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日期:2014-07-30 来源:本网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荆州市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全市财政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的监督下,在各级政协的关心和各方面的支持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住一条主线(增收节支),突出一个重点(支持经济发展),深化四项改革(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加强四项管理(财政预算、财政资金、政府债务、机关内部),确保了财政收入目标的全面实现,确保了财政收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确保了干部教师工资的发放和各项政策性支出的到位,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04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不含社保费收入)为236569万元,占调整预算228807万元的103.39%,比上年同口径决算数(下同)增长12.1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450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9.18%,比上年增长15.32%。全市地方预算支出执行313167万元(不含社保基金支出,下同),占预算的112.27%,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2.3%。全市财政收支初步平衡结果:财政总收入338972万元,其中:地方收入139159万元,税收返还收入36610万元,省定额补助477万元,结算补助97963万元,调整财政体制基数返还2302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补助24747万元,调入其他资金16996万元;财政总支出341002万元,其中:当年地方财政支出313167万元,体制上解省支出21145万元,结算上解省支出6690万元;收支相抵,赤字2030万元。

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04年市本级实现财政收入62322万元,占调整预算59837万元的104.15%,比上年同口径决算数(下同)增长11.8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730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10.69%,比上年增长13.76%。分征收部门为:国税完成37030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1.2%,比上年增长9.27%;地税完成21053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3%,比上年增长5.6%;财政完成8692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38.8%,比上年增长46.82%。社保基金收入完成35685万元(含农场元至8月收入4306万元),占年初计划的112.09%,比上年增长24.2%。市本级地方预算支出执行54231万元,占预算51060万元的106.21%。分项目执行情况如下: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461万元,占预算的100%;

科技三项费用510万元,占预算的100%;

农业支出1843万元,占预算的116.4%;

林业支出139万元,占预算的110.3%;

水利和气象支出663万元,占预算的100%;

工交流通等部门事业费1311万元,占预算的104.5%;

文体广播事业费2305万元,占预算的108.3%;

教育事业费5090万元,占预算的105.7%;

科学事业费329万元,占预算的102.5%;

卫生事业费3903万元,占预算的116.3%;

其他部门事业费284万元,占预算的108.4%;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1387万元,占预算的115.8%;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845万元,占预算的100%;

行政管理费9961万元,占预算的100%;

公检法支出4849万元,占预算的117.1%;

城市维护建设费2080万元,占预算的86.7%(以收定支);

专项支出1175万元,占预算的123.9%(以收定支);

其他支出11146万元,占预算的129.5%;

城市公用附加支出950万元,占预算的100.2%。

市本级财政收支初步平衡情况是:财政总收入70532万元,其中:本级收入27616万元,税收返还16558万元,结算补助7604万元,工资性转移支付补助13512万元,调整财政体制返还5107万元,调入资金135万元。财政总支出72562万元,其中:本级支出54231万元,上解支出18331万元。收支相抵后,支大于收2030万元,比年初预算缺口2500万元减少了470万元。

围绕完成2004年财政预算,主要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支持经济发展,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发挥财政服务功能,落实财政政策,积极帮助企业筹措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全年与其他部门一道为企业争取各项技术改造和科技发展资金3262万元,本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发挥财政的社会保障功能,确保社会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社会保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资金管理,严格发放程序,确保了再就业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养老金、失业金、低保金的发放,市直全年共发放四项社保资金3.45亿元;从去年7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也已全部补发到位;认真落实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医疗保险待遇,对企业军转干部实行了困难补助,全年共发放困难补助1537万元;优先安排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资金,解决了未列入医疗费统筹补助范围的一些收不抵支的改制企业和破产企业、特困企业的离休干部参保问题,确保了企业离休干部“两费”的落实,市直全年为企业离休干部安排医疗费244万元;支持发挥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方筹措资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全年共向中央和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560万元,市、县配套663万元,支持了20个项目区的建设,共改造中低产田7.2万亩,建优质粮基地6万亩,促进了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有关部门一道,向上级争取支农专项资金13813万元,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认真执行农业税税率降低三个百分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降点后,全市农业税收入及附加调减20399万元,农民人平减少农业税赋负担47.64元,亩平减少34.46元。认真执行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发放政策,确保了补贴资金落实到农民手中。2004年全市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资金9519万元,受益农民达389万人,发放良种补贴6952万元,补贴面积569万亩。市直安排298万元血吸虫病防治经费支持农村血防工作。

(二)加强收支管理,确保完成财政收支预算。收入征管上,全市财税部门强化责任,紧密协作,依法征管,确保主体税收均衡入库和稳定增长,保持经济发展的成果客观地反映到财政增收上来;财政部门认真做好收入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收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大对各项非税收入的征缴力度,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政府基金收入等非税收入实行责任考核,广泛推行了执收单位开票、银行代收、收入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的缴款方式;加大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占用费征管,制定了“非转经”资产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组织专班对各单位“非转经”资产及占用费进行了测算和征收。支出管理上,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肃财经纪律,优化支出结构,严控一般性支出,全市全年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需要增加的重点支出外,对一般性支出基本实现了“零增长”;健全工资保障机制,实行预算上优先保证、资金上专户管理、形式上财政统发、统计上按月上报、管理上跟踪督办、技术上网络管理,确保了干部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清理财政供养人员,会同编办对各单位在编人员进行全面清理,对超编、借调、返聘和临时雇请人员一律不安排经费;加强教育经费专户管理,提高了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三)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理财水平。积极推行部门预算。以规范财政管理行为和提高预算分配的透明度为目标,按照部门预算全面反映、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零基预算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合理确定部门预算收支,在明确部门预算收入来源和支出范围的基础上,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市直111个部门已全部实行了比较规范的部门预算。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制定了一整套具体操作运行文件。到年底,市直已有91家行政事业单位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范畴,代发工资人数达8200多人。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现了政府采购监督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分离,做到了机构分离,职责明确,运转畅通;建立健全了政府采购制度体系,推行“政府采购联络员”制度,采取在一级部门预算单位设立政府采购联络小组的方式,实现政府采购规范、高效运行。到年底,全市已完成政府采购额20000万元,节约资金3000万元,节支率13%。其中,市直已完成政府采购额6800万元,节约资金1100万元,节支率13%。进一步规范“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的管理办法,按照“银行开单、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模式,全面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强化了票据管理,推行了票据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实现了“源头控管”。开展了对市直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工作的检查,纠正了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认真落实了省管县(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所属6个县(市)划清了财政体制关系,债权关系及资金留解与分配关系,确保了改革的平稳过渡。另外,还完成了农场财政体制下放工作。

(四)规范财政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完善财政监督检查规程,围绕财政收入的收缴、留解、计提、退付等环节开展监督检查,有效地防止了跑、冒、滴、漏行为。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银行账户和票据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了执收行为。加强对农村税费转移支付资金、国债转贷、社会保障、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保证了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产权进行了全面清理和登记,规范了资产的处置行为,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进一步健全内部监督机制,规范了财政内部的管理行为。

过去的一年,虽然我市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财政工作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不容忽视:一是收入增幅在全省排名较后。二是财政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市直由政府举债和担保的各项债务协议额近16亿元,2005年市直应偿还历年和当年到期债务本息近1.9亿元。三是可用财力不足,财政对经济的支持和对各部门的支出保障能力还较弱,全市干部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还较低。四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改革任重道远。

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整体部署为依据,执行和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预算安排继续贯彻量入为出、积极平衡的方针,狠抓增收节支,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积极组织收入,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工资、社会保障、教育、“三农”等重点支出;不断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对2005年的预算进行了安排。市财政汇总的全市财政预算为:全市财政总收入232616万元,剔除农业税免征因素,比上年同口径完成数可比增长8.77%;全市地方财政支出309423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0.92%;全市财政预算缺口2000万元(市本级缺口)。以上草案是汇总代编的,各县市区的预算以同级人大审查批准的为准。下面重点报告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一)预算收入

2005年财政收入(不含社保费收入)安排64490万元,比上年同口径财政收入完成数(下同)增长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14万元,比上年增长5.7%;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350万元,与上年持平;省级收入安排7116万元,比上年增长7.43%;上划中央收入安排28710万元,比上年增长8.43%。分部门安排为:国税37140万元(不含出口退税4019万元),比上年增长8?06%;地税22826万元,比上年增长6.44%;财政8543万元,比上年增长4.02%。

(二)预算支出

2005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55159万元,比上年预算数(下同)增长8%。具体的支出项目为:

企业挖革改支出2461万元,与上年持平;

科技三项费用551万元,占总支出的1%,增长8%;

农业支出1743万元,增长10%;

林业支出129万元,增长2.4%;

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670万元,增长1.1%;

工交部门事业费1089万元,与上年持平;

文体广播事业费2305万元,增长8.3%;

教育事业费5090万元,比上年增长5.7%;

科学事业费329万元,增长2.5%;

卫生经费3905万元,增长16.4%;

其他部门事业费262万元,与上年持平;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1228万元,增长2.5%;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845万元,与上年持平;

行政管理费10181万元,增长2.2%;

公检法司支出4849万元,增长17.1%;

城市维护费2100万元,以收定支;

专项支出1294万元,以收定支(教育附加费663万元、排污费631万元);

其他支出10524万元,增长22.3%(其中:办案费6219万元,税务增量分成2000万元,神电清理久隆债务200万元,还债准备金2000万元);

总预备费1654万元,占总支出的3%;

基金支出950万元,以收定支(其中:路灯附加850万元,消防100万元)。

(三)平衡情况

市本级当年财政总收入为71490万元,其中:地方预算收入28664万元,税收返还收入16558万元,定额补助和结算补助7649万元,调整财政体制基数返还5107万元,增资省补助13512万元;当年财政总支出73490万元,其中:市本级预算支出55159万元,体制上解17988万元,结算上解343万元,收支相抵,缺口2000万元。

今年,我们对市直109部门实行了部门预算,部门预算草案将由人大常委会会议审批,在人大常委会未审批之前,各部门暂执行市财政局下达的部门预算控制书。

四、强化措施,努力完成2005年财政预算及各项工作目标

2005年,全市财政工作要紧紧围绕“做大财政蛋糕、做小财政供养系数、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做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进一步支持经济发展,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努力提高生财、聚财、用财、理财能力。

(一)支持经济发展,提高生财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工业兴市”战略的实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和改组改制,支持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合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运用市场机制吸纳、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和实施“走出去”战略;运用财政激励办法,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继续抓好农村税费改革,认真清理各种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发放方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中央稳健财政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对我市农业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

(二)加强收入征管,提高聚财能力。财税部门要落实好收入计划,搞好收入协调和分析工作。抓住征管重点,确保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收入稳定增长。严格执行税法规定,严厉打击各种偷税骗税等各种涉税违法犯罪活动,做到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切实加大政府非税收入的征缴力度,按政策规定,做到应收尽收,按管理规定,做到全额缴入国库,按预算规程,做到先有预算后支出。加大对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占用费收入的征管工作,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

(三)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用财能力。按“保证重点、严控一般、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合理安排支出,优化支出结构,以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干部教师工资发放、确保机关正常运转、确保社会稳定)为目标,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出方式。保证重点:在财政赤字、政府债务和资金紧张的三重压力之下,财政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保证干部教师工资的发放。支出预算的安排和资金拨付上,要体现先工资、后公用,先吃饭、后建设的次序。干部教师工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等个人支出在预算中必须打足,确保了个人部分不留“硬缺口”。严控一般: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需要增加的重点支出外,对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对车辆购置费、会议费、接待费、电话费等要严格执行制度。优化结构: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结合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部分事业单位与财政脱钩等,逐步做到减人减支,减轻财政压力。提高效益: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体系,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的分析、考核和评价,降低行政成本和机关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强财政监管,提高理财能力。一是全面推进财政四项改革。部门预算方面,严格部门预算编制程序,确保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兼顾需要与可能,合理确定部门预算收支;加强部门预算执行监督,增强部门预算的约束力。国库集中收付方面,严格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市本级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从2005年开始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方面,坚持上规模、抓质量、促发展,围绕“规模、规范、效率”三个重点深化改革。积极拓展政府采购范围,从货物类、服务类向工程类拓展,从预算内外资金向专项资金发展。进一步理顺政府采购监督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关系,做到机构分离,职责分明,运转畅通。进一步增强服务观念,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收支两条线方面。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全面启动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严格执行收缴、罚缴分离和银行代收代缴,确保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覆盖率和财政专户管理率达到99%以上。二是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管。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创新监管方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国债、社保、扶贫、农业等专项资金的监管。三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积极收贷还贷,完善政府债务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四是加强财政法制建设。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制定和完善依法行征、依法理财的相关法规,建立财政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财政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五是加强机关内部监督。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搞好系统文明创建,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做勤政廉政的表率,努力为人民管好家,理好财。

2005年财政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位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圆满完成各项财政预算任务,为促进荆州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新的贡献。