式,向外招一批;仔细筛选、编制、包装现有储备项目,向上报一批;认真督办符合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前期可研项目,落实建一批。切实做到意向项目抓紧落实,签约项目抓紧建设,在建项目抓紧投产。要通过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狠抓工业园区建设,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要高起点做好工业园区规划,高标准做好园区基础建设,高质量制订入住企业优惠政策,使之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制先进、管理高效的发展平台,成为现代工业和招商企业的聚集区、开放开发示范区。三是进一步创新招商办法。在继续运用集中走出去、请进来等传统招商办法的同时,综合运用存量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等新型方式,用市场机制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和质量。

(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

一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减。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现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项目性质,按投资规模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把工作重点放在改革投资体制,改进审批方式,健全投资决策机制和加强政策信息引导上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强化投资形势预测预警,搞好投资监管工作。继续坚持投资形势一季一分析,重点项目一月一调度的投资调度制度,加强对投资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协调。三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增长后续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国债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力度,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达到124亿元。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是:

工业方面,突出抓好沙隆达高效低毒农药生产装置改造、法雷奥扩建、德科雷米300万台电机、巨鲸减速机零部件、恒隆转向器、环宇内燃机配件、凯乐短纤、双七水泥干法生产线、亿钧汽车挡风玻璃、德炎淡水产品精加工、大枫环保包装纸等一批项目的续建和开工建设,力争完成年度投资30亿元。

交通方面,加快荆东高速、随岳高速、通乡通村公路、荆州至汉南一级公路、东荆河大桥、宦子口船闸、物流中心站、高速客运站等项目的续建和开工建设,力争完成年度投资22亿元。

城建方面,玉桥基础设施、城区给水管网改造、强弱电管道管沟工程、洪湖公安石首污水处理、松滋公安垃圾处理、城南垃圾焚烧发电、东方大道、沿江大道等项目年度计划投资7.78亿元。

能源方面,继续抓好县城电网建设改造和荆州、松滋、监利天然气输配工程建设,完成年度投资2.54亿元。抓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城南热电公司、沙市热电厂工程开工建设。

农业水利方面,重点抓好荆南四河堤防加固、沙港和洈水水库除险加固、水利基本建设、血吸虫疫区改水工程、高产农田建设等项目的续建和开工建设,完成年度投资4?84亿元。

房产开发方面,神华楚天明珠商住楼、顺驰太阳城二期工程、武汉城银置业房产开发、浙江豪胜房产开发、荆州花园二期工程等5个较大开发项目,计划投资8.5亿元。

对上述重点建设项目要加强协调,及时解决项目征地、建设环境等各种矛盾,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五)不断优化经济环境,以环境先导发展民营经济

一是进一步改善我市经济发展环境。第一个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交通、电力和城镇建设,尤其要抓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硬件配套。第二个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要以行风评议为契机,以重点整改行业作风、部门收费为突破口,在建设规范高效的行政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和运转有序的企业环境上下功夫,公开收费项目,充分发挥市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加大媒体介入力度,着力打造“体制创新、行政提速、信用荆州、优质服务”四大环境创新工程建设,构筑健康发展的“绿色通道”。二是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要逐步建立起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的市场化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他们的融资难度。三是大力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搞好县域电网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和病险水库整险加固,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培植和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龙头企业。

(六)努力拓宽城乡就业渠道,以协调发展确保社会稳定

一是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把新增就业人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和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等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首先坚持把企业改革和职业安置相结合;其次以发展带动就业,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扩大就业主渠道;其三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向农村转移,从事种植、养殖业,吸收农民务工和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其四加大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劳务输出力度,保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五积极发展打工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三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以养老、失业、医保为主要内容,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精心编制“十一五”规划,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编制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时,着重突出“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主题,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投入,鼓励支持城镇、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以构建“和谐荆州”为目标,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